封面故事 > 歷代精選 2024年12月

提升防詐意識 高齡不當破口

高齡者成詐團肥羊
撰文:陳傑憲

年來,金融詐騙手法不斷翻新,從傳統的電話詐騙,演變至更為複雜的網路釣魚、投資詐騙等,詐團深諳人性弱點,針對民眾對財富的渴望、對風險的恐懼,進行心理操弄,使其落入陷阱,關鍵是利用民眾在金融素養與理解的缺失,巧立名目以詐騙財物。此次調查也針對台灣民眾的防詐意識,發現在過去2年中,金融詐騙手法層出不窮,但民眾的防詐意識卻也同步提升。

三因素驅動防詐意識

曾是台灣反洗錢關鍵人物的台北富邦銀行金融安全部副總經理蔡佩玲指出,這背後有3個重要驅動因素:金融機構的學習曲線、民眾慘痛的受騙經驗以及防詐宣導與教育的進步。

首先,疫情期間湧起數位浪潮,加速了民眾對線上交易的依賴,詐騙手法因此快速翻新。蔡佩玲表示,2020年至2021年間,民眾剛接觸新交易模式,對新手法防不勝防,詐騙案件因此飆升。而2022年下半年開始,詐騙手法更新速度驟增,從每4個月演變一次,到2024年已縮短至每2個月更新一次。這一現象不僅讓民眾應接不暇,也促使金融機構採取AI等科技手段強化防詐功能。

其次,受騙經驗促使民眾警覺性提升。從過去幾年看,光是北富銀信用卡詐騙案,每年數量已由不到2萬件攀升至今年的4萬件,但隱性損失卻未被廣泛討論。蔡佩玲強調,無論是民眾還是機構,都需承認自身角色,逐步將防詐視為必備常識與責任,而非單純依賴銀行或警方攔阻。

第三,宣導與教育持續精進亦至關重要。蔡佩玲觀察到,從內政部警政署公布的「打詐儀錶板」,顯示每日有報案的財損金額高達新台幣3至5億元,其中7成的投資詐騙受害者為60至70歲的長者,這與其年輕時期金融素養教育的不足,以及對外界資訊接收管道有限息息相關。這提醒金融機構,除了技術防線,還需肩負社會責任,推動金融素養教育,尤其針對長者。

阻詐真正防線在自身

蔡佩玲進一步指出,真正的防線在於客戶自身,而非僅依賴事後的攔阻或報案。未來,金融機構需要更注重與民眾的溝通,讓消費者了解金融交易的風險。同時,透過與公私部門的合作,打造一個對防詐更敏感、更全面的社會環境。她強調:「金融機構不能只視防詐為成本,而應將其視為使命。透過科技、教育與合作,讓每一位民眾成為自己的第一道防線。」

臺大經濟系教授林明仁呼應蔡佩玲的見解,進一步指出,隨著人口老化與高齡者財富集中,加上高齡者因認知能力下降、對複雜金融產品的理解有限,常成為詐騙集團的首要目標,形成社會與家庭的嚴重隱憂。這不僅涉及受害者的經濟損失,更可能引發世代間的不信任感,進一步影響社會穩定。因此如何透過宣導教育,強化高齡者自身的識詐能力,尤為重要。

設立高齡者金融保障措施

林明仁建議,銀行與政府不妨共同推動針對高齡者的金融保障機制。首先,可在金融機構設立「高齡專屬資產管理服務」,透過簡化程序與透明化資訊,降低高齡者誤信詐騙的可能。同時,政府應結合普惠金融政策,針對高齡族群推廣財務教育與風險意識,加強對高風險投資的識別能力。此外,可探索「信託強制檢核」機制,對大額投資進行第三方審核,確保交易合理性。

提前布局高齡資產規劃也是解方之一,尤其針對目前擁有較多資產的3、4年級世代,應結合政策誘因設計適合高齡者的投資產品,並引導家族成員共同參與資產管理。此舉不僅能減少詐騙案件發生,也可促進世代信任,為日益老化的社會建立更安全的財務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