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金融詐騙手法不斷翻新,從傳統的電話詐騙,演變至更為複雜的網路釣魚、投資詐騙等,詐團深諳人性弱點,針對民眾對財富的渴望、對風險的恐懼,進行心理操弄,使其落入陷阱,關鍵是利用民眾在金融素養與理解的缺失,巧立名目以詐騙財物。此次調查也針對台灣民眾的防詐意識,發現在過去2年中,金融詐騙手法層出不窮,但民眾的防詐意識卻也同步提升。三因素驅動防詐意識曾是台灣反洗錢關鍵人物的台北富邦銀行金融安全部副總經理蔡佩玲指出,這背後有3個重要驅動因素:金融機構的學習曲線、民眾慘痛的受騙經驗以及防詐宣導與教育的進步。首先,疫情期間湧
金融業在高齡化社會的角色,正從協辦活動、捐款等淺層參與,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參與者。金融機構與非營利組織深化合作,回應長者對經濟安全與信任機制的需求。
高齡族群如秋日絢爛的楓紅,看好這片蘊藏兆元的商機,台灣金融業推出各式金融商品、從入門門檻更低的小額債券,到靈活的多元信託與尊榮的家族辦公室,傾力建構一個全方位、個人化的高齡財管生態圈。
對金融業而言,長壽經濟是一場重新定義「顧客生命週期價值」與「風險評價機制」的變革契機,從產品、制度設計到風控框架全面升級,成為開啟下一波資本動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