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歷代精選
2024年12月
投資熱潮與即時享樂的世代
經濟學家解讀儲蓄率逐年降低趨勢
隨著疫情後的經濟重啟與全球市場變動,台灣民眾的財務行為出現了明顯轉變。儲蓄與借貸的新常態、投資熱潮的高漲、財富分化以及年輕世代的儲蓄觀,皆成為當前經濟學家與金融專家關注的焦點。臺大經濟系教授林明仁坦言,疫後台灣的儲蓄行為正經歷結構性變化。過去以高儲蓄率聞名的台灣,在低利率環境與通膨壓力的雙重夾擊下,儲蓄意識逐漸鬆動。
疫情催化下的財富分化
根據林明仁觀察,疫情改變了經濟結構,讓許多低收入族群的財務狀況更加吃緊,進一步拉低了整體儲蓄率。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生活調查的數據可能仍高估了實際儲蓄情況,因為調查通常受限於民眾對自身財務狀態的主觀評估,而且偏向較為樂觀的陳述。
與此同時,借貸與投資熱潮從兩方面印證了台灣的財富分化現象。一方面,中產階級解約儲蓄保單以投入高回報的股市或房地產市場(調查時間為2024上半年);另一方面,低收入者因資金有限,無力參與投資,僅能依賴政策性貸款來應付生活需求。然而,這類借貸增加對整體經濟的影響有限,只要借貸主要流向投資或房產,對經濟增長的壓力不大。然而,若低收入族群因景氣衰退而收入下滑,則可能對社會穩定產生隱憂。
台灣投資熱潮背後的力量
近年來,台灣投資市場熱度空前高漲。從股市到房地產,再到虛擬貨幣,民眾的資金大規模湧入這些資產領域。這波熱潮的驅動因素主要有三:首先,台灣科技供應鏈的重要性因地緣政治而上升,國際投資者對台股的認可推動了資本流入;其次,低利率環境使定存回報不具吸引力,促使民眾轉向風險較高但回報更佳的資產;最後是疫後AI產業興起,尤其是輝達與台積電的合作,進一步激發了市場的投資熱情。
儘管目前的投資熱潮為經濟注入活力,但其潛在風險亦不可忽視。林明仁指出,股市風險相較於房市較為可控,但資產價格的快速飆升仍可能形成泡沫。一旦市場情緒逆轉,泡沫破裂,便可能對金融穩定造成衝擊。這種「退潮後看誰沒穿褲子」的現象,提醒政策制定者需持續關注資產市場的風險管理。
年輕世代的消費與儲蓄矛盾情結
不同於高齡者的金融生活脈絡,年輕世代的財務行為反映出「即時享樂」與儲蓄意識之間的矛盾。他們面臨高房價與生活成本壓力,傾向選擇「對自己好」:把得之不易的存款花在旅遊與娛樂,這種帶來立即性快樂的消費,比較少做長遠思考,投資自己的未來。然而,追求即時享樂這種短期目標的滿足,可能導致他們忽視退休儲蓄與長期財務規劃,未來的財務健康因此面臨挑戰。
另外,本次調查雖顯示年輕人的金融素養有提升,但林明仁認為仍有很大進步空間。他提到,有些人過度高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導致無法應對市場波動或債務壓力。因此,透過教育,幫助年輕世代更清楚認識自身的財務能力與風險,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
從儲蓄率下降到投資熱潮高漲,從財富分化到年輕世代的消費觀轉變,這些現象的背後,是經濟結構變遷與社會文化轉型的交織影響。林明仁的分析對台灣社會做了預警,無論是政策制定者還是個人投資者,都需在風險管理與長期規劃中找到平衡,以應對未來的經濟與社會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