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在11月8日的記者會中,宣布批准人民幣6兆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加上連續5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人民幣8,000億元用於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人民幣4兆元,被外界稱為「10萬億」計畫,並對比2008年的「4萬億」計畫。然而,實際上兩者本質不同,本次計畫重點在於化解既有債務,將現有的隱形債務納入正規管理,同時為地方減輕利息負擔,並無發行新債刺激經濟,也非由中央發新債承擔地方舊債。更甚者,財長藍佛安對於隱形債務餘額人民幣14.3兆元估算明顯低於中央財大副校長李建軍在2
面對貿易戰、房市低迷與外資縮手,中國上半年消費逆勢成長,第二季數據更是亮眼。這股熱潮得益於政府「以舊換新」補貼、五一連假與618購物節的強力推動;但「穩經濟」的政策措施,在8月起與美國實施對等關稅交互作用,對中國消費市場的影響有待觀察。
近年中國金融機構數量銳減,顯示一場由政府主導的金融業大整併正加速進行。這不僅是為了優化資源配置,更是為化解中小銀行因經濟下滑、房地產危機引發的系統性風險。未來中國金融版圖將走向「大者恆大」。
川普加徵關稅引發股債雙殺,市場臆測中國拋售美債報復,但其拋售未必能撼動龐大且流動性高的美債市場。即便如此,中國仍持有未公開的機構債與其他美元資產,總體外匯資源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