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 > 中國 2024年12月

香港還能為世人理財多久?

風雨飄搖的金融明珠
撰文:索貝克

2024年6月,香港財務司長陳茂波接受香港《大公報》訪問時表示,在回歸中國後,與內地的聯繫日趨緊密,多年來吸引大量跨國企業和投資者將資金放在香港,他相信香港的財富管理規模超過瑞士是必然發生的。7月,香港證監會發表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調查,2023年管理資產總值較2022年成長2%至近31.2兆港元,主要來自私人銀行及私人財富管理業務。調查顯示,過去5年非中國及香港投資者的資產,占管理資產總值54%至56%,於香港管理的資產中,60%投資於香港以外的全球市場。

在此同時,據《2023年波士頓諮詢集團全球財富報告》,瑞士是2022年全球最大財富管理中心,管理規模為2.4兆美元,香港以2.2兆美元排第二,預計到2027年將超越瑞士,以3.1兆美元資產成為全球最大財管中心,瑞士則以2.8兆美元居第二。新加坡則繼續排第三,由2022年的1.5兆美元,升至2027年的2.3兆美元。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報告與調查,都是發生在美國大選之前的事,評斷因素沒有包括:美國未來會對中國加徵60%的關稅,美國與中國經貿衝突可能會進一步升級,以及未來美國對待香港是否會與中國內地有所區分。

經過2020年香港反送中運動之後,香港轉變成金融廢墟遺址的評論甚囂塵上,香港政府正在努力以數據扭轉世人的印象,但是這個準備拿下全球財富管理中心的目標,是否真的具備堅實的金融基礎?應該是值得追問的。第一個聯繫匯率制度是香港金融體系的基石,它為資金自由流動提供穩定的環境。若無此制度,香港的財富管理產業將面臨極大挑戰。

自從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簽訂常備貨幣互換協議以來,兩者貨幣互換的額度已經從5,900億港元上升到9,400億港元,從那以後,香港就有約1,200億美元的等值港元被換到人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裡面去。

聯繫匯率下的隱憂

對香港來說,至2024年10月底,帳上4,214億美元等值的外匯基金,裡面的外匯是包括人民幣的,因此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分別有1,200億等值美元的各自貨幣,轉了一圈被對方記帳為外匯存底;又由於香港實施聯繫匯率,香港的貨幣基礎約等於1,723億美元。4,214億美元的外匯基金扣掉人民銀行換掉的,以及香港自己的貨幣基礎,看起來還有多1,291億美元,因此帳面上看來,聯繫匯率政策要繼續實施問題不大。然而,接下來再算算陸港通累積的北向資金,或許會開始讓資產管理者注意一下風險。

自2014年滬港通與深港通實施以來,累計投資買入滬市的投資金額為人民幣1.01兆元,累計買入深圳股市的資金為0.75兆元,合計人民幣1.76兆元,這部分資金換算外幣約為3,833億美元;如果它們撤出中國,香港要準備相應的美元供投資人離場撤退使用,而這部分的投資,絕大部分是指數基金的部位,追隨的主要是MSCI指數。MSCI新興市場指數在2018年5月宣告納入A股權重時曾經試算過,以5%權重放入A股,中國占新興市場31.3%的權重,如果100%納入A股,權重是42%,當年很多主動與被動基金都把中國的部位買到33%至35%,以因應未來的可能權重增加。

香港財富管理中心之路滿布荊棘

不過,到了2024年10月,中國的權重剩27.38%,納入指數的中國股票不斷被刪減,是外國股票資金在最近3年出現淨流出的主因。這樣的趨勢如果持續,香港的外匯存底真的足夠維持聯繫匯率嗎?

此外,美國眾議院於2024年9月10日以413票對3票通過《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認證法案》,這個法律經過美國參議院通過後,2025年上半可能就會讓香港在美國的貿易辦公室關門,屆時許多美國技術上的中港市場授權將受到影響,這在未來將衝擊香港的轉口貿易,如果川普對中國更加強硬,我們可以理所當然的假設,香港貿易會遇到更大的衝擊。轉口貿易是香港外匯最重要的來源,缺少轉口貿易的金融中心將不容易維持。

回到原主題,財富管理的基礎在於資金可以全面自由流通,但是,在港幣正走向人民幣化的香港,成為世界財富管理中心的可能性絕對沒有中國自己想的如此理所當然。(本文作者為資深金融專家,曾於香港、上海、台北任職跨國資產管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