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歷代精選 2024年11月

合庫金設計適切投融資方案

碳定價上路
撰文:劉書甯

大公股行庫今年9月才剛舉行第4屆公股金融事業聯合供應商大會,由2023年度減碳排幅度最大的合庫金控領銜,合庫金控今年特別呼應環境部正式上路的碳費徵收政策,以「排碳有價減排淨零」為主題,深度了解碳定價,設計適合的投融資方案,讓企業客戶及其供應商因應。

2050淨零排放是我國推動永續發展重要的宣示與行動,八大公股行庫不但全體的放款市占率約當全體國銀的一半,近幾年投資水位更不斷增加,也展現與日俱增的影響力;此外,在採購方面,公股銀行也開始用淨零排放的積極度來評比供應商。

當環境部正式啟動碳費徵收的同時,台灣也正式邁入碳定價新時代,環境部長彭明日前於公股行庫採購大會上就以此為主題發表專題演講,他認為碳定價是實現2050淨零的重要路徑,尤其是碳定價與市場機制的導入,將成為台灣推動綠色成長新動能。

對於國內碳定價制度正式上路對企業減碳排的推力,環境部分析,由於碳費徵收對象必須依照3項子法提出符合減量指定目標的自主減量計畫,才能適用優惠費率;倘碳費徵收對象都能提出自主減量計畫,推估2030年可減少3,700萬公噸CO2e,約相當於2005年排放量的14%。環境部也認為最重要的意義在於,透過碳定價正式上路,讓企業清楚知道「排碳有價」,以及如何透過自主減量計畫,減少碳排放及碳費負擔。

明確化與減碳客戶議合投融資標準

碳定價上路,讓企業在減碳排時有更多的量化指標之外,銀行在進行融資、投資業務的布局時,也有更明確的參考指標。

依臺灣證券交易所2023年上市金融保險業ESG統計,合庫自身營運減碳幅度13.73%,為公股金融機構排名第一,亦為上市金融保險類股減排量最多的公司;而合作金庫是放款市占率最大的上市銀行,僅次於臺灣銀行,中小企業客戶為大宗,因此在放款業務上,會牽涉到所謂的範疇三,也就是如何有效協助龐大的客戶群減碳,是合庫近年積極因應的課題。

群減碳,是合庫近年積極因應的課題。在範疇三投融資減碳方面,合庫指出,首先是發行綠色、可持續發展及社會責任債券等ESG債券,已累計發行新台幣80億元,領先各公股同業,且為首家完成ESG三大面向發行目標的公股行庫,募得資金全數運用於綠色投資及社會效益投資計畫放款,截至2023年底已投資新台幣737.81億元。

合庫主管也分析,碳定價上路,一方面使銀行在掌握投融資時有量化標準可以參考,另外一方面,也使銀行在跟客戶進行議合的時候,有更公正客觀的數據指標作為依據;合庫主管指出,由於國際大廠越來越要求供應鏈的碳中和或是減碳排的改善程度,因此,對企業而言,減碳排相關的轉型是必走之路,因為轉型而必須進行的融資對於銀行來說也是一個新商機。

合庫指出,不但持續將核心授信業務結合ESG,提供建置、購置機器設備、資本性支出及營運週轉金等融資服務,同時,也與全球最大商業數據庫公司美商鄧白氏公司(Dun& Bradstreet)合作,已於2023年成功議合5,000家中小企業,為鼓勵企業落實ESG,更訂定「永續連結貸款專案」,截至2023年底已承作的「永續連結貸款專案」放款餘額為新台幣217.8億元。

合庫自身也計算內部碳定價 落實減碳管理

合庫亦早就對自身的營運著手計算內部碳定價(Internal Carbon Pricing, ICP)。對此,合作金庫主管指出,為落實減碳管理,強化「排碳有價」觀念,合庫銀行已在2022年計算「內部碳定價」,透過溫室氣體的「外部成本」內部化,檢視營運所產生的碳排成本,並納入未來節能減碳專案投資考量,提升企業碳風險管理能力及強化自身氣候韌性,同時積極採取低碳營運措施與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進一步達到節能減碳管理效益。

合庫說明,採用隱含價格方式,參考設備採購的節能效益、購買成本及預估使用年限計算內部碳定價,且每年滾動式檢討內部碳定價,平均碳價每噸介於4,279元至7,814元。

對於碳定價所帶來的投融資新商機,包括環境部已向國發會爭取國發基金,以新台幣100億元成立「綠色成長基金」。由環境部依據減碳量決定投資對象,以帶動國內淨零相關新興產業加速減碳。另環境部也將與金管會合作,與經濟部爭取保險業及金融業資金長期投入我國各產業深度節電、淨零措施與資源循環產業。

環境部也打算推出台灣淨零基金,結合國內外減碳需求,與國內高碳排業者、創投業者、金融機構及能源業者合作,獲得國際級減碳新技術及實質減碳量者為投資標的物,能協助全球及台灣減碳加速推動,合庫認為這都是碳定價上路之後,即將風起雲湧的新投資機會。(本文作者為長期關注金融領域的現任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