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 2024年10月

銀行的CoCo老師如何改變孩子?

超過5成上課孩童更願意存錢、4成願意幫家裡節省支出
撰文:蔡佩蓉

9月27日,金管會舉辦「113年金融教育貢獻獎」頒獎典禮,台灣金融研訓院榮獲了3項殊榮:最佳成效金質獎、最佳薪橋銀質獎及最佳創新銅質獎。其中,獲選最佳創新銅質獎的教案,正是近來備受矚目的國小體驗式金融素養教育。金研院以素養導向為教育目標,將抽象的金融概念透過情境化、脈絡化的學習歷程,讓學童在沉浸式的遊戲學習中逐步掌握正確的金融觀念、態度和行為。

遊戲化學習 家庭財務壓力模擬

這套教材的核心在於運用遊戲和模擬來激發學童的學習興趣,並將金融知識落實到生活中。比如,透過運動來賺取遊戲幣,讓學童體驗賺錢的辛苦,並在情境中面對預期與不可預期的支出,進而理解儲蓄的重要性。這不僅幫助孩子們學會金錢管理,更讓他們能夠在取捨間體驗財務壓力,進而探索並形塑自己的價值觀。

同時,課程設計還包括家庭財務模擬,讓學童扮演家庭中理財決策者的角色。透過模擬家中可能面對的財務風險與挑戰,讓孩子們親身體驗父母儲蓄和控制支出的必要,這不僅激發了孩子們在家庭消費的同理心,也幫助他們在未來面對類似情境時更具準備。

產官學三方合作 共創金融共好

2023年起,金研院倡議的「CSR金融共好公益計畫」正式啟動,邀請地方教育局(處)、金融業者共同推動國小金融教育。台南市與華南銀行、彰化縣與彰化銀行、高雄市與兆豐銀行相繼加入,截至目前總計有172名行員成為「CoCo志工」(取自零錢的台語諧音「摳摳」),走進校園擔任金融生活課老師,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孩子們聽得懂的語言,親自教導他們正確的金錢使用觀念。

這樣的合作模式不僅讓許多縣市開始能夠做到區區有金融教育,亦展現了金融業獨家的企業社會責任。根據金研院每年的教育成果統計,9成以上的家長和教師反映,學童展現了更負責任的消費行為,並打開金融學習的大門,了解金融其實就發生在生活周遭、是很實用的工具,而作業任務的達成則能建立對金融的使用信心,進而拉近與金融的距離。

數字取代貨幣直覺 考驗財務韌

過去使用現金交易時,人們可以清楚感受到鈔票和硬幣的實體重量,找零與支付的過程中帶有強烈的金錢感知,這種「貨幣直覺」讓我們能夠直觀地理解金錢的價值和支出的意義。如今支付與交易變得更加便捷,但也讓我們逐漸失去對金錢的真實感。無論是借貸還是消費支付,這些便捷背後的真實成本開始被忽略,對金錢的責任感和代價意識逐漸淡薄。

金融教育應該成為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環。然而,全台各地仍有許多學童亟待金融教育志工的協助。若能將金融素養課程帶進校園,就能為台灣的未來播下希望的種子。每一次的素養教育,都有可能改變孩子未來的一生,發揮金融業對社會的永續影響力。

一張含有 文字, 螢幕擷取畫面, 字型, 數字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