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歷代精選
2024年9月
太空保險商機剛起飛
台灣太空產業加速發展
2020年,政府揭櫫發展6大核心戰略產業的經濟國策。6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的國防及戰略產業,其願景為「推動國防自主,讓台灣成為全球航太船艦及太空產業重要供應鏈,策略則包括「發展低軌道衛星及地面設備,行銷太空國家品牌」。
政府挹注6大核心戰略產業資源,令台灣太空產業如虎添翼,可望成為新的兆元產業,也讓第3期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畫得以順利推展,而入軌火箭、遙測衛星、低軌通訊衛星等相關零組件企業,未來可望是首批受惠對象。
應用保險降低太空事故風險
2021年5月,立法院3讀通過《太空發展法》,再於2023年6月修訂部分條文,代表台灣太空產業已步入商業化階段,未來商機可期。由於太空產業尚在萌芽階段,風險遠高於其他產業,相關企業、單位如何應用保險,以降低財務上的風險,必將是太空時代的新顯學。
根據《太空發展法》的定義,太空產業包含太空載具發射、太空科學研究、太空相關(與地面接收)設備製造、衛星應用服務(含營運),及透過太空活動所衍生之新型態服務產業等領域。
其中,太空載具指人造衛星、無人或載人之太空航行器,太空活動指運用發射載具或太空載具進行太空探索、對地觀測、建構通訊傳播網路、開發或利用太空及其他天體資源之行為。發射載具則指,為進行太空活動、發射太空載具或儀器設備之火箭或航空器。
太空產業發展之大敵,自是太空事故,相關企業、單位保險之目的,即是降低太空事故對財務的衝擊。依照《太空發展法》解釋,太空事故指發射載具的發射過程中,或太空載具運行的過程中,所發生之故障、墜毀、碰撞或爆炸等事故。
太空載具先保險才能發射
其實,《太空發展法》已明訂,發射載具或太空載具之所有人及使用人,應於發射許可期間,提供適當之責任保險或財務保證,並經主管機關核定,才可進行發射。畢竟,太空事故損害賠償最高限額,高達新台幣50億元,若加計利息與訴訟費用,金額將更為可觀。唯有獲得保險業者分攤風險的奧援下,太空產業相關企業、單位才得以長久經營。
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專門委員梁震曾撰文指出,國際現行的太空保險種類,主要包括太空船與太空旅館的財產保險、太空乘客的壽險或意外險、地面工作人員與太空人的勞工災害補償保險,及承保因天災或不可抗力因素,導致太空休閒商業活動被迫中斷,所產生的財務損失。
除此,「太空船、太空旅館委外建造時,因產品設計不良,而導致第3人受傷害或財產損失」,與「因太空載具發射,而導致第3人受傷害或財產損失」的第三責任險,亦是太空保險的要項。
在太空產業,台灣尚是後進國,在太空保險上仍是「新生兒」,仍得借鏡其他國家的經驗。在美國,太空產業是發展最迅速的產業之一,除了官方的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持續推動太空計畫,SpaceX(執行長為Elon Reeve Musk)、Blue Origin(創辦人為Jeffrey Bezos)等民間太空企業,現也相繼爭食龐大的太空商機。
太空產業蓬勃發展,不僅帶動相關零組件產業興盛,也使太空保險市場日益茁壯。目前,全球太空保險最主要的承保商,包括保險與再保險公司Axa的子公司(AXA XL)、瑞士再保險公司(Swiss Re)、蘇黎世保險集團(Zurich Insurance Group)、Atrium Underwriters、Marsh、美國國際集團(AIG)、安怡集團(Aon Corporation)、倫敦勞埃德保險社(Lloyd's of London)、Allianz Global Corporate & Specialty(AGCS)等。
日本、印度爭食太空商機
隨著國力上升,中國現已是不容小覷的太空強權,並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其代客發射衛星的價格雖較為低廉,但太空事故發生率居高不下,則是致命傷,更需要保險的屏障。1985年時,中國人民保險集團便承保中國第1張太空保單,迄今已承保超過150顆人造衛星的各式保單。
日本、印度也積極搶進太空產業市場,現更是太空保險的大客戶。身為經濟大國的日本,保險業者也加快開發太空保險商機的腳步。2023年,東京海上控股(Tokio Marine Holdings)與太空企業Axelspace Holdings Inc.決定攜手,共同開發新的太空商品及服務。
目前,國內開拓太空保險商機最積極的產險業者,當屬富邦產險、臺灣產險2家公司。臺灣產險資深副總經理謝宏智認為,因應太空產業可能面臨的財產損失、責任負擔,產業保險業者可望推出的保險產品,包括產品責任險、貿易信用險、組裝及測試險、貨物運送險,與貨運、空運承攬人責任險,和發射場責任險、發射及在軌險等。
在發射階段,太空載具最大的風險為途中爆炸。於在軌階段,太空載具最大風險為無法接收訊號,可能原因為太陽能板未能張開,或軌道過高、過低,與發射失敗無異,所有投資都將付諸流水。
太空產業相關企業、單位若保齊上述保險,當可構築太空載具發射前、發射後與在軌階段的財務保險網。在發射後階段,產業保險業者可保障太空載具發射後1年內的損失,在軌階段保險則得每年續約,保障太空載具在使用壽命期間的故障損失,但續保條件得視太空載具實際狀況而定。
獵風者衛星發射一波三折
自1999年起,國家太空中心陸續發射衛星,並於2017年8月,成功發射福爾摩沙衛星5號,為台灣首顆自製的光學遙測衛星,肩負防災、勘災、國土及環境安全監控之重任。福爾摩沙衛星5號之整機測試、運送保險,皆由富邦產險承保。
在福爾摩沙衛星之後,國家太空中心著手研發氣象衛星獵風者衛星(TRITON),蒐集由地表反射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訊號,進行海氣交互作用、颱風強度預測等研究,以期精進劇烈天氣之預報。
國家太空中心為獵風者衛星投保保險,包括整測運送保險、發射及在軌保險等2項。但整測運送保險因獵風者衛星發射期程推延,共經歷3次招標,第一次由臺灣產險得標,第二次由富邦產險得標,第三次再由臺灣產險得標。
獵風者衛星發射過程一波三折,可知太空產業充滿不確定的風險,及保險的重要性。原本,獵風者衛星預訂於2023年年初發射,後因計畫搭乘的火箭首次發射失敗,被迫將發射日期延後;該年7月,獵風者衛星從台灣國家太空中心運往圭亞那太空中心,發射日期改為10月5日,但火箭整備、測試進度落後,發射日期又被迫延宕至10月7日。
10月7日,當一切皆就定位時,獵風者衛星所搭乘的織女星火箭,卻在發射前14秒,發現火箭訊號異常,立即停止發射。直到2天後的10月9日,獵風者衛星才在南美洲的圭亞那順利發射升空,並成功進入規劃中的軌道,開始接收訊號。
再保是產險公司自保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太空中心為衛星招標整機測試、運送保險,保單有其期限,如果保險期限已屆,但衛星卻未如期發射,就得重新進行招標。獵風者衛星的整機測試、運送保險,原先由臺灣產險於2019年得標;如果獵風者衛星發射失敗,即啟動後續理賠,如果順利發射、入軌,即進入為期1年的在軌保險階段。
但因發射時間一延再延,超過了保單約定的最後期限,只得再度招標,由富邦產險於2020年得標。2022年底保險再度屆期,獵風者衛星尚未發射,國家太空中心重新啟動招標,由臺灣產險於2023年得標,承保獵風者衛星的發射及在軌保險。
除了富邦產險、臺灣產險,陸續有其他台灣保險業者加入競逐國家太空中心保險招標案的行列,顯見隨著台灣太空產業逐漸茁壯,太空保險業務競爭將日趨激烈,成為產險業者的新戰場。
不過,幸運的是,台灣尚無太空保險出險案例。只是,若發生太空事故,太空保險出險金額驚人,台灣產險業者在投入太空保險招標案時,會先詢問國際大型再保險公司願意承接再保險案的價格,再決定是否投標。否則,若無國際大型再保險公司分攤風險,一旦發生太空事故,出險金額恐將重創承保的產險公司。
在Elon Musk、Jeffrey Bezos等企業巨擘投入後,太空產業已成兵家必爭之地,必定帶動台灣太空產業飛躍性地成長,而扮演財務後盾太空保險,未來商品也將更齊備,服務也將更全面!(本文作者為資深媒體人,長期觀察經濟金融,現在為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