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 2024年7月

卡錢關 移工匯兌有商機

普惠金融照亮異鄉人
撰文:蘇偉華

灣邁向高齡化社會,人口呈現負成長,年輕人紛紛投向高科技產業,不少傳產陸續出現大缺工。近年政府逐步鬆綁外籍移工來台,並積極推出留才政策,希望藉由移工緩解人力資源短缺,保障台灣經濟持續發展,助台灣產業再升級。據統計,2024年1月移工總數達75.6萬人,若再加上新住民,合計破百萬人口,倘若與台灣一、二級行政區相比,這群扎扎實實的勞動力大軍,勝過一半以上各縣市人口總數。

其中,移工的生活圈中最需要金融匯兌服務,把薪資所得匯回母國就是重中之重。過去移工雜貨店兼營地下匯兌早已不是新鮮事,畢竟對移工來說,要拋下手邊工作趕赴銀行臨櫃,光是時間成本加上語言不通,還有手續繁雜、匯款成本較高等問題,對這群移工大兵來說簡直挑戰重重,因此民間衍生出部分銀樓與雜貨店遊走法律邊緣兼作地下匯兌,早已存在多年。但雜貨店打著服務同胞鄉親的大旗,即使蔚為常態,卻有被犯罪集團鎖定洗黑錢,或雜貨店突如其來捲款倒閉等等風險。

SWIFT合法匯兌占最大宗

目前,移工可透過銀行臨櫃轉帳如國際銀行轉帳系統(SWIFT),這是最常見且合法合規的管道。移工通過SWIFT將薪資從工作國的銀行帳戶轉到母國的銀行帳戶,通常費用較高,每筆在300至500元,但比起地下匯兌安全可靠。另外一種常見的是西聯匯款(Western Union),這是全球知名的匯款公司,可以通過其分支機構或線上平台將資金匯回母國,費用根據匯款金額和國家而異,母國收款人僅根據取款號碼即可將款項取走,但因取款太容易恐有洗錢風險,目前國內仍以SWIFT為最大宗,母國金融機構須詳實核對收款人的資料才能取走款項。

比起傳統臨櫃的方式,國際上也有幾家常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例如TransferWise、PayPal、Payoneer和Skrill等等,不難發現有些打著國際匯款手續費0元,但仍要注意有額外收取收款手續費及提領手續費等等。且因為第三方支付平台屬於虛擬帳戶,可能安全性的問題仍需被考量,有些因為適用於各種平台間的匯款收款,資金大量的轉出和轉入,在帶來方便性的同時,也讓不少用戶對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安全性產生疑慮。

移工雜貨店易淪犯罪目標

相比之下,移工雜貨店的語言相通,加上費用可負擔,地下匯兌的手續費行情約在每筆150元,對移工來說的確親民許多。這些雜貨店老闆或是銀樓老闆,通常等匯集較大筆金額後,再到銀行進行匯款,而較大筆金額有機會獲得銀行較優惠匯率,中間產生的匯差,就是雜貨店獲取利潤的來源。

長期以來,手續費與匯差一直是不少移工商店的獲利來源,地下匯兌不一定有參與洗錢,但因現在詐騙猖獗,很多詐團看上的就是移工商店因金流不透明,加上金額數目驚人,因此常見被犯罪集團鎖定洗黑錢。這類新聞屢見不鮮,造成台灣對移工商店的刻板印象往往不是太好。

從事移工商店地下匯兌的外配王太太解釋,移工不太可能去台灣的銀行匯錢,如果沒有雇主幫忙,進入銀行往往會被勸退。實際上,分行人手不足,語言不通,加上移工每次匯款幾千元到1萬出頭,卻要被收取300至500元的手續費。想要透過傳統銀行將款項順利匯回家鄉的成本太高,「這就是我們移工的處境跟困難」,王太太補充道。

也因此,不同於傳統銀行跟第三方支付,不少移工長期以來均選擇兼營地下匯兌的移工雜貨店轉匯,除了可以面對面透過雜貨店主進行金融行為,語言或文化也相通,多了份人親土親的家鄉味。

臨櫃語難通 服務問題多

實際走訪國內幾家銀行,現實是台灣的移工資源及環境仍不夠友善,像是沒有一家銀行針對外籍移工增設足夠對應的語言及服務,甚至沒有準備外匯部位,例如今天移工可能來自菲律賓、泰國或是越南,多數臨櫃無法溝通,移工也不懂國語、甚至不懂英語,往往在申辦帳戶或匯款時遭遇重重困難,最後回到仲介或請台商幫忙。

其實,根源是「正規銀行」覺得利潤太少,受限於服務時間成本種種困難,加上移工沒空上銀行,過去才讓地下匯兌有存在的空間,所幸如今在金融科技的幫忙下有了重大突破。

金管會觀察,移工人數漸增下,國外小額匯兌需求同步成長,依「外籍移工國外小額匯兌業務管理辦法」規定,經過許可的業者確實可依相關規定導入外籍移工身分確認機制及匯兌款項保障等,並以便捷匯款方式引導外籍移工透過合法管道辦理匯兌,達到普惠金融的目的。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自1989年台灣經濟起飛,東南亞移工首批以專案方式輸入營造業,拉開移工來台序幕,我們的身邊現在也到處可遇見移工,不管是照護協助還是傳統勞力。一路走來,至今已逾30年,台灣社會不可或缺的異鄉人已經成為重要的勞動力之一,在主管機關、法令修改加上科技的各方協助下,透過不同的金融工具與管道,將可更兼顧普惠與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