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歷代精選
2024年6月
金融安全就是國家安全 盡早規劃各種攻擊的應變措施
應用之一:金融及資訊安全
賴清德總統引用世界經濟論壇「2024全球風險報告」指出,2024全球前五大風險,其中一項就是「假訊息與錯誤訊息」,另一個報告也指出,未來2年內,全球第四大風險就是「網路犯罪以及網路犯罪帶來的風險」。而金融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經不起一點攻擊,也因此賴總統認為金融資安相當重要,已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一環。
過去人們常以「黑天鵝事件」來描述影響金融穩定的因素,意指機率小、難預測、危害大的事件。事實上黑天鵝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黑天鵝,一種是「人造黑天鵝」,因此提早做好防範,就更有能力來抵禦外來風險。
打造金融韌性 傳統黑天鵝來也不怕
過去國際清算銀行檢討2008年金融海嘯的經驗,推動巴塞爾協議III,包括逐步提高資本充足率,特別是系統性重要銀行(D-SIBs),並新增了關於流動性與槓桿比率的要求,來提高金融韌性與穩定。國內也遵循此國際金融監理潮流,公布國內「大到不能倒」銀行名單,並要求這6家銀行要分4年平均提列2%額外法定資本要求及2%內部管理資本要求。
我們這些努力到底夠不夠,是否有對症下藥?直到危機發生前我們永遠不知道。例如當我們把許多力量放在提高資本適足率時,2023年3月美國矽谷銀行等卻因為資產錯配(Asset mismatch)造成流動性問題,引發有史以來最快速的擠兌風波。該銀行並無投機高槓桿操作,或重大人謀不臧,卻因為其持有大部位的債券,因升息而出現巨額虧損。這個負面消息又讓該公司公開增資不順,造成股價暴跌,進而這些存款戶對銀行的信心發生動搖,擠兌的結果就造成此次銀行的倒閉。
在保險業方面,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為統一保險合約之會計準則規範,於2017年推出IFRS17草案,因相關作業高度複雜,因此生效日期延至2023年。正當國內業者把精神都放在此議題時,美國聯準會(Fed)卻針對美國壽險公司的資產配置提出示警。因為過去10年來其高品質流動性資產的比例一直下降,相反的負債的流動性卻逐漸上升。也就是說這些壽險要變現資產給付給其客戶時,越來越不容易;相反的持有其負債的人要變現時,越來越容易。一旦客戶出現解約潮或申請給付量大時,這些壽險公司的流動性很容易出現問題。
其他可能的黑天鵝還包括AI狂潮造成股市過熱,AI演算法造成投資行為的「羊群效應」(Herding Behavior),加劇市場波動;社群媒體對擠兌行為的推波助瀾,以及中國經濟金融風險對世界各國的外溢效果,都值得密切專注。
抵禦人造黑天鵝需要更多準備
除了傳統黑天鵝外,敵人也可經由人為的介入,設計誘發這些金融危機,這就是所謂的金融戰。利用人造黑天鵝,除了提高對攻擊目標的精準度,也提高發生的機率,加大危害的程度。因此在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的今天,未來的金融戰的出現將更頻繁。因為金融體系對敵人來講是高價值的攻擊目標,但發動金融戰的成本低、效益高、打擊範圍無遠弗屆並且以光速進行。金融戰的攻擊可分網路攻擊、市場攻擊與實體攻擊三大類,其目的就是要破壞敵方資本形成管道,或是破壞敵方資本交易流動性,製造銀行擠兌與股匯市的巨幅波動,引發社會動盪。

長期關注網路攻擊的「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發表一份報告指出,從2007年到2019年間,對金融業造成較大損失的網路攻擊有94件,其中有23件網路攻擊相信是由官方支持的網路駭客所為。這些攻擊者不僅資訊知識技巧豐富,對金融資訊服務的運作也相當了解,因此所造成的危害更是不容輕忽。
由於金融業所遭到的網路攻擊日益頻繁,危害不斷升高。因此歐美央行早已高度重視此議題,例如由歐洲央行(ECB)總裁帶領的「歐洲系統風險委員會」(ESRB)發布「系統網路風險報告」(Systemic Cyber Risk)指出,惡意網路攻擊的技術越來越複雜,並且其背後有國家支持或政治動機的案例不斷增加。這也再次提醒我們,資訊安全對於金融穩定的重要性,我們要用創新的(駭客)思維與穩健的資安來防範各種潛在的攻擊,建構金融安全的堡壘。
台灣積極走向世界,加強和更多理念相近夥伴國家合作。除了公部門要努力,也希望產官學研更深度合作,攜手建立全球資安聯防體系。這項工作需要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合作,體系有弱點,就要儘早規劃各種攻擊的緊急應變措施。可參考G7(七大工業國)資安演練基本要素中所建議的,演練、評估、改善與再演練的模式。沒有一勞永逸,而是不斷精進。(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