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
2024年4月
聯合國平行會議 討論如何讓婦女金融賦權
聯合國CSW NGO68 Forum會議實錄
在紐約,3月的聯合國CSW NGO68 Forum會議上,普惠金融的新觀點被廣泛討論,不僅關乎提供基礎的金融服務,更重要的是賦予消費者金融使用能力──金融賦權。
儘管過去銀行將推動普惠金融視為履行社會責任的一環,然而,根據美國JD Power市調研究顯示,消費者對於銀行服務有著更深一層的期待:「消費者不僅尋求基本的金融交易服務,更希望銀行能夠實質上提升自己的財務幸福。」若銀行未能滿足這些需求,消費者將會轉向求助其他機構或管道。顯然,落實普惠金融的意義已遠超過單純的社會責任。
Z世代更重視銀行服務帶來財務幸福
研究進一步指出,59%消費者期待銀行不只是提供金融資產的管理工具,更希望得到實質性幫助來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不同世代之間有顯著差異,尤其是Z世代與其他世代相比,更加重視銀行能否幫助自己在未來滿足財務幸福。儘管存在這樣的需求,許多人表示並未得到足夠的支持。
正因如此,金研院院長黃崇哲在聯合國非營利組織會議上強調,當前金融體系明顯不平等,阻礙了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進程,讓貧窮人口難以實現脫貧。而金融科技的發展雖然為支付和購買提供了便利,卻也使得缺乏金融知識和利息計算能力的族群承擔了更重的債務負擔。
由此可見,僅是降低金融服務門檻是遠遠不夠的,提升消費者金融素養變得至關重要。這不僅可以幫助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更能有效地管理、決策自身財務,並抵抗社群媒體帶來的消費壓力。不過,一般人對金融素養普遍存在誤解,往往僅將其視為基礎的儲蓄和投資知識。
提升金融素養抵抗風險最迫切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所提供的定義,金融素養被視為一項關鍵的生活技能,包含個人所具備的金融知識、理解能力以及信心。這些要素賦予一個人以理性和有效的方式進行財務決策能力,面對諸如退休金制度變化、金融工具日益複雜化、疫情或戰爭等所增加的環境風險,顯示出透過金融素養教育,來加強金融風險抵抗力的迫切性。
紐約市立大學柏魯克分校商學院院長Bruce Weber提到,許多場合透過模擬資本市場遊戲的方式來教金融知識,鼓勵學生採取高風險投資策略來獲取勝利,忽略了風險管理與長期財務規劃的重要性,這與金融素養的定義背道而馳,對學生累積投資能力是毫無幫助。對此,他建議模擬長達30年的金融市場風險與報酬,以長期財富累積作為勝出標準,引導學生採取更為謹慎和多元化的投資策略。
金研院普惠金融事業處資深處長傅清源表示,從《台灣金融生活調查》中發現,逾9成台灣人擁有銀行帳戶,凸顯增加銀行帳戶人口比例已不再是普惠金融的努力目標,反而該投入提升國民的金融素養和風險抵抗力。儘管許多機構和學校提供金融教育課程,但實用性與現實之間仍存在落差。因此金研院以KAP模型開發了金融教育課程,讓知識引導態度與行為改變,實際提升被教育者的金融素養。
動員社會安全網落實普惠金融
另一方面,紐約市立大學柏魯克分校教授Casey Halliley與日本Sosako Peace Foundation代表同樣關注婦女,甚至是老年婦女所面臨的財務脆弱問題。在日本、台灣等人口老化嚴重的亞洲國家中,老年婦女往往因為缺乏對社會福利制度的了解而無法獲得應有的支持。對此,黃崇哲院長以與介惠基金會合作計畫說明,透過動員社會安全網,可以對財務脆弱族群提供焦點教育和支持。
介惠基金會施欣錦執行長進一步介紹,該計畫在2019年至2021年間募集了82名偏鄉婦女參與,其中73人完成培訓計畫。結果顯示,所有參與者的財務狀況和金融風險抵抗力均有所提升,85%的人持續儲蓄行為超過3個月,65%的人減少債務,總儲蓄達到360,000美元,總負債減少了152,000美元。這證明了KAP金融教育課程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銀行必須重新定義普惠金融的範疇,不僅是降低金融使用門檻,應開始著眼於金融教育及增強消費者金融賦權,從而提升大眾的金融素養。此過程中,特別應該將對財務脆弱勢族群的包容,視為社會責任。同時,當普惠金融融入銀行的商業策略及企業文化之中,銀行才能真正發揮其對社會與經濟的正面影響。建立消費者信任與擴大客戶群是唯二途徑,並透過創新且賦權的解決策略,推動金融包容性與穩定性,為所有群體創造多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