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許多角落正在誕生金融博物館,以展覽形式向公眾展示金融的歷史以及金融的未來。國家需要成立金融博物館,是因為政府要建立民眾對於金融的信任,而金融是很難看得到的機制,所以各國用博物館來呈現。正常運作的銀行體系,以信任之名,讓彼此陌生的人得以安全交易;這種根深柢固的信任,可以追溯到人類最原始的交易行為,物質交易豐富了食衣住行的品質,也構成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社會環境,而交易的穩定及維持,有賴信任關係,信任體系至少需要3個要素:交易工具、交易紀錄和交易權威。傳統交易工具與信用體系面臨瓦解經過幾千年的演化,人類的「交易工具」
金融業在高齡化社會的角色,正從協辦活動、捐款等淺層參與,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參與者。金融機構與非營利組織深化合作,回應長者對經濟安全與信任機制的需求。
高齡族群如秋日絢爛的楓紅,看好這片蘊藏兆元的商機,台灣金融業推出各式金融商品、從入門門檻更低的小額債券,到靈活的多元信託與尊榮的家族辦公室,傾力建構一個全方位、個人化的高齡財管生態圈。
對金融業而言,長壽經濟是一場重新定義「顧客生命週期價值」與「風險評價機制」的變革契機,從產品、制度設計到風控框架全面升級,成為開啟下一波資本動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