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美國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地點,讓美國政府在不受國內政治壓力影響的情況下,實驗新的貿易政策,最後的實驗結果未來也可能會成為亞太地區的典範。打從一開始,美國總統拜登就將印太經濟框架(IPEF)設計成非貿易協議,藉此繞過國會審查,希望加速推動外交政策進展。民主黨的參議員如今是國內的最大障礙。2023年11月在舊金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期間舉行的部長級會議,在貿易支柱上依然留有歧見,因為涉及相關利害關係人的政治人物,尤其是中西部所謂鐵鏽區的代表向總統施壓,阻止他在選舉年提及任何與貿易相關的議題。印太經濟框架的第二
面對美國在關稅和貨品轉運的施壓,中國可能推動「亞洲服務亞洲」戰略,而企業也將從「中國+1」轉向更分散的「亞洲+1」。
全球股市看似歌舞昇平,但美中貿易衝突的本質並未改變,這無疑是一場高風險的膽小鬼賽局。眼前關稅暫緩不過是短暫的假象,深層的博弈將持續猛烈衝擊全球經濟與供應鏈,金融市場的巨大不確定性才正要浮現。
美國聯準會示警失業率與通膨夾擊,其他國家則擔心經濟衰退。台灣金控集團海外曝險總金額也創下歷史新高,金融業有必要再提高危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