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中國房地產爆雷、地方財政困難與嚴重的青年失業等問題影響,中國經濟消費、投資與出口這三駕馬車逐漸熄火,讓國際資本對中國的信心出現鬆動,加上對人身安全的疑慮,資金與人才紛紛從中國「潤」出,這樣的病症也使與中國經濟綑綁緊密的香港落入泥淖中。從90年代起中國大力實踐改革開放,香港市場開始加入紅色資本企業,其後金融市場對於日益蓬勃的中國商機關注有增無減,恒生指數在1992年8月4日將中信泰富(現稱中信股份,當年的母公司中信國際係由有名的紅色資本家、前中國國家副主席榮毅仁於宣告改革開放的隔年創辦,乃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重要對
金融業在高齡化社會的角色,正從協辦活動、捐款等淺層參與,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參與者。金融機構與非營利組織深化合作,回應長者對經濟安全與信任機制的需求。
高齡族群如秋日絢爛的楓紅,看好這片蘊藏兆元的商機,台灣金融業推出各式金融商品、從入門門檻更低的小額債券,到靈活的多元信託與尊榮的家族辦公室,傾力建構一個全方位、個人化的高齡財管生態圈。
對金融業而言,長壽經濟是一場重新定義「顧客生命週期價值」與「風險評價機制」的變革契機,從產品、制度設計到風控框架全面升級,成為開啟下一波資本動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