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策略
2023年12月
強化金融業韌性的四大趨勢
銀行和資本市場的未來
在不穩定的環境、新興對手的競爭、客戶期望不斷攀升的時代,銀行和資本市場都需要更加靈活以及更聰明的整體規劃。
銀行和資本市場業目前已經越來越複雜,越來越不確定。監理法規不斷變化、數位資產增加、存款環境改變、金融科技業者也跨界來競爭;在此同時,消費者也對金融服務提出更多要求,希望能夠更加簡單,並且更量身打造。
所以金融服務業者紛紛進行數位轉型,打造更簡單、更集中的資料存取方法,同時緩解既有系統長期久未升級留下的傷害。
Workday的台灣區經理許耀邦指出,目前的商業環境日益複雜,台灣業者若要準確洞察趨勢,迅速適應變化,就必須提高企業流程的彈性、效率、靈活度。人工智慧(AI)與機器學習(ML)之類的新科技,可以協助業者保留人才、進行會計自動化,並為企業創造價值。
在未來幾年,金融服務業預計將受到這四大趨勢所驅動:
1.資料洪流。難以解讀的大量資料,將使資料管理成為銀行升級的科技基礎。
金融機構和市場已面對重大動盪。在連續十幾年的超低利率之後,包括美國聯準會在內的各國主要金融機關都開始升息,這可能會改變金融機構資產與負債的價值,並使利率風險變得更加重要。
若要避免產業更加混亂,同時在動盪的環境中成功滿足客戶,金融服務業的領袖就必須整合公司業務資料與財務數據,做出更棒的風險管理與決策。
Workday訪問了全球1,150位金融界高階經理人,發現雖然這些高層都了解資料統一在管理風險與規劃策略時相當重要,但只有38%的受訪者相信自己能夠根據手頭上的資料即時決策。而且還有40%的金融服務高層表示,各部門的資料至少沒有完全互通,甚至是完全散落各處。另外,也有近65%的人表示需要新的科技,來整合各個系統之間的資料。
但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好消息。由於變化加速、商業風險提高,企業領袖都非常關注如何用雲端工具將資料整合到同一個系統之中。埃森哲(Accenture)調查近100家全球頂尖銀行之後發現,有63%正在將核心系統搬上雲端,或者正打算這麼做。
Workday產業解決方案行銷副總監Indy Bains指出,「各種金融機構都在持續加速數位轉型。無論財務、經營、員工資料,資料管理都將是轉型關鍵。」
一旦擁有資料管理能力,銀行與資本市場業的高階主管就能快速掌握複雜情境,空出更多時間分析整體策略。此外,他們也能夠掙脫傳統系統的桎梏,輕鬆追蹤每個分類帳的細節,藉此快速分析重要指標,做出對症下藥的風險控管。
Workday金融服務戰略產業顧問Viren Patel表示:「這些都需要一個平台,讓您因應狀況、做出行動、適應業界變化。」
2.技能升級。當人才更加難找,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就是金融服務業的好幫手。
整個「大離職」(The Great Resignation)浪潮,迫使銀行業必須花費更多資金去爭取頂尖人才。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美國銀行等大型銀行,在2021年和2022年的薪酬支出都明顯增加。雖然「大離職」可能已經結束,但頂尖人才依然供不應求,金融機構必須激烈競爭。
但金融業的勞工必須能夠靈活處理各種問題。業者光是推出亮麗的高薪不會有用,還得認真檢視企業文化和工作環境能不能留住員工的心。如果要打造一支表現卓越、能夠因應各種未來挑戰的工作團隊,就得主動培育拔擢那些具有戰略思維、不斷終身學習的強者。
因此,組織應該持續提供學習機會,並確保團隊總是能使用最新的工具和科技,使工作化繁為簡。
整個金融產業都需要精通資料分析與新科技的高手,來幫忙預測變化、做出回應。根據Workday和普華永道(PwC)的產業展望報告指出,98%的金融服務機構都將科技能力或適應新科技的能力,列為未來5年最需要培育的技能。
金融機構要確保競爭力並擁有強大的團隊,就必須招募外部人才,並在內部進行全面技能升級。這正是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擅場,這兩種科技能夠讓組織跳脫傳統的學位和履歷概念,以技能為標準招募適用的人才。
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能夠分析各個職位分別需要哪些技能,提供洞察和預測,將人力資源資料轉化為戰略優勢。一旦掌握資料、科技、自動化,金融業領袖就能更有效地分配資源,提高生產力,將每個人才放在對的位置。
3.世界需要ESG。在重視永續的時代,銀行業為了吸引客戶並符合監理需求,將大量投資ESG。
如今的銀行業領袖,除了關心經濟波動和產業動盪之外,也都在應對迫切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問題。根據安侯建業(KPMG)調查,該行業近三分之二(72%)的執行長相信,利害相關人將更加關注ESG。
因此,許多業界高層都在調整投資組合來回應氣候衝擊,包括投資許多相關新企業、新科技,也投入更多資源致力實現碳中和。這些轉變不僅正當,也更符合客戶的期待。
監理機構與消費者如今都更加理解ESG,標準也更加嚴格。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2022年建立一個專案小組專門打擊「漂綠」(Green washing),也就是那些以誇大不實的環保訴求,刻意誤導消費者和投資人的聲明。而根據民調結果,接近一半的人(47%)相信金融機構真心想要推動ESG。
金融機構要能制定出透明有效的ESG策略,就必須利用科技,讓自己採用的ESG指標永遠站在最前線。然而,許多銀行的系統和資料可能都還有待升級。
銀行若改用雲端原生系統,就能將金融、人力資源、營運資料整合起來,高層就能快速了解自己的組織做出哪些ESG貢獻。如此一來無論是評估成果,追蹤、評估、管理永續業供應商,提供合規培訓,還是主動追蹤規劃ESG目標,都更為容易。
4.韌性將成為金融業首要考量。金融服務業的「韌性」,過去是指在意外事件發生後,機構能否即時回應。但這套標準現在已經改變。
以氣候變遷為例,如今許多預測模型都已納入至今以來特定變遷的頻率與強度;但不斷萌生的新事件,依然會使現實發展溢出模型的預期。這時候金融服務機構手中的資訊,就更適合用來預測氣候變遷的影響。
Workday調查指出,82%的金融業高層將彈性視為首要之務。這種判斷相當合理,畢竟不久之後該產業將面臨許多重大未知,包括利率上升、銀行流動性面臨壓力、監理環境大幅改變、數位資產明顯波動。
要為尚未發生的情況做好準備,做出正確的預測,就必須能夠即時看見整合的資料。金融業領袖無論是要管理風險、將控管流程自動化、建立ESG目標、因應新衝擊與新競爭對手,還是聘到能幫企業創造價值的員工,都需要這些資料。
金融業領袖需要新科技來完成上述目標,同時強化組織彈性。普華永道調查指出,85%的金融公司正在處理市場變遷,以新科技來改變業務模式。
Workday金融服務戰略產業顧問Viren Patel認為,「對銀行業而言,法規總是會持續修正,市場總是會出現新的挑戰者。成功的關鍵,永遠都是以新穎的方法與靈活的資料模型,來因應市場變化,拓展出嶄新空間。」(資料提供自Work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