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金融 2023年8月

永續金融步入深水區及早因應淨零轉型

道阻且長 行遠將至
採訪、撰文:廖和明

因應金管會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及推廣台灣金融業淨零轉型標竿經驗,銀行公會、金研院與歐洲在台商務協會低碳倡議行動(ECCT-LCI)今年推出「綠色金融領袖圓桌論壇」,邀請「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及國際實務專家參與分享及交流。

灣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成員機構涵蓋國內五大金控,包含元大金控、中信金控、玉山金控、第一金控及國泰金控,不但在ESG(環境、社會及治理)面向的表現深獲國際永續評等機構讚譽,亦對永續金融展現高度承諾。

蘇建榮:金融業協助產業轉型 角色不可或缺

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蘇建榮指出,淨零排放成為國家的重要目標,隨著氣候的政策目標,金融業協助產業轉型,不管是實體或是轉型的風險,這些都是必須面對的,所以金融業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希望能帶來更多不同的啟發。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委蕭翠玲表示,經營轉型與永續發展是全球的共同目標,我國從2022年發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到2023年正式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而且要推動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金管會積極配合國家政策持續推動永續金融政策,透過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推動各項淨零轉型措施。第一個是推動金融機構碳盤查及驅動企業低碳轉型,第二個是發展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第三是組成「台灣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及「金融業淨零推動工作平台」,設置「政策與指引」、「資金與統計」、「資料與風控」、「培力與證照」、「國內外推廣」等五大工作群,持續推動永續金融。

再來是要辦理「永續金融評鑑」,金管會與研訓院、保發中心跟證基會參考國際標準,搭配現行公司治理評鑑指標及作法,在今年開始啟動永續金融評鑑作業,預計在年底前公布銀行、證券、保險各業的前20%名單,為淨零排放及永續發展持續努力。

平衡永續與獲利 金融政策須與時俱進

銀行公會秘書長王聰明強調,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遷與環境衝擊的影響,永續發展已經成為普世的共同價值,金融業是產業發展的基石,在產業邁向永續經濟轉型的過程當中,金融業扮演關鍵角色,除了要持續加大力道推動綠色金融,更要將永續的精神融入經營策略跟業務流程當中,做產業的好榜樣。在協助產業轉型上,金融業作為產業發展活水跟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領頭羊,更要帶動綠色及減碳投資的關鍵基礎。這幾年來,金管會針對ESG提出多項循序漸進的政策和強化相關的監理措施,深信只有在永續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金融體系,才能為未來世代創造穩定與繁榮的生活環境,金融業應該把握機會扮演好這個角色,也希望金融業可以透過產官學的協力,為台灣凝聚出一個更強大、更創新的永續金融生態圈。

歐洲在台商務協會副理事長張瀚書指出,ESG對金融機構的影響,如對來自高污染等等產業申請融資未來該如何應對,如何在兼顧客戶以及股東利益的情況下,能夠產生正向ESG的影響,如何平衡永續跟獲利之間的矛盾,這些都是大眾以及台灣金融機構需要廣泛討論以及關注的議題。

金管會銀行局本國銀行組組長張嘉魁指出,推動淨零是整個國際的趨勢,在全球198個國家當中,有四分之三、共148個國家已經承諾淨零排放,占全球GDP的92%,在全球近2,000家主要上市企業中,也已經有931家承諾淨零。國內有42家的上市企業,包含17家的金融業也已經加入了這個承諾。另外,已經有超過1萬個組織加入聯合國的「零碳排放活動」,承諾在2050年前實施淨零排,金管會在推動整個永續金融政策是與時俱進的。

金管會在2017年跟2020年推動了金融綠色行動方案1.0跟2.0,2021年總統蔡英文宣示台灣加入2050淨零排放目標,因此金管會在2022年也推動了綠色金融方案3.0,希望能夠統合整個金融的資源來支持淨零轉型,透過金融市場的力量,包括投融資以及跟企業的議合,來協助企業推動淨零碳排。

推動永續金融 四大挑戰仍需克服

我國推動永續金融的幾個挑戰上,包含溫室氣體盤查資訊尚不充足,尤其非上市櫃公司部分;國內金融機構行業特性與規模不同,永續發展推動有落差;「綠色」及「永續」概念未能明確化;金融業需要更細緻且易於取得的氣候及ESG資料;永續金融專業人才不足。

也因此,永續金融政策內容的架構,主要是綠色金融行動方案、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在布局面向部分,訂定了金融機構碳盤查及風險管理的時程。碳排放希望訂定中長程減碳策略目標,範疇一、二於2023年12月底提出時程規劃,範疇三則於2024年12月底提出時程規劃。風險管理上則希望於2023年12月研議整體風險的報告架構及資料分析方式,並於2024年12月提出第一份整體氣候風險管理分析報告。

資金面向則是持續推動及發展我國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並協助企業及金融業判斷永續經濟活動的範圍,鼓勵金融業將資金導引至綠色及永續發展領域。

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方面,配合政府2050淨零碳排目標,訂定上市櫃公司溫室氣體盤查資訊揭露時程,2027年全體上市櫃公司完成溫室氣體盤查、2029年全體上市櫃公司完成溫室氣體盤查的確信。整體來看,希望金融機構運用投融資及金融工具,引導企業帶動供應鏈及產業減碳轉型。

金融業者交流 重點任務先行

國泰人壽副總經理林士喬指出,國泰人壽希望在2050年達到金融資產淨零碳排,國泰金已通過SBT審查。策略上,藉由低碳投資配置策略的「配置轉型」、「氣候議合」,希望達到透過資金引導,協助企業過渡到低碳經濟的「資金影響力」,也藉由正面積極態度、循序漸進方式與企業達到「對話影響力」,並按照這個策略目標去訂定行動方案,期盼能夠帶領整個企業界達到淨零的目標。

中信金控副總經理游欣慧指出,在氣候風險情境分析上,當然不會是一帆風順,有兩大挑戰,一是提升資料品質,由於占授信業務大部分的多數中小企業(SME),仍未盤查及公開揭露氣候相關資訊,如轉型風險的碳排放數據、實體風險的用水數據,現階段多仰賴產業平均推估值。二是掌握區域特性,中國信託銀行海外業務遍及14個國家和地區,對各地實體風險數據源不熟悉,是執行海外實體風險評估時的主要挑戰。

也因此,中信金積極因應,包含集團內部資源與知識交流,如海外各分支機構的專家資訊交流、外部專家合作、主管機關專案推動,例如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都是促進交流非常好的機會。

玉山金控風險長謝冠仁指出,面對氣候變遷國際趨勢,銀行宜透過轉型來調整資產及營運,管理風險並掌握機會,玉山為亞洲首家通過SBT目標審查的金融業,並承諾2035年全面「撤煤」及2050年達成淨零,希望藉由淨零與自然正成長邁向永續未來,並將永續思維納入企業發展策略,包含3i策略(Innovation, Integration, Influence)持續精進,也會把業務發展及風險管理結合ESG。

元大金控副總經理張曉耕指出,未來10年人才發展的四大挑戰,包含留住和獎勵最優秀的員工、培養下一代企業領導者、建立多樣性和性別平等文化、讓福利作為一種商業策略。在世界經濟論壇中,預計2027年之前,全球就業市場預期將淘汰8,300萬個職位,期間包含從事紀錄或行政相關的職員,如收銀員、售票員、會計人員輸入資料的書記員及執行秘書等。同時也會產生6,900萬份新工作,期間包含資料分析師、科學家、機器學習專家和網路安全專家的職務,預估平均將成長30%。在永續人才培育上,從過去的專精、現在的多元,未來則將是整合。更將重視真工夫,強化專業能力與多元視野,重視軟實力,精進人際溝通能力與整合力,重視好人生,追求工作/生活、身/心平衡。

整體來說,公司推動ESG,要融入員工跟主管的DNA。主管是最重要的,主管有這個觀念,帶領員工的時候才可以推動ESG文化,對於員工的部分,也是要把職涯發展的平台建立得更完整,讓員工在集團內部除了個人可累積不同的專業能力外,也有機會接軌國際,比較新的ESG永續發展議題。接著就是企業的經營者或主管,甚至是人力資源單位,時時都必須了解員工有兩個很重要的素質,第一個員工希望在公司能夠獲得什麼,第二個是經營團隊必須去思考怎麼樣提供員工更有價值、更有意義、更有工作創新的機會,才可以協助員工達到身心平衡、工作生活平衡的全人生活目標,做好永續人才培育制度。

第一銀行副總經理王邦旭指出,除目前各金融機構就ESG項目和客戶進行的議合措施外,永續先行者聯盟計畫中,更進一步要求先行者機構應促使投融資客戶訂定2050年前淨零排放目標。在實際執行上,除向投融資客戶徵取承諾書,亦可向潛在客戶倡議2050淨零排放的永續概念,以建立永續發展生態圈。在議合面臨的困境上,包含氣候風險對財務衝擊認知低、多數企業未建立碳盤查機制、無法規明文規範以及客戶流失等。未來希望攜手朝向淨零排放目標,從「ME」到「WE」,共同合作朝向「NET ZERO」,包含攜手大企業帶動供應鏈,隨上市櫃公司將於2027年完成碳盤查作業,可望協助中小企業制定淨零排放目標,引導上下游供應鏈共同遵循。攜手金融同業,發揮金融影響力,一同執行永續金融議合,協助產業減碳轉型。持續辦理講座,提升中小企業對2050淨零排的永續概念。更要攜手政府機關,與國際法遵同步,協助企業產品及制度符合國際標準,並建立平台協助中小企業碳盤查。

東方匯理銀行可持續投資銀行大中華區主管曾嘉汶指出,要達到淨零主要有3個方法。第一,要退出一些高碳、高排放的行業;第二,要增大投資在綠色還有環保方面的一些行業;第三,中間有一些我們確實不能抵消的碳,需要透過一個碳抵消的方法達到淨零。

在永續發展金融市場上,有四大趨勢,一是市場主流化,亞太區永續發展債券及貸款市場年創新高,未來非常有信心這個市場會繼續增長;二是投資者對ESG的需求日益增加,標準更加嚴謹且涉及層面更廣泛;三是更多元化、更深入化的ESG結構;四是規管化、標準化。

2050淨零途徑 金融業有機會也有挑戰

在綜合座談中,主要是暢談2050淨零途徑下,金融業的機會與挑戰,由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王嘉緯主持。

王嘉緯指出,過去一年,主要幫金管會規劃永續金融評鑑,永續金融評鑑其實最重要的目的,一個就是怎麼樣去更能掌握永續,另外一個是金融機構怎麼樣去發揮永續的影響力。面對為數眾多且又是國銀重要客戶的中小企業,除了議合方式之外,還能夠如何協助他們逐步落實淨零目標,特別是如果客戶對於永續、淨零課題,仍不清楚或抱持質疑態度,該如何跟客戶溝通。

第一銀行副總經理王邦旭指出,跟客戶議合,對於大企業是用個別去議合,中小企業就是舉辦一個座談會,並強調台灣的產業其實有一半以上是出口,也就是說,有一半的廠商會面臨到歐盟或美國的碳關稅,所以簽署倡議書不是一個口號,而是要引導企業重視,就是讓企業覺得這個是馬上切身會影響到成本,甚至影響到是不是可以永續經營。

此外,儘管ESG永續已受到各方重視,但企業投資ESG永續,如推動減碳轉型仍得付出額外的成本支出,就有人認為這可能導致財務績效減損。就機構投資人的觀點,ESG目標與財務績效能否兼得。

東方匯理銀行可持續投資銀行大中華區主管曾嘉汶指出,監管環境下,金融機構已經要承諾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換言之,公司在高碳排行業不開始轉型,未來直接影響公司營運、永續發展,金融機構方面,也會影響公司的融資成本,是非常直接的懲罰機制。此外,金融機構也有壓力,歐洲出現全球第一筆NGO提出銀行訴訟,是因為退出高碳排放行業還有這個化石燃料相關行業的行動太慢,未來若銀行動作太慢,會面臨訴訟風險及信譽風險。另外,現在轉型也有更好的機會,有機會取得好的融資價格,而達到淨零有各方面的龐大經濟商機,像是綠色投資是很大的商機,是非常樂觀的綠色市場。

現在坊間有非常多永續ESG的培訓課程或證照,例如永續管理師、碳管理師等,金管會也正邀集有關單位規劃永續金融證照,金融從業人員的永續培訓及認證,應當強調哪些重點,才能跟其他產業的永續證照有所區隔。

元大金控副總經理張曉耕指出,首先應該是要建立觀念,從政府到產業到企業到個人,接著由個人再影響到他的家庭,要建立這個從上而下的永續金融,永續發展的觀念很重要,但是在觀念植入企業員工的腦袋裡之後,還是要有具體的實踐,也就是可以透過課程證照,還有專業執照的方式來做認證。

例如永續管理師的證照,對未來當然有加分效果,ESG本來就是未來30年的顯學,也是地球村裡的我們,每一位應該要肩負的責任。

我們現在從金融業的客戶端或員工端來推動,金融永續證照課程包括金融業的永續投資、投資理財、授信、保險,甚至投信基金商品,這些應該都是在認證課程的範圍之內。唯有從個人觀念的永續金融觀念建立、具體實踐之後,才有可能為台灣的金融業建立永續金融的生態圈。

碳交易所將上路 銀行肩負重責大任

隨著碳交易所即將上路,銀行在碳交易市場能夠扮演什麼角色,對於我國未來發展碳金融市場又有何展望。

玉山金控風險長謝冠仁指出,台灣也要做碳交易,也要有交易所的誕生,亞洲國家目前在全世界的碳交易也扮演了一個關鍵性的角色,像中國、韓國、日本,甚至東協國家的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柬埔寨等都有類似的交易平台,在台灣積極從事碳交易的角色中,整個減碳的工作上也可以投入更多,銀行業在這裡面可以扮演的角色,不外乎是金融中介的角色,另外就是流動性的提供者,在整個市場穩定上,成為關鍵一員。

目前永續金融雖然以淨零轉型為重點,但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其他課題值得銀行同業關注,例如怎麼看待今年底前可能會正式公布的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

中信金控副總經理游欣慧指出,整個低碳轉型的議題還有很多等待內部研究跟發揮,包括像是淨零排放在業務方面的風險如何去兼顧,以及內部管理工具如何去推展實施等,還有很多可以再討論的。

全球對於氣候變遷的研究還有其他更多環境面、自然面的議題,另外就是水資源、土壤、空氣污染,舉凡這些生物多樣性全都算在自然相關的議題中。目前全球金融機構較為重視的主題大概3個,一個是水資源的缺乏,第二是自然環境的污染,第三就是生物多樣性。

藉由綠色金融領袖圓桌論壇希望幫助金融業了解如何以實際行動促成淨零轉型策略、提升金融與產業的營運韌性,而因應氣候變遷是每個政府部門、每家企業、每位地球公民共同的義務,雖「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所有金融機構應該持續共同推動永續發展,並朝淨零、永續的目標邁進,實現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為台灣永續經濟的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