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歷代精選 2023年4月

金融篇》甩開「長不大」 台灣REITs市場即將高飛

《投信投顧法》條文修正
採訪、整理:蘇偉華

對投信、投顧而言,取得REITs發行資格後,除了業務可再上層樓,也可落實普惠金融精神,讓投資大眾參與國家、產業建設,並分享其獲利。法令修正後,投信、投顧責任更重,當致力扮演投資標的善良管理人,促使其營運公開、透明。

法院即將審議《投信投顧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其中最受金融業注目的變革,當屬金管會新增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相關規定,允許REITs以基金架構發行,讓金融業者在規劃設計REITs商品時更具彈性。台灣金融研訓院特邀國泰投信董事長張錫、第一金投信董事長尤昭文共同接受專訪,協助相關金融業者、投資大眾,更深入認識新版《投信投顧法》施行後的影響,及台灣REITs發展前景。

法令修正前交易平淡、規模不如星港

張錫認為,根據舊版的台灣REITs採信託架構,以信託業為發行主體,並將投資標的的主要不動產管理、營運權限,委託專業的不動產管理機構。新版的《投信投顧法》,REITs得採基金架構,將主要核心轉換為不動產管理機構,由其負責不動產的管理、投資、處分,決策不必再經由保管機構同意,保管機構僅保存監督功能。

尤昭文說明,目前台灣投信投顧業者的主要業務,為管理有價證券,但REITs主要投資標的為不動產,其與投資有價證券,性質大不相同。未來,若增加發行REITs商品業務,投信、投顧業者勢必將扮演不動產管理機構的角色,對其將是多元的機會,同時存在全新的挑戰。

其實在《投信投顧法》修正前,台灣已有REITs商品,但交易略微冷清,規模亦遠遜人口少於台灣的香港、新加坡。期盼《投信投顧法》修正後,台灣比照日本、香港、新加坡,可發行基金架構的REITs,並開放與國際市場接軌,將是台灣REITs振衰起敝、重新出發的最佳契機。

活化不動產運用 擴大國際金融市場影響力

此次修正對金融業助益甚大,可望大幅提升金融商品市場規模與流動。在眾所期盼下,此法修法後的效益以及台灣REITs市場可因此加速發展。

張錫盤點各國在REITs上的發展現況,總的來說,在歐美等先進國家,REITs早已是舉足輕重的金融商品。根據統計,全球REITs總資產超過2兆美元,其中美國的REITs資產高達1.2兆美元,為諸國之冠;亞洲國家中,最大的REITs市場是日本,其REITs資產約1,500億美元,之後急起直追的是新加坡,其REITs資產約850億美元,約其GDP的15%。向為東亞國際金融重鎮的香港,REITs發展亦不容小覷,其資產約300億美元,約為GDP的19%,規模為台灣的10倍。顯見台灣的REITs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檢視REITs的發展歷史與現況,美國一直居領先地位,日本、新加坡、香港也努力追趕,澳洲的REITs發展,也頗為亮眼。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施行舊制時,REITs乏人問津,但在新制實施後,REITs市場迅速壯大,才有今日之規模。

台灣過去舊版的《投信投顧法》,REITs較少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且在制度上,倘若僅仰仗保管者及投資者的兩隻腳,想要發展得好或是走得長久的確有其難度。尤昭文分析,新版的《投信投顧法》不僅開放REITs的投資標的,且採基金架構設計商品,猶如多了一隻腳,這助攻的第三隻腳就是管理者,其類似基金的善良管理人,讓REITs更安全亦更可靠

尤昭文解釋,一直以來台灣儲蓄率甚高,總存款逾新台幣50兆元,但銀行存放比僅有70%,代表還有30%資金、約15兆元未能有效地投資。許多資產的投資標的,是年收益約1%的定存;若有部分資金投入REITs市場,收益將超過定存數倍。

REITs投資者不必購買房地產,就可當包租公、包租婆,且收益比真的包租公、包租婆更佳。舊制的《投信投顧法》與日本舊制,因存有盲點,如限制海外投資不得逾10%,故先前REITs市場一直「長不大」,而新制《投信投顧法》接近新加坡相關法規,可與國際市場接軌,有助於REITS市場蓬勃發展。

新加坡的REITs商品可100%投資海外標的,且其投資標的較多元,商辦約僅占其投資標的30%,其他投資標的則有工業區、資料中心、醫藥相關地產等,吸引全球資金湧進新加坡,擴大新加坡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力。

助長炒房風氣? 張錫:不會!政府可藉此籌措社宅資金

至於有人對於活化REITs市場,是否帶動房價高漲,助長炒房風氣感到疑慮,張錫認為不會,他解釋,通常REITs不會以自用住宅為投資標的,而商辦購買者多為專業投資人及機構,其實不易被炒作,更不會拉抬自用住宅房價。

對於炒房疑慮,尤昭文從台灣住宅現況進一步解釋,畢竟國內民眾租屋比例,遠遠低於先進國家,因此住宅不太會成為REITs的投資標的,價格波動與REITs市場事實上較無關聯性。商辦租金因此較受REITs價格影響,但REITs價格上揚,那是因為代表其營運成效優良,承租者、投資者將同蒙其利!

是投資優良選擇? 尤昭文:收益固定、風險較低

長期以來,台灣投資者偏愛穩固的金融商品,所以許多人選擇定存,但新台幣定存獲利僅約1%,很容易就被通膨「吃掉」。尤昭文認為,與其他金融商品相較,REITs因有固定收益,所以風險較低;道理很簡單,優質商辦是REITs主要投資標的之一,其多位於繁華地段,辦公室空置率甚低,且幾乎都是長期租約,收益可精準估算。

通常商辦租金只有漲價,罕有跌價的情形,所以抗通膨是REITs的另一優點;REITs的投資標的,若有資本利得,投資者也將雨露均霑,得享雙重獲利,甚具吸引力。

REITs價格當然也會漲跌起伏,但對投資者而言,其類似高股息股票,縱使股價下滑,依然有高股利可支撐,可用投資REITs取代存股,或將其視為長期的現金流。國外投資者都採長期持有REITs,不會短進短出。

沒有一種金融商品無任何風險,REITs亦不例外。例如,有些REITs以飯店、商場為主要投資標的,往昔其獲利相當平穩,但在過去3年,因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原本門庭若市的飯店、商場,也變得門可羅雀,不僅消費者卻步,櫃台、商家也紛紛退租,REITs價格必然持續下跌。

除了新冠肺炎疫情,REITs的投資標的也可能遭遇天災、人禍等意外事故,如地震、火災等,雖然保險可以降低損失數字,但受損嚴重,整修過程收入必將下滑,拖累REITs價格。REITs投資標的多元化,是避險的最佳途徑。

早期的REITs,投資標的可能僅有1、2棟大樓,風險實在太高。張錫認為,現在的REITs多半有3、4種不同類型的投資標的,如商場、工業地產、物流中心等,以分散風險,即使其中1種標的遭災,受損也不至於太嚴重。新版的《投信投顧法》優於舊版之處,在於根據舊版的條文,REITs很難更換投資標的,但新版條文允許REITs更換投資標的,使其營運更為靈活,其流動性雖不如股票,但已使其更具投資價值。

加快大型基建腳步 降低政府、企業籌資壓力

對於REITs可協助產業籌資及發展,張錫從曼谷大眾運輸系統(BTS)的籌資過程進一步解釋,泰國政府發行REITs,成功加快大型基礎建設的腳步,而投資者獲利約7%。倘若台灣高鐵在興建時,便透過REITs籌資,應可早幾年完工。

從泰國BTS成功經驗可以得知,政府推動大型公共建設,都可比照辦理,如以發行REITs,籌集興建綠電電廠、長照中心的資金。在台灣,綠電電廠生產的電必定銷售給台電,且與台電簽訂長期契約,而長照中心也長期照顧入住的長者,其收益不僅平穩,還可清楚的計算,故以其為投資標的的REITs,收益也相當平穩。

張錫解釋,除了綠電電廠、長照中心,大型的物流倉儲、交通設施、資料中心、充電站與充電樁,都可以REITs來籌資,大幅降低政府、企業籌資的壓力。政府還可藉發行REITs,來活化現有資產,使其收益分潤給REITs投資者。而台灣可活化的資產,實不勝枚舉。

尤昭文期盼,新版《投信投顧法》施行後,REITs可協助產業籌資、發展,加速建設物流倉儲、數據大樓、長照園區、社會住宅、風力發電電廠及太陽能電廠,與轉運站等交通建設,各項基礎建設都需要大筆的資金,倘若以REITs籌集資金,可鼓勵全民參與公共建設與產業,而非僅有財團參與。

在《投信投顧法》修正後,政府應有計畫地盤點可活化的資產,開放為台灣39家投信業者發行REITs的投資標的,並輔導業者執行相關流程,此後業者便知道如何辦理。

台灣的公營事業如中油、台電,都是有一些資產可產生收益相當穩定,每次發債都引發搶購,但發債無助於公營事業優化營運,若發行REITs,可讓民間參與資產的營運情形,並進一步公開、透明,實是促進公營事業轉型的最佳方式。

強化營運品質、增加就業機會 刺激產業正向發展

REITs的優劣、投資價值,視其投資標的的營運品質而定;張錫說,營運不佳的投資標的這時候可能就會被REITs剔除,業主為了不被REITs剔除,就會強化營運品質,或更換營運團隊,是一個善的循環。REITs的投資標的,無論是商辦、綠能電廠、物流倉儲、數據大樓、長照園區,都需要營運、管理,將產生一連串的價值鏈,刺激產業正向發展,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

有了REITs的資金與監督為後盾,政府、企業將更勇於投資新建設,與購買新設備、組建營運團隊,先產生與硬體相關的工作機會,再產生與軟體相關的工作機會,且願意以更創新、更智慧、更先進的方式營運,從而吸引更多合作者,形成正向循環。

受舊版《投信投顧法》的影響,現存的業者在設計REITs商品時,很容易將投資標的侷限於商辦,特別是有壽險公司背景的商辦。新版《投信投顧法》的特點在於,讓REITs的投資標的多元化,投信、投顧業者可開放視野,增加投資機會。

在眾多投資標的中,以長照園區為例,其藉REITs資金加速完成硬體建設後,就可衍生醫療、保健、交通等商機與就業機會;而物流倉儲建設、營運,有了更充裕的資金後,將可採購更先進的智慧化設備,投入數位轉型,擴大其物流量能。

活化REITs市場,將使台灣的經濟發展、產業環境更健全。即使在《投信投顧法》修正後,REITs的主要投資標的,仍是有固定收益的成熟資產,開發中的資產,占比不得太高。

開發中建設的資金募集,應以私募股權基金(PE Fund)為宜;私募股權基金的主要參與者,自是財團,其風險較高,利潤也較大,張錫認為其實這並不適合一般投資者。但建設完成、進入營運階段,再交由REITs接手就很適合,PE Fund、REITs聯手,將使台灣產業環境更接近先進國家。

尤昭文同樣認同PE Fund風險較高,卻不是一般散戶可承擔,但REITs風險較低,利潤頂多5%,相當公平。而PE Fund主攻開發端,REITs守護營運端,彼此相互搭配、互不衝突,產業、投資者將同時受惠。

掃除昔日盲點 活絡REITs有利「解套」

在先進國家,REITs被視為解決國家、產業發展與民眾投資的最佳解方之一。台灣此時修正《投信投顧法》,目的除了掃除昔日REITs的盲點,更希望藉活絡REITs市場,協助產業轉型、加速基礎建設,讓投資者有更多選擇。

對這群已經退休的投資者而言,期待在離開職場後,仍有穩定而持續的現金流,保障退休後的生活品質;但在台灣金融商品市場上,卻找不到固定收益超過存款(無風險利率)2%至3%的商品。參照先進國家經驗,大多數REITs固定收益皆超過存款+2%至3%,當是投資者規劃退休財源的理想選擇之一。

對政府而言,國家發展的重點甚多,包括進行能源轉型、擘劃更完整的長照體系,而關鍵正是籌措資金不易。活絡REITs市場,正是政府解套的可能方式,無論採購、營運,不必再捉襟見肘、不斷拖延,不僅可加快基礎建設的腳步,還可促進相關產業發展,且避免建設利潤被財團獨占。

對投信、投顧產業而言,取得REITs發行資格後,除了業務可再上層樓,也可落實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ng)精神,讓投資大眾參與國家、產業建設,並分享其獲利。《投信投顧法》修正後,投信、投顧業者的責任將更重,當致力扮演投資標的善良管理人,促使其營運公開、透明,且持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