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金融研訓院、台灣經濟研究院、中華經濟研究院等三大政策智庫攜手合作,打造「財經三合院」,扮演政府與民間溝通的橋樑,融合產業發展、經濟及金融等議題,擴大社會各界意見參與,協助推進及深化台美重要經貿關係。台美雙方於2022年6月1日啟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將針對貿易便捷化、良好法規實務、農業、反貪腐、中小企業、數位貿易、勞動、環境、標準、國營事業、非市場政策及措施等11項議題,在公平、對等基礎上展開協商,期能在談判完成後,雙方能簽署高標準且具經濟意義的貿易協定。
面臨當前國際上及國內產業發展的危機,台灣必須藉此次危機「轉骨」,助力台灣產業提升競爭優勢,強化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然而,社會大眾對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的內涵及效益大多不甚了解。
為助台轉骨,台灣金融研訓院、台灣經濟研究院、中華經濟研究院等三大政策智庫近期攜手合作,打造「財經三合院」平台,扮演政府與民間溝通的橋樑。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期許,透過財經三合院,將融合產業發展、經濟及金融等議題,擴大社會各界意見參與,進而發揮影響力,協助推進及深化台美重要經貿關係。
借鏡CSIS發揮影響力
在財經三合院內,金研院院長黃崇哲、中經院院長葉俊顯、台經院院長張建一等三院院長攜手合作開講,並將借重國內學者專家的力量,共同發揮經濟智庫的社會責任,提供建言,為台灣經濟發展貢獻心力。
黃崇哲表示,三合院古厝的台語是「大瓦厝」(tuā hiā-tshu),在台灣早期社會很常見。取名為「財經三合院」,除了代表國內三大財經政策智庫外,也隱喻財經三合院應具有本土觀點,以台灣本土角度為出發點,探討當前面臨的產業發展、經濟及金融等議題。
「我們希望成立一個溝通平台,類似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角色。」黃崇哲說明,CSIS是跨黨派的外交政策智庫,定期針對一些研究報告在媒體上發表評論,闡述其觀點。未來財經三合院的運作模式,可觀察並參考CSIS及其他國際重要智庫的作法。
他進一步解釋,假設財經三合院一年舉辦12場談話性節目,每個單位各負責3場,開講主軸為新典範的建立。以金研院為例,可先從院內金融研究所出版的財經書籍中,挑選3本與社會大眾對談。其餘3場則可規劃為特企或邀請國內大專院校財經相關科系教授開講。
又如,研究員發布財經研究報告時,可邀請大學相關科系教授來對談,讓學術界與實務界彼此交流意見。此舉不但讓金研院、中經院、台經院等三大智庫的研究人員有平台可發表其研究成果,也可吸引媒體報導,發揮影響力。
為何會提出財經三合院的構想?這其實是源自於台灣早期社會的三合院古厝,常可見到鄰居、三五好友坐在大樹下泡茶、話家常。黃崇哲進一步解釋,希望透過三合院(智庫)的長期研究,從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切入,與社會大眾良性溝通與對話,「論述很重要,我們要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和語言,讓不同的受眾了解該倡議對台灣經濟發展的長遠影響,所以財經三合院探討的內容要讓人民有感。」
加強「倡議」論述與傳播
台經院院長張建一也呼籲,財經三合院將以新典範的建立為論述主軸。由於過去以中國為生產基地或市場的成長動能逐漸消失,促使全球經貿板塊移動,供應鏈與市場必須重組,引進新動能,才能迎向新藍海。
在地緣政治與政經局勢轉變下,全球市場亟需建立新的國際經貿秩序。美國身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經濟體,台灣亦是民主經濟體,儘管經濟規模較小,但若能與美方談判成功,將創造未來的新典範。因此,值此之際,可謂台美21世紀經貿倡議的新契機。
根據GIS(Geopolitical Intelligence Services)研究報告指出,中國過去30年經濟成長,反而更強化其霸權心態,隨著舊的成長典範逐漸消逝,加上地緣政治造成的經濟衝擊,民主陣營國家必須重新集結。「友岸外包」(Friend Shoring)也許是西方國家在後全球時代的最佳策略選項,將供應鏈轉移至可信賴的國家,以建立和深化貿易夥伴關係。
此外,高品質的經貿架構、數位經濟、共融經濟等,都是世界貿易組織過去未曾觸及的重要議題。在這些思潮下,美國具體作為是推動印太經濟繁榮架構(IPEF)與台美21世紀經貿倡議。
中經院院長葉俊顯表示,隨著「友岸外包」逐漸成為國際關係新趨勢,台商的生產基地、市場與供應鏈都必須跟著調整,金融業也應配合並掌握新商機。近幾年,新南向獲利表現亮眼,可看出國銀布局成效。黃崇哲指出,「金融新南向」成功,創造台商與金融業雙贏局面,隨著台積電到美國設廠,供應鏈廠商陸續跟進前往美國投資,金融業如何掌握新商機及布局,與此次倡議內容息息相關。
擴大社會各界意見參與
除金融業外,中小企業應也期待台美之間貿易便捷化,有利於雙方產品出口。而會計師、律師等服務業,未來也可能納入台美雙方協商範圍。
黃崇哲表示,財經三合院將整合各方資源,一開始先以論述為主要切入點,探討何謂台美協議、其背景與進展,以及為何在此刻要推動台美21世紀經貿倡議。之後,再針對不同細項加以分析,例如可分成金融業、服務業等不同產業類別來對談,或可依不同產業項目尋求各產業公會的合作。
另外,目標聽眾群的屬性也很重要,大到鎖定企業、中小企業主,或有財經背景的聽眾,小到針對大學生、剛出社會的年輕族群,或是基層金融從業人員等等,討論他們日常關心的議題。財經三合院將根據聽眾屬性和需求來選擇論述的素材與內容,期能讓更多人了解台美21世紀經貿倡議所帶來的效益,並擴大影響力。
若受眾對象為企業,產業公會即是很適合的合作對象,除了探討公會會員關心的議題外,也可進而分析假設台美之間未來簽訂貿易協議,對於雙方業者加速貨品通關、出口、商機、限制及影響為何。尤其是中小企業占台灣整體企業98%,這些業主最關心的就是如何把產品銷售到美國市場、減少出口障礙。
如果目標對象是一般民眾,則要從日常生活角度切入,讓他們了解未來台美貿易協議簽訂後,對食衣住行育樂有何影響。比方說,台美雙方推動電子化行政通關,雖有利於未來通關程序簡化,但數位隱私權等問題如何解決,仍有待進一步說明。
黃崇哲強調,透過財經三合院的對談,「希望讓美國在台協會(AIT)了解國內三大智庫對這些議題的論述與觀點,也把企業和民眾關心的面向及具體意見,回饋給專責談判的政府單位,供協商談判時參考。」
Podcast搭配影音+FB+IG 多方行銷
因應年輕世代不愛看電視節目,偏好觀看Podcast、YouTube影片,財經三合院的操作模式,將規劃以生趣活潑方式呈現,例如製作成Podcast或YouTube影片,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黃崇哲對於Podcast的構想,不光是只有聲音,還有影像!希望藉由多方行銷,擴大財經三合院的影響力。因此,在形式上,財經三合院將採對話型態,仿照談話性節目。一開始由三院院長親自開講,帶領受聽眾徜徉原本看似艱澀難懂的財經議題,透過庶民開講的方式與口吻,再由小編後製加上圖表、影音後,以年輕化及在地化的語氣,在YouTube與臉書粉絲頁上傳播。之後可指派三院相關研究人員開講,或邀請企業主、年輕人來對談,並視情況準備圖卡說明。每集Podcast內容將整理成文字稿,在各院刊物上露出,並與其他媒體合作,以提高曝光效果。
另也借鏡金研院出版《台灣銀行家》雜誌的行銷操作經驗。以往,《台灣銀行家》主要由研究員撰寫,內容略顯生硬艱澀,對一般人理解上有難度。自黃崇哲院長上任後,雜誌訴求對象鎖定金融業從業人員,或是擁有財經背景的讀者。在內容與文字上,則力求淺白易懂,搭配專業編輯及影音團隊,產出引人入勝的標題、易讀的文章結構以及有趣生動的精彩影音,一改過去艱澀難懂的專業用語。
除了金融從業人員看得懂外,《台灣銀行家》更跨出同溫層,與《自由時報》、《工商時報》、《經濟日報》、Yahoo財經、鉅亨網、東森財經新聞、風傳媒等多家具影響力之媒體合作,供其轉載每期文章內容,廣為大眾喜愛,更提升觸及率。
此外,《台灣銀行家》還錄製短影音,在YouTube、IG、FB等頻道上播放。起初先擷取當期部分文章內容精華,製作成5到10分鐘短片,後來再縮減成2到3分鐘短影音,讓點閱者可快速掌握文章重點,加快傳播速度。
黃崇哲表示,當民眾看完短影音,可透過臉書粉絲頁提供觀看截圖或建言,參加7-11咖啡、禮券等抽獎活動。曾有支短影音,透過此種操作方式,吸引高達1萬多人次瀏覽,成效顯著。未來,財經三合院將參考此操作模式,鼓勵年輕人踴躍留言和參與。財經三合院的談話性節目,預計將從今年3月開播第一集,內容精彩可期,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