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歷代精選 2023年2月

基層金融篇》淡水區農會 耕耘「農的大小事」!

人才培育+金融營運+淨零目標
採訪、撰文:蘇偉華

淡水區農會總幹事高忠不僅是在地農民代言人,更扮演政府與農民溝通的重要媒介,他認為,農會首重目標便是提升農村的生產力與農民的收入,提倡在地生產、在地銷售,提供基礎金融服務,更為台灣2050淨零排放盡心力。

水區農會獲頒2022年第十一屆菁業獎ESG基層金融組的最佳農業金融特優獎,這份殊榮實屬難得,也為其他機構立下良好典範!一直以來,農會因為組織的特殊定位,不僅要兼顧基層金融營運,還要投入農業人才培育,其中淡水區農會在這方面成績斐然,除了推動幸福農村計畫有成,更努力打造宜業移居的農村,提倡在地生產、在地銷售的理念,成果備受四方肯定。

在農會工作已超過數十載光景的淡水區農會總幹事高忠,對於農會的身分認同,不只是在地農民的代言人,更是一生懸命扮演政府與農民溝通的重要媒介,同時保障農民權益的支持團體。農會的業務相當繁瑣,不只需要解決農民大小事,還必須提供基礎金融服務,更為台灣2050淨零排放盡一份心力

高忠笑稱:「年輕時歷練過農會所有基層,從搬運肥料、營業大廳服務民眾,到農會超市負責管營銷等等,幾乎大小部門都任職過。」也因為生於斯、長於斯的深厚情感,讓他特別鍾愛淡水區。高忠謙虛地說,尤其遺傳自里長父親的使命感與責任,對淡水區從農民到民眾等金融大小事,甚至是積極配合國家減碳政策,持續推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產業,肩負重大責任。

扎根ESG 邁向綠色永續金融

在淡水區農會上下齊心的努力下,多年來在ESG領域一步一腳印地扎根與努力,朝向聯合國17項永續目標前進。考慮農會是相當基層的單位,因此面臨的侷限和挑戰,可想而知比起大銀行及大機構,更加艱鉅困難,除了經營和人才培育以外,與農民之間的溝通和驅動更具難度,農會在這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推手與角色。

近年來積極推動綠色永續金融,在中洲子倉庫、頂田寮設太陽能面板,並在疫情下,引入智慧農產品販賣模式。除了推進經營策略,農會也善盡社會責任,成立綠色照護站、幸福農村計畫及關懷據點。

對於弱勢及高齡者,農會更提供在地化的服務。提供關懷照護服務照顧高齡者,幫助長者提升生活品質,落實「在地老化、健康老化」。在人才培育方面,輔導青農辦理小農直銷站講習,配合改良技術諮詢,農會辦理各項作物講習,幫助小農打造安心農業,達成追求永續發展的在地良性循環,讓所有人都能共享永續的成果。

呼應減碳 在地生產、在地銷售

身為農友最堅實的後盾,淡水區農會協助小農拓展銷售管道,經由在地生產、在地銷售的供應系統,減少中間流通成本,縮短食物里程,某種程度也是呼應減碳政策。淡水區農會如何在減碳的路上,又同時提升農民的價值?高忠直言:「困難度不低,尤其因農民高齡化,這更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綜觀全世界,農民老化是目前的趨勢,為了解決此一困境,淡水區農會長期和淡水區內國小結合,辦理食農教育體驗農事活動,從小改變學童對自然環境的食農態度,進而影響家長重視並支持國產農產品、飲食及農業文化。透過農事體驗及其他參與過程,使其發自內心的對於低碳、均衡飲食、友善環境及食品安全產生認同。

為的就是要讓「農的大小事」從小扎根,而且無所不在。擺脫過去從農的職業刻板印象,讓年輕世代能以優化的手法從事農業,「食物里程」概念,不但可以促進地球永續發展,購買在地農漁牧產品,還可以支持農民生計,創造就業機會並活絡經濟,又能讓消費者買到新鮮、營養的農產品,提高農民的價值。

考慮農村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影響,從事農業人力大幅短缺,農業生產力受到相當衝擊。為了減輕農場作業負擔,降低勞動力需求,提供農民更有效率的經營管理模式,生產出符合消費者需求,安全、安心及可追溯的農產品。透過智慧化生產管理,像是利用科技在網室內蒐集溫濕度等數據,經由資料轉換、整合及分析,將數據轉換為農業經營有用的資訊,提升農業整體生產效率與量能,藉由物聯網與大數據結合消費市場需求,提供農場管理者進行產銷規劃、顧客服務,創造安全又便利的從農環境,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使台灣農業邁向年輕化、有活力及高競爭力的樂活農業。

維持土壤生產 善用產官學研力量

對於一輩子都在農會工作的高忠,講起農事來滔滔不絕,尤其是台灣高密度的耕作方式,普遍都知道會使土壤中有機物質快速消耗,土地也因貧乏使得農作生產力降低,農民生產獲利必定減少,久而久之惡性循環,最終會面臨耗竭的一天。

因此,要永續維持土壤生產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有機質肥料施作。為了配合國家淨零碳排政策,未來規劃與大專院校、科技公司配合,透過土壤診斷服務及農地土壤分析,讓農民了解目前土壤中的肥力、酸鹼度及對作物營養的影響,並做進一步的建議改善措施,如土壤過酸則要添加石灰、有機質過低要添加有機肥、單一肥份過高時則須減量;利用明確數據有效施用肥料,才能讓栽培更有效率,達到適量用肥,減少碳排放量。

落實8大目標 確保糧食安全生產無虞

糧食短缺是全球面臨的危機,農產品無法保持原味口感的存放,一直是人類的問題,有鑑於此,淡水區農會積極思考如何結合科技鑽研農產品延長保存並增加新鮮度口感而不失營養,淡農多年來打造南瓜之鄉深獲好評。但若要步入另一階段,需要科技注入農業帶動產業升級,多元化的農產品結合讓老中青小等族群都能接受南瓜產品。

例如自2014年持續至今,不斷開發南瓜系列,淡農將南瓜產品推廣多元異業合作,例如萬聖節在漁人碼頭辦理快閃南瓜深夜食堂、淡海名物寶盒與新北市捷運公司合作,與義美公司契作,於父親節推出栗子南瓜芝士塔蛋糕,亦推出南瓜六寶婚嫁禮盒取代傳統禮餅,更與各農會中元普渡貢品合作,或將南瓜產品在各農會超市上架銷售等,以協助農民南瓜之銷售。

未來更計畫將南瓜果肉經過萃取營養成分後製成保健品,如機能飲料、粉包、錠劑等,南瓜的食療:有助減肥、控制血糖、增強免疫、保護眼睛、維持皮膚健康、預防前列腺癌等,希望可以透過農會借力使力的機會,行銷全世界。

過去幾年,淡水區農會在永續發展目標中鑑別出消除飢餓、健康與福祉、性別平權、淨水及衛生、可負擔的潔凈能源、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永續城市、責任消費及生產等8項目標。未來,在現有的基礎上秉持ISO精神持續改善,促進永續消費及提升農業生產模式,以及確保糧食安全方向努力。

高忠感性地提到農會法第一條,「農會以保障農民權益,提高農民知識技能,促進農業現代化,增加生產收益,改善農民生活,發展農村經濟為宗旨。」農會首重目標便是提升農村的生產力與農民的收入,讓他們獲取生產資源、知識、金融服務、非農業就業市場相關經驗,提高在鄉村基礎建設、農業研究、推廣服務,促進城市、郊區與農村之間,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正向連結,達到愛農愛鄉愛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