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2025年4月
AI加速 再技能化迫在眉睫
AI快速發展,尤其是生成式AI的大型語言模型(LLM),使得許多傳統辦公工作被自動化,從行政管理到法律分析,無所不包。企業發現,相較於人類員工,AI能夠更快速地處理數據、分析資訊並執行標準化任務,導致許多白領工作面臨淘汰風險。
麻省理工學院(MIT)勞動經濟學家大衛‧奧托(David Autor)曾指出,AI將減少中產階級工作,導致勞動市場的兩極化:低技能與高技能工作者的比例增加,而中等技能職位則迅速萎縮。這一現象已經在美國與歐洲的就業市場中出現,日本經濟產業省也觀察到類似趨勢。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AI技術的普及正在推動吉尼係數(衡量收入不均的指標)上升,美國與英國的經濟不平等問題尤其嚴重,日本雖然變化較緩,但仍難以避免此趨勢。
面對這一衝擊,許多專家認為「再技能化」(Reskilling)將成為關鍵。然而,目前許多國家在推動勞動力轉型方面仍然面台灣銀行家2025.4蔡臨挑戰。例如,德國與新加坡已經開始實施由政府資助的職業再培訓計畫,以幫助受影響的勞工適應新技術環境;但在日本,企業內部的在職訓練仍然是主要學習方式,政府對於培養新興產業技能的支持相對不足。這使得許多勞動者在AI取代其工作後,難以找到新的職涯發展機會。
AI對銀行、投資機構與金融科技公司影響也逐漸顯現:金融業許多標準化職位,如數據輸入、財務分析與客服,正面臨被自動化技術取代。然而,AI也催生新職位,如數據科學家、AI系統管理者與監管專家,使從業者的技能門檻提升。例如,美國花旗銀行導入AI系統分析客戶信用,提高審批效率並降低壞帳率,但這要求員工掌握AI工具,以確保風控決策的準確性。這種轉變意味著傳統金融從業者必須不斷學習,以維持市場競爭力。
AI改變的不僅是內部運營,也影響金融機構與客戶的互動。AI客服機器人已成為許多銀行的基本配備,如第一銀行與國泰世華銀行採用AI客服系統,節省約30%人力成本。銀行與投資機構亦透過AI分析客戶數據,提供個人化建議。例如英國滙豐銀行利用AI提升服務精準度,增加客戶黏著度。此外,AI驅動的語音與影像識別技術,使銀行開發更安全的生物辨識支付,降低詐欺風險並提升交易便利性。這些變革顯示,AI正使金融服務更高效、智能化。
面對AI衝擊,金融機構推動員工再技能化,以確保適應新環境。摩根大通與星展銀行投入資源培訓員工AI技術,如Python與機器學習。然而,各國適應速度不一,如日本金融業對AI技能培訓不足,60%員工對AI僅有基礎理解,與德國、新加坡形成對比。例如新加坡政府推出「SkillsFuture」,提供免費或低成本AI培訓,以幫助在職員工轉型。這些政策顯示,政府與企業的積極投入有助於提升員工競爭力,減緩AI對勞動市場的衝擊。
AI技術的應用,改變了金融業就業結構,並對性別與年齡層產生影響。研究顯示,女性與年輕勞動者因多從事行政與客服工作,較易被AI取代。世界經濟論壇報告指出,全球金融業40%女性員工從事中等技能職位,其中70%可能在未來10年內被AI取代。此外,年輕勞動者雖熟悉數位技術,但經驗不足,難以直接進入高技能職位。因此,企業應提供技術培訓,並設計結合實務經驗的學習路徑,以縮短適應期,提高技能轉換效率。例如一些金融機構開始推行「學徒制」,讓新進員工在工作中學習AI技術。
AI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加劇金融業競爭。金融科技公司利用AI推出智能投顧與自動化理財服務挑戰傳統銀行。例如總部位於加州門洛公園的羅賓漢市場公司(Robinhood Markets)透過AI提供低成本交易建議,吸引大量年輕用戶,促使傳統銀行加速數位轉型。然而,許多銀行仍以中高齡員工為主,他們對新技術的接受度與學習能力相對有限,凸顯再技能化的重要性。此外,AI驅動的區塊鏈技術興起,使去中心化金融(DeFi)對傳統銀行構成挑戰,迫使其重新思考業務模式,以維持市場競爭力。
政府與企業需採取全面策略,來應對AI對勞動市場的影響。政府應加大再培訓計畫投入,並與教育機構合作,設計符合金融業需求的課程。例如,台灣可參考新加坡「SkillsFuture」,為金融從業者提供低成本AI技能課程。企業則應建立學習文化,鼓勵員工主動學習新技術,並提供激勵措施,如將技術認證與薪資調整掛鉤。此外,金融機構可與科技公司合作,開發培訓項目,確保員工跟上技術發展。
長遠來看,AI將不僅改變職位分布,甚至重新定義金融工作本質。未來從業者需具備跨領域能力,結合金融知識、數據分析與倫理判斷,以應對AI帶來的風險。例如AI可能因數據偏差導致信用評估歧視,這需要人類監管確保公平性。此外,隨著AI技術持續發展,如何在提升效率的同時維持產業公平與穩定,將成為金融業發展的重要課題。國際金融監管機構已開始制定AI透明度標準,以確保自動化決策公平,防止市場壟斷或歧視性行為。
總結而言,AI正重塑金融業,政府、企業與個人如何適應這場變革,透過技能提升與數位轉型,確保產業競爭力與社會穩定,而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勞動市場發展,將決定金融業未來的成長方向。(本文作者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