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2025年4月

AI加速 再技能化迫在眉睫

蔡鎤銘

AI快速發展,尤其是生成式AI的大型語言模型(LLM),使得許多傳統辦公工作被自動化,從行政管理到法律分析,無所不包。企業發現,相較於人類員工,AI能夠更快速地處理數據、分析資訊並執行標準化任務,導致許多白領工作面臨淘汰風險。

麻省理工學院(MIT)勞動經濟學家大衛‧奧托(David Autor)曾指出,AI將減少中產階級工作,導致勞動市場的兩極化:低技能與高技能工作者的比例增加,而中等技能職位則迅速萎縮。這一現象已經在美國與歐洲的就業市場中出現,日本經濟產業省也觀察到類似趨勢。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AI技術的普及正在推動吉尼係數(衡量收入不均的指標)上升,美國與英國的經濟不平等問題尤其嚴重,日本雖然變化較緩,但仍難以避免此趨勢。

面對這一衝擊,許多專家認為「再技能化」(Reskilling)將成為關鍵。然而,目前許多國家在推動勞動力轉型方面仍然面台灣銀行家2025.4蔡臨挑戰。例如,德國與新加坡已經開始實施由政府資助的職業再培訓計畫,以幫助受影響的勞工適應新技術環境;但在日本,企業內部的在職訓練仍然是主要學習方式,政府對於培養新興產業技能的支持相對不足。這使得許多勞動者在AI取代其工作後,難以找到新的職涯發展機會。

AI對銀行、投資機構與金融科技公司影響也逐漸顯現:金融業許多標準化職位,如數據輸入、財務分析與客服,正面臨被自動化技術取代。然而,AI也催生新職位,如數據科學家、AI系統管理者與監管專家,使從業者的技能門檻提升。例如,美國花旗銀行導入AI系統分析客戶信用,提高審批效率並降低壞帳率,但這要求員工掌握AI工具,以確保風控決策的準確性。這種轉變意味著傳統金融從業者必須不斷學習,以維持市場競爭力。

AI改變的不僅是內部運營,也影響金融機構與客戶的互動。AI客服機器人已成為許多銀行的基本配備,如第一銀行與國泰世華銀行採用AI客服系統,節省約30%人力成本。銀行與投資機構亦透過AI分析客戶數據,提供個人化建議。例如英國豐銀行利用AI提升服務精準度,增加客戶黏著度。此外,AI驅動的語音與影像識別技術,使銀行開發更安全的生物辨識支付,降低詐欺風險並提升交易便利性。這些變革顯示,AI正使金融服務更高效、智能化。

面對AI衝擊,金融機構推動員工再技能化,以確保適應新環境。摩根大通與星展銀行投入資源培訓員工AI技術,如Python與機器學習。然而,各國適應速度不一,如日本金融業對AI技能培訓不足,60%員工對AI僅有基礎理解,與德國、新加坡形成對比。例如新加坡政府推出「SkillsFuture」,提供免費或低成本AI培訓,以幫助在職員工轉型。這些政策顯示,政府與企業的積極投入有助於提升員工競爭力,減緩AI對勞動市場的衝擊。

AI技術的應用,改變了金融業就業結構,並對性別與年齡層產生影響。研究顯示,女性與年輕勞動者因多從事行政與客服工作,較易被AI取代。世界經濟論壇報告指出,全球金融業40%女性員工從事中等技能職位,其中70%可能在未來10年內被AI取代。此外,年輕勞動者雖熟悉數位技術,但經驗不足,難以直接進入高技能職位。因此,企業應提供技術培訓,並設計結合實務經驗的學習路徑,以縮短適應期,提高技能轉換效率。例如一些金融機構開始推行「學徒制」,讓新進員工在工作中學習AI技術。

AI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加劇金融業競爭。金融科技公司利用AI推出智能投顧與自動化理財服務挑戰傳統銀行。例如總部位於加州門洛公園的羅賓漢市場公司(Robinhood Markets)透過AI提供低成本交易建議,吸引大量年輕用戶,促使傳統銀行加速數位轉型。然而,許多銀行仍以中高齡員工為主,他們對新技術的接受度與學習能力相對有限,凸顯再技能化的重要性。此外,AI驅動的區塊鏈技術興起,使去中心化金融(DeFi)對傳統銀行構成挑戰,迫使其重新思考業務模式,以維持市場競爭力。

政府與企業需採取全面策略,來應對AI對勞動市場的影響。政府應加大再培訓計畫投入,並與教育機構合作,設計符合金融業需求的課程。例如,台灣可參考新加坡「SkillsFuture」,為金融從業者提供低成本AI技能課程。企業則應建立學習文化,鼓勵員工主動學習新技術,並提供激勵措施,如將技術認證與薪資調整掛鉤。此外,金融機構可與科技公司合作,開發培訓項目,確保員工跟上技術發展。

長遠來看,AI將不僅改變職位分布,甚至重新定義金融工作本質。未來從業者需具備跨領域能力,結合金融知識、數據分析與倫理判斷,以應對AI帶來的風險。例如AI可能因數據偏差導致信用評估歧視,這需要人類監管確保公平性。此外,隨著AI技術持續發展,如何在提升效率的同時維持產業公平與穩定,將成為金融業發展的重要課題。國際金融監管機構已開始制定AI透明度標準,以確保自動化決策公平,防止市場壟斷或歧視性行為。

總結而言,AI正重塑金融業,政府、企業與個人如何適應這場變革,透過技能提升與數位轉型,確保產業競爭力與社會穩定,而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勞動市場發展,將決定金融業未來的成長方向。(本文作者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猜你喜歡

2025年9月

高一誠:AI為年輕員工創造新機會

2025年8月7至8日,遠在南美洲的我國友邦──巴拉圭銀行公會(ASOBAN)在首都亞松森舉辦首屆「巴拉圭銀行業年會」,廣邀國內外專家共同探討銀行業的創新趨勢,包括人工智慧在金融服務中的應用、支付系統的轉型以及傳統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之間關係的演變等。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高一誠應邀出席並發表專題演講,分享台灣銀行業應用AI的實踐經驗與成果。高一誠指出,台灣目前超過9成的銀行已經導入AI技術,且有8成展開了生成式AI的應用試驗,同時特別分享了台灣銀行業共同組成防詐產業聯盟的合作模式,如何運用AI技術有效進行提前預警。高一誠強調,AI的目的不是取代人力,而是將人們從低效工作中解放出來,為年輕世代提供更具挑戰性的職務。隨著AI提高員工生產力,銀行業薪資有望提升,進一步增強與其他產業的競爭力,這也意味著銀行業的工作職能將被重新配置,為年輕員工創造新的發展機會。面對AI主導的新時代,銀行要有明確策略、投資基礎建設、培育人才、建立聯盟合作,並營造開放的創新文化,才能成功轉型。本次演講獲得當地各家媒體廣泛報導及迴響,除了讓巴拉圭銀行家們了解到台灣穩健的經濟與金融實力,也充分展現出台灣銀行業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實力。翻開台灣跟巴拉圭的歷史,自1957年建立正式邦交以來,兩國關係已延續超過67年,始終保持著異常緊密、如鋼鐵一般堅固的夥伴情誼。巴拉圭是台灣在南美洲唯一的正式邦交國,鐵桿盟誼的背後有賴於深厚的政治與經濟合作支撐。巴拉圭以農牧和再生能源為經濟支柱,而台灣是其重要的貿易夥伴,不僅是巴拉圭豬肉的最大出口市場,也是牛肉的第二大出口市場。此外,台灣長期提供發展援助,範圍涵蓋農業技術、畜牧防疫、公共衛生與人才培育,例如雙方於2018年合作創立的「臺灣–巴拉圭科技大學」,持續為這段堅實情誼注入新動能。近年南美洲部分國家出現高通膨、名目利率偏高或幣值不穩定的狀況,該地區匯率對外部衝擊敏感度亦高於全球平均。例如阿根廷在2023年通貨膨脹率高達211%,其貨幣曾一次性遭官方貶值逾50%;玻利維亞近期則因總統大選引發的全國性道路封鎖,加上政府減少燃油補貼導致今年6月起通貨膨脹率提高至24%;委內瑞拉和蘇利南近年也持續出現高通膨及貨幣大幅貶值的現象。金融方面,阿根廷的隔夜附買回利率(Overnight Repo Rate)在2023年一度高達126%,現約29%;而巴西的基準利率(Selic)近期也高達15%。相較周邊國家,巴拉圭的總體與貨幣環境較為穩定,該國央行自2024年以來把政策利率維持在6%,疫情後,通膨年增回穩到約4%的水準,整體金融條件相對穩定。巴拉圭整體銀行業呈現出「寬利差」的產業特徵,根據巴國央行統計,該國銀行產業2024年12月平均貸款年利率約為:商業貸款(>1年)11.62%、消費貸款(>1年)19.22%、信用卡14.41%;存款端則為活存1.05%、6至12個月定存6.94%、一年以上定存8.75%,反映出當地銀行以「利息收入」為主的商業模式,資料顯示該國銀行業淨利息收入占營運利潤比例平均為72.5%。由於巴拉圭銀行對淨利息收入依賴度高,市場常見以行銷檔期帶動的高額回饋,例如信用卡新卡首刷50%回饋等限時限額活動刺激辦卡與消費。過去,巴拉圭的銀行業監管體系尚不完善,曾發生少數由財務公司轉型而來的銀行,利用極高的存款利率吸引資金,卻因後續經營不善而倒閉,導致金融消費者對當地銀行存款安全產生疑慮。所幸,巴拉圭政府已注意到此問題,不僅加強了監管措施,也提高銀行設立的門檻,使整體金融環境有顯著改善。此外,由於外國銀行在巴拉圭經營業務面臨諸多限制,加上債務催收和處理流程耗時,這導致台灣的銀行鮮少涉足此地。儘管早年中國信託曾在此設立短暫分行,但之後便無其他國內銀行進駐。近期,阿根廷政府實施匯率自由化並減少補貼,導致國內物價飆漲。許多阿根廷消費者因此跨境到巴拉圭,以美元現金進行採購,這為巴拉圭帶來了大量現金流入,進而影響了當地匯率。然而,當地企業在接收這些美元現鈔時,常因鈔票污損而被銀行拒收。他們因此轉而依賴地下匯兌。儘管地下匯兌能確保資金順利到帳,卻伴隨著高額手續費。這一現象凸顯了巴拉圭正規金融體系的覆蓋率不足,部分金融需求仍得透過非正式的地下管道來滿足。巴拉圭目前共有18家銀行業者,雖然大部分屬於資產規模中等的傳統銀行,但亦不乏創新氛圍。其中,Ueno Bank純數位銀行,正以「24/7體驗中心+App開戶+自助終端機台(TED)+視訊服務機台(ROT)」顛覆傳統服務模式。他們將傳統分行櫃檯替換為更輕量的「體驗中心」與智慧據點,強調「新創感」與「空間體驗」,室內設計標榜「受自然啟發」的清新與綠化空間、內設有協作/工作與交流空間、結合咖啡吧台服務,同時提供親子等候區、球迷觀賽區等。這些元素讓分行更像開放式的社群空間,而非傳統銀行大廳,在成立後快速成為年輕客戶的首選品牌,並連續榮獲Top of Mind、Fintech Americas等獎項。此次遠赴與台灣相距最遙遠的友邦,不僅展現出台灣銀行體系的穩健發展與人工智慧的成熟應用,更為雙方金融產業交流開啟了新的篇章。台灣金融研訓院規劃與巴拉圭當地機構簽署金融培訓及課程設計的合作備忘錄,後續將在金融議題、人才培育、科技應用等方面積極推動雙邊交流與合作。雖然未來仍有文化差異與市場環境等挑戰需要克服,但透過這一步的實質互動,雙方業界建立了寶貴的互信基礎,為台巴鐵桿情誼注入金融專業領域的新動能。(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