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2025年4月
加密貨幣列入戰略儲備 引爆爭議
川普上任後立即頒布一連串爭議性行政命令,包括由白宮人工智慧與加密幣顧問薩克斯(DavidSacks)主管,與財政部長、證交所長等組成跨部會聯邦機構,專責儲備國家的數位資產,3月2日宣布創建涵蓋比特幣(Bitcoin)、以太幣(Ether)、瑞波幣(XRP)、索拉納幣(SOL)、艾達幣(ADA)等5項加密貨幣列為戰略儲備,引發非議。
3月7日的加密貨幣高峰會前更簽署行政命令,宣布成立「戰略比特幣儲備」(Strategic Bitcoin Reserve)及「美國數位資產儲備」(U.S. Digital Asset Stockpile)。消息一出,上述納入儲備的5種加密幣應聲走跌。市場分析,幣圈原本預期美國會額外購入加密貨幣補充儲備,但目前政策方向傾向將沒收來的比特幣清點保留,行政命令亦明確表示政府不會動用額外資金購買,市場期待落空導致加密幣行情委靡。
戰略儲備是指政府或企業為了執行特定戰略或應對突發台灣銀行家2025.4情況、市場波動等,而預先儲存的重要物資或資源,它通常與國家安全、經濟穩定或社會民生有關,有時候是在經歷了危機後才成立,通常需要國會立法,例如1934年的《黃金儲備法案》,將黃金儲備移交財政部;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以每盎司35美元兌換黃金,使美元成為國際貨幣,但是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宣布新經濟政策,終結布雷頓森林體系;70年代初期石油危機,福特總統在1975年簽署能源政策與節約法案,開始儲備石油等。因此,要執行川普的行政命令,成立「戰略比特幣儲備」及「美國數位資產儲備」,可能需要先通過國會立法,但目前國會由共和黨全面執政,應該不成問題。
有爭議的是,之前的戰略儲備無論是黃金、石油等都屬於實體,但加密貨幣和數位資產屬於虛擬世界,不是實體!
科技快速發展,真實世界的數位化革命催生了虛擬宇宙,那麼「數位化」是真實或虛擬?真實世界與虛擬宇宙是什麼關係?應該是什麼關係?可以輕易轉換嗎?原本用金錢當商品交易的媒介時簡單明瞭,假若金錢本身變成交易的商品,事情就變得非常複雜,到底是交易的媒介或是交易的商品?真實世界的數位化革命催生了虛擬宇宙,那麼「數位化」是真實或虛擬?
虛擬貨幣究竟能否成為戰略儲備,引發正反兩派論辯。支持者考量美元金融霸權的鞏固,認為應搶先踏進虛擬貨幣領域。虛擬宇宙內無國界,進入虛擬宇宙可以擺脫真實世界的種種紛擾,再回到真實世界的目的地搶先卡位,立於不敗之地。也有一說認為,虛擬貨幣是對抗通貨膨脹的利器,因為挖礦速度遠不及印鈔票的速度,貨幣供給增加的速度不會造成通膨,但會不會造成更恐怖的通縮?
這樣的儲備作法,也有另一說是區塊鏈的文藝復興。區塊鏈技術剛萌芽時,被賦予帶動整體金融科技的推廣期待,但期待落空後漸被淡忘,川普的宣布似乎對這項技術注入新希望,因為區塊鏈是支撐數位資產的基礎建設。
反對美國戰略比特幣儲備的考量者,主要是認為現實與理想的差距甚大。比特幣的中心思想一再強調「去中心化」,是為了擺脫央行與中央政府的控制,提供金融界另類選擇:去中心化金融(DeFi)。但是它所倚賴的分散式帳本技術(DLT)具有的先天缺陷,卻不得不產生一定程度的「中心化」,因為每次修改就需要網路全體參與者的驗證,參與者越多,驗證速度越慢,也越不安全,洩漏機密的風險也越大。
反對美國戰略比特幣儲備戰略的第二個考量,是風險太大。區塊鏈有不同的品牌,不同系統的區塊鏈間存在著相容性的問題,只要在網路上,都有資安的疑慮,駭客入侵防不勝防。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因為沒有央行背書保證,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顯得格外重要,若透過交易所,除了違背「去中心化」的理念,卻又引進了「集中性風險」,萬一交易所被駭,一切歸零!根據巴塞爾委員會研究報告,加密生態系統無法避免高度破碎化造成擁擠與高費用、一定程度的「中心化」,以及它複製傳統金融的服務,卻無法提供任何實體經濟的活動融資,還強化了已知的風險。這些天生的結構性問題,使得加密生態系統在貨幣制度中存在貢獻度的疑慮。
虛擬貨幣要能成為戰略儲備,就須從數位化與非數位化、虛擬宇宙或真實世界以及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來討論。
近幾十年來拜數位化革命之賜,科技應用面橫跨所有領域,但是要享用數位化的果實,需要政府、民間與企業聯手打造數位基礎建設,包含電腦、網際網路、手機、通訊等,即便如此,社會也還有非數位的空間,例如去超市或超商購物,可以選擇電子錢包或是現金結帳,夜市或雜貨店幾乎都只收現金。手機的電子錢包也帶有風險,基地台或是手機沒電、遇到駭客,數位基礎建設只要稍微凸槌,常會有意料之外的結果。而在匿名的網際網路就像叢林般,詐騙層出不窮,永遠不知道何時會有什麼樣的資安風險。
以真實世界為基礎打造的數位虛擬宇宙應該長什麼樣子?如何跟真實世界連結?目前還沒有共識,也可能永遠不會有。之前曾經有個爭議,在「元宇宙」(Metaverse)的角色犯罪或是做出不道德的行為,要怎麼處置?比照在真實世界的道德規範嗎?
加密貨幣最大賣點是「去中心化」,在川普總統的行政命令後,去中心化金融再度成為顯學。不知道是否源自歐美長期以來質疑政府公權力要如何節制,才不會限制個人自由,某種程度「去中心化」有種浪漫的吸引力。2008年金融海嘯後,不少人將矛頭指向「影子銀行」(Shadow Banking),意味著是主管機關管不到(或是不願意管、甚至忘了管)的地方,但有學者撰文指出,影子銀行有其存台灣銀行家2025.4吳在的理由與必要,因為主管機關不可能什麼都管(也不應該什麼都管),法律也非十全十美。
貨幣的中心化有其發展的歷史跟理論基礎,政府印鈔票的權力(其實是種壟斷的權力)或許可以視為來自「社會合約」,人民委任政府印鈔,有政府保證,風險較低,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繁榮。印製紙鈔也是建立在之前的基礎上,從發明造紙、印刷術,到政府背書。縱然如此,也到1971年才讓美元與黃金脫鉤,漸漸離開金本位。
網際網路的興起讓「去中心化」變得更容易,類似「影子銀行」的存在,「去中心化金融」也有其存在的理由與必要,雖然其運作仍有瑕疵,亦不乏需要改善之處。透過「智能合約」繞過政府監理機構的繁文縟節,直接在市場更有效率地運作,然而,整體而言還無法取代建立在「社會合約」的「中心化金融」。例如,薩爾瓦多國會2021年9月通過《比特幣法》,將比特幣與美金並列為薩國法定貨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比特幣當作法定貨幣的國家,《經濟學人》甚至將其稱為「瘋狂的加密實驗」,果不其然,在今年3月初宣布失敗,原因是交易成本太高(包含從虛擬轉換到實體的成本),無法普及。
因此,川普將加密貨幣視為戰略儲備,會是帶動全球金融新格局的起點?這取決於很多因素,首先是數位化的普及程度,越多人使用數位基礎建設,越有可能有新格局。科技進步的速度,未來的人工智慧與量子計算,是否可以改善「智能合約」,讓有形的「智能合約」至少在交易成本上面跟無形的「社會合約」可以一搏;再來是虛擬宇宙跟真實世界的轉換,是否會涉及法律、道德倫理或其他面向;最後是政府的態度,是否要推「中心化」的央行數位貨幣來對抗「去中心化金融」?在在影響這項新創政策的成敗。(本文作者為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