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 > 歐洲
2025年4月
自由女神變臉 撕裂美歐關係
今年3月中旬出刊的德國《明鏡周刊》,其吸睛的封面圖片描繪出近期歐洲主流輿論對眼下國際局勢的深層憂慮:手握拳頭的美國自由女神像面目猙獰、惡狠狠地瞪著你,而其頭部內的陰影裡則隱約站著美國總統川普的身影:自由女神像象徵著一部全球最強大的國家機器,自二戰以來始終都扮演著歐洲自由秩序的強力保障者,然而在川普2.0的掌舵駕駛下,它轉眼之間就從原本歐洲人眼裡共享理念的盟友,變成意圖難料、行動粗暴的對手。
此一全新面孔的美國對歐洲所造成的衝擊,首先就是在2月底川普出手欲解決烏俄戰爭的問題,不料自由女神的拳頭卻率先砸到烏克蘭與澤倫斯基的頭上,而非俄羅斯,川普甚至毫不掩飾其欲與俄羅斯改善關係、對話合作的意圖,令歐盟大為震撼。進入3月以來,川普先前宣告要向所有對美貿易順差的國家,動用關稅武器的想法,逐一成為現實,繼中國、加拿大、墨西哥產品被課徵20到25%不等的關稅之後,歐盟也成為被美國懲罰的對象。
3月12日,川普政府開始對所有進入美國市場的鋼與鋁課徵25%關稅,其中自然也涉及來自歐盟總計約280億美元的鋼鋁產品。歐盟隨即宣布將在4月1日起對美國實施總計260億歐元(即折合280億美元)的報復性關稅作為反制,雙方正式拉開了關稅戰2.0的序幕。
美歐之間在2018年川普的第一任期時,已發生過一輪貿易交火,當時川普也以保護國內鋼鋁產業為由,對歐盟的鋼鋁產品分別課徵25%和10%關稅,而歐盟則回敬以對美國的波旁威士忌、牛仔褲、摩托車、花生醬等產品實施反制。拜登任內美歐關係回溫,雙方於2021年10月另簽訂協議擱置上述關稅,結束了持續3年的貿易齟齬。如今川普再度祭出鋼鋁產品的懲罰性關稅,但美歐雙方貿易衝突失控的風險,卻可能超越當年。
在2月底的內閣會議上,川普不加修飾地指控歐盟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占美國便宜、「搞砸」美國經濟,並表示4月起要開始廣泛針對歐盟汽車與其他產品課徵25%的關稅。對歐盟而言,鋼鋁產品的關稅顯然只是一道前菜。
事實上,在2014到2024年的10年間,歐盟對美國出口確實激增了44%,特別在2023年歐盟對美貿易順差已達1,580億歐元,次年又暴增到1,980億歐元。然而歐盟對美出口屢創新高的原因卻相當複雜,其中一項不可忽略的因素,即是近年美中對抗之下,美歐雙方靠攏、貿易升溫的態勢:一方面歐盟試圖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另一方面美國企業則尋求以歐洲供應鏈取代中國供應鏈。上述種種複雜交織的情況,卻被川普簡單地解釋成「歐盟搞砸美國」。
面對川普的關稅攻勢,歐盟除了重啟前述針對美國波旁威士忌等產品的關稅之外(川普對此則揚言也要對歐盟的酒課徵200%的報復性關稅),目前也正在研議後續清單,例如美國的鋼與鋁、紡織品、家電、塑膠、家禽、牛肉、奶蛋製品、蔬菜等都是可能的報復對象。
此外,歐洲議會貿易委員會主席朗格(Bernd Lange)亦表示,若川普執意要將關稅作為政治談判的武器,那麼歐盟也並非沒有應對的籌碼,除了報復性關稅之外,歐盟還可以暫停專利、排除美國公司參與招標、限台灣銀行家2025.4制美國數位巨頭的歐洲市場准入等手段來反制。
儘管如此,歐盟眼下的第一要務仍在盡力避免讓美歐貿易戰2.0全面白熱化,畢竟美國是歐盟最大貿易夥伴(即使對經濟長年依賴中國甚深的德國而言,美國在2024年也已彎道超車取代中國,成為德國的最大貿易夥伴),貿易戰將讓雙方兩敗俱傷:根據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院(IfW Kiel)之模型的模擬結果,美國若廣泛對歐盟產品課徵25%的關稅,歐盟對美出口在1年內就會銳減15%至17%,而經濟成長率則會攔腰折斷,由目前的0.9%降到0.4%。針對歐盟產品的關稅也將反傷美國經濟,使其經濟成長率下降0.17%,並加深國內通膨。而若歐盟反制以報復性關稅,那麼美國經濟成長率下降的幅度將翻倍。
此外,比起經濟模型所能模擬預測的經濟數據,川普政府將關稅作為政治武器導致關稅政策的反覆不定,對市場信心的衝擊及相關連鎖反應,則更是難以估算;究竟川普只是拿關稅作為談判的策略籌碼、抑或25%(甚至200%)的關稅將成為國際貿易新現實的常態,鑑於川普一貫刻意的「戰略模糊」態度,專家意見對此仍眾說紛紜,然而唯一確定的是,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將對產業信心造成負面影響。
為避免美歐貿易衝突升級並引發信心危機,歐洲議會貿易委員會主席朗格先前曾表明,歐盟可以考慮向美國加碼採購液態天然氣或軍備、彈性調整報關程序等。而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3月中旬宣布對美實施報復性關稅的同時,仍強調對談判始終抱持開放態度。
除了經貿理由之外,歐盟面臨來自俄羅斯與中國兩大獨裁強權的地緣政治挑戰,俄羅斯長期以來對歐洲的資訊戰滲透乃至於侵略烏克蘭、中國對中東歐國家的分化(以及疫情期間的疫情外交),這都讓歐盟清楚認知到,美歐貿易戰影響所及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歐盟的安全問題與民主穩定。
只是隨著川普的再次上台,歐洲主流輿論確實感受到了美歐盟友關係自二戰結束以來從未有過的質變;不少歐盟政治人物輿論者皆認為,川普執政下的美國,已不再理所當然地將其歐洲盟國/北約諸國的民主自由及安全穩定,視為其國家根本利益。不同於二戰後歷任美國總統的作法,川普對國際秩序的概念更接近19世紀以前數個強權瓜分勢力範圍、各自為己,並在叢林法則下彼此競爭與折衝的那種想像。
秉持著此種想像,川普的美國除了可能逐步退出過去美國所主導之多邊主義精神的國際組織之外,亦將更加要求歐盟對歐洲區域安全問題自行負責,而美國則將把精力集中於自己在美洲與亞太區域的利益,其更傾向將中國視為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並為此策略性地拉攏俄羅斯,因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承認俄羅斯獨裁者在東歐的勢力範圍,而這無論在地緣利益或民主價值上,都已踩到了歐盟的紅線。
鑑於與川普在國際秩序概念乃至於民主價值上的根本分歧,不少歐盟政治人物與專家學者都認為,歐盟只能一面盡力謀求與川普政府的共識與合作,一面減少對美國的安全與經濟依賴、分散風險另謀自立。
近期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就是馮德萊恩2月底訪問印度,與總理莫迪會談後宣布,歐盟將於今年底以前與印度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同時歐盟亦欲加深雙方在人工智慧領域方面的合作,並希望與印度建立安全夥伴關係。上述任何一個方面的合作,都是歐盟跨入印太市場、深化歐洲與印太區域安全的重要一步。
此外,鑑於川普單獨與俄羅斯會商烏俄和平,並施壓烏克蘭簽訂礦產協議一事,亦有歐洲議員建議歐洲投資銀行(EIB)發行債券、投資烏克蘭稀土礦場,作為直接支持烏克蘭,同時亦維護歐盟地緣經濟利益的手段。
另一項引人矚目的發展,則是作為歐盟兩大龍頭之一的德國,2月下旬國會改選後,新任準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的新安全政策:面對俄羅斯的威脅,德國將大舉增加國防支出、組建有效的防衛能力。而此一安全思考也將延伸到歐洲層級,梅爾茨在3月上旬時表示,其上台後將與法國與英國共同評估歐洲核武共享的可行性。
川普重返白宮意味著世界告別了後冷戰國際秩序、進入了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對歐盟的經濟貿易、民主穩定與地緣安全而言,棘手的挑戰才正要開始。(本文作者專職於評論,曾旅居德國,現居奧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