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與監理
2025年3月
資本計提新制將限縮政策力度
近年為了避免銀行的系統性風險升溫,除了央行祭出打炒房政策,2025年7月起,銀行資本適足率也將接軌國際。金管會針對市場風險、CVA及證券化暴險所修正的資本計提等3項規範下半年即將上路,為銀行業帶來一場重大變革,對於公股銀行而言,無疑是具挑戰性的考驗,長期而言,卻也不失為能為銀行風險管理扎根的一條大路。
為了接軌國際,符合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BCBS)發布的「巴塞爾資本協定三(BaselⅢ):危機後改革定案文件」,金管會在2023年12月發布修正後的資本計提規範,將於2025年7月1日起實施,其核心在於提高銀行的資本適足率水準,並重新定義風險權重的分配。
舉例來說,過去銀行在計算風險性資產時,可使用內部模型調整資本計提標準,但新規定要求限制內部模型的靈活性,並引進一套通用的風險權重表,以提高透明度和一致性。
新規範對於公股銀行影響較大的是「權益證券暴險」,銀行於5年內將原先100%股票投資計提的資本額增加到250%至400%,亦即到了2030年,針對上市櫃股票需計提250%的資本額、非上市櫃股票需計提400%的資本額。例如,過去投資100元僅需多提存100元資本,但未來投資100元,需多提存250至400元,將大幅增加銀行「投資股票的成本」。
從市場風險的角度而言,最大影響是銀行買賣股票、債券或是交易衍生性商品等列為「財務性投資」(帳列PL)者,必須增提較多的資本,尤其是對肩負護盤任務的公股行庫影響最大。
為什麼這對公股銀行影響較大?中華信評金融服務評等部資深副總經理張書評指出,公股銀行大多有政策性的交叉持股,例如A公股銀持有B公股銀的股票,而政策性持股金額通常不會超過持股部位的一半。
既然是政策性持股,代表要減少這部位的持股較有困難,因此公股銀行只能從另一半非政策性持股下手調降持股部位,若與持股規模相當的民營銀行相比,公股銀能調降的股票部位可能只有一半,自然就需要比民營銀行提存更多的資金來應對。
那麼,公股銀行可以如何因應?在新規範上路前調降持股部位以降低資本提存壓力是一招明確的解方。張書評說,公股銀有較多的持股部位屬於賺股利的類型,例如高殖利率股、電子股等。由於2024年台股熱絡、指數屢創新高,不少銀行的持股部位因此增加,但2024年第四季起,一些銀行開始降低持股部位。
除了降低持股,對於規模夠大的公股銀和「大到不能倒的」國內系統性重要銀行(D-SIBs)來說,向金管會申請採用信用風險內部評等法(IRB法)也是一種減輕增資壓力的方法。
張書評說,當一家銀行成功申請IRB法,資本適足率可能因此稍有提升,有更高的資本適足率便能做更多放款和投資等業務,提升銀行的競爭力,不過,申請IRB法需要銀行內部的歷史資料庫,包括資料、數量、時間長度等足夠完備,才能證明為何放貸給某企業的風險權數僅80%,而非100%,因此也需要時間準備。
儘管資本計提新規範對於銀行有些許挑戰,但根據「商業銀行投資有價證券之種類及限額規定」,商業銀行投資境內和境外有價證券的取得成本總餘額,不能超過該銀行核算基數的30%,也就是說,在持股有規定限額的情況下,即使對於公股銀的衝擊較大,仍在有限度的安全範圍內,銀行自然不可能因為買入過多股票而「來不及逃」。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實施資本計提新規範有其必要性。有金融業主管說,從歷史經驗來看,銀行不是真的「不會倒」,最容易引起銀行倒閉風險的就是失控的不動產放款和股災,例如,2008年的金融海嘯就是起因於不動產次級抵押貸款被過度包裝成各式金融商品並濫發,民眾無力償還,最終導致雷曼兄弟和貝爾斯登破產,以及多家銀行面臨需政府資助或被收購的命運。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雖起因於貨幣危機,卻也引發股災,導致大量企業破產,無法償還銀行貸款而有多家銀行倒閉。
資本適足率是外界衡量本國銀行承受能力的重要指標,經建會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資本適足率對銀行業的影響,恐難以避免會影響銀行的放款決策,不過,銀行內建的模型能更精確地計算風險及應計提資本,得以使用更具風險敏感度的方式,並鼓勵金融體系持續改良風險管理措施。
金管會表示,將會持續參考BCBS所發布的各項規範及主要國家的作法,在兼顧與國際接軌及穩健可行的原則下,研議修正我國資本適足性相關規範。
借鑑歷史,即使短期內銀行需要配合新規範調整內部的資產配置、資本提存和風險控管等,但在些許的壓力下尋找到新的突破口後,無論對公股銀或民營銀行而言,都能提升體質對抗未知的風險,更廣泛來說,亦是全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