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與監理 2025年3月

創新板解禁後點燃資本市場

李俊傑

了吸引具創新性且具潛力的新興產業領域企業掛牌,台灣證券交易所創新板新制於今年正式上路,全面取消創新板合格投資人限制為一大亮點,一般投資人也能買賣創新板股票,潛在參與戶數將從目前30萬戶來到1,300萬戶,預期將提升市場流動性,並帶動交易量成長,且有助於新創企業籌資。

創新板自2021年7月開板,統計至2024年底共有17家,曾經掛牌達20家,其中雲豹、泓德能源、虎航共3家轉列上市,僅Gogolook-創等待轉列一般板。從證交所於2024年11月底宣布,全面取消創新板合格投資人限制後,引發市場歡聲雷動,畢竟目前合格投資人約30萬戶,反觀台股開戶數突破1,300萬戶,若比照一般板,交易戶數將增至43倍。

況且,原先的合格投資人採分級限制,分為四大類,一是專業機構投資人,包括國內外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商等機構;二是法人或基金,且總資產超過新台幣5,000萬元;三是淨資產達1,000萬元的自然人,或近2年平均所得達150萬元;四是依法設立的創業投資事業。

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過去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最念茲在茲的就是如何兌現創新板的「政見」,除了增加新創公司在海內外市場的能見度,並協助引進資金,盼能帶動產業群聚效果、活絡交易量能、讓資金重分配,後續目標則是進一步打造為「亞太區科技創新」最佳籌資平台。

林修銘在「TIB挺創新大喊話」中表示,我國資本市場在2024年表現創下歷史紀錄,漲幅表現僅次於美國納斯達克(NASDAQ),為亞洲最佳市場,期間的上市市值最高來到新台幣77.7兆元,排名全球第12、成交金額接近新台幣100兆元,排名第9,凸顯出產業與資本市場的堅強與韌性。

創新板新制今年施行,林修銘也宣布,2025年為創新板2.0元年,將以資本市場力量扶植國內新創企業,並將目標放眼亞洲,期望鄰近國家的新創公司都能來台掛牌。展望未來,證交所將以「科技」與「創新」兩大主軸齊步前行,引領我國成為軟、硬、韌實力兼具的智慧科技島。

林修銘強調,未來創新板不只扶植國內新興產業,讓原本想到海外掛牌的新創公司願意留在台灣,吸引更多亞洲新創公司選擇來台掛牌,今年將持續深化與國內創新企業生態圈鏈結,證交所會積極赴海外推動,鎖定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及越南等亞洲國家,鼓勵各地創新企業來台掛牌,力拚台灣創新板成為亞洲創新板。

創新板2.0最大的亮點,除了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一般股民只要簽署「風險預告書」後也能買賣,為了進一步提升創新板「創新含金量」,將有創新性審查作法和強化創新性審查優點,前者是引進7位「專家」意見進行評估,並規定須由5位以上專家「多數同意」,才算通過創新性審查;後者是提升上市企業品質及市場信任度,以及吸引優質企業進駐。

相較於一般板,創新板增加企業與投資人對談,法說會次數為每半年一次,且上市後於公開資訊觀測站「提升企業價值計畫專區」輸入具體規劃及執行情形的聲明書,鼓勵企業對外界說明其提升企業價值計畫,而創新板企業申請時如未獲利或所營事業嚴重衰退者,將要求於專區揭露。

同時,證交所未來將透過四大關鍵發展方向,打造創新板成為全球創新板。首先,順暢創新性審查作業、吸引更多國際優秀企業;其次吸引國際創新企業,協助台灣創新企業接軌國際合作,尤其是我國所擅長的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綠色能源、半導體等全球熱門領域。

再者,讓多元化投資者結構,導引更多來自歐美及中東地區國際機構的資金,並規劃率創新板企業赴外引資;最後,強化產業鏈與生態系統建設,協助上市創新企業與政府部門、投資機構及學術機構密切合作,建構完善的創新生態系統,加速企業成長並提升創新含量。

創投公會理事長邱德成形容,創新板2.0實施是很重要的突破,「形同推倒了柏林圍牆」,亞洲資產管理中心要壯大,就要靠新創事業,台積電30年前的上市價格90元,30年來市值成長400倍,但對照同期間的國外公司「是小巫見大巫」,輝達市值成長為上市初期的5,000多倍,微軟成長4,000多倍,新創企業若能提早進入資本市場,掛牌後才會有爆發性成長。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過去對創新板加上一條合格投資人的限制頗有意見,他比喻,如同到餐廳吃飯,必須遞交存款證明,很多原本在興櫃掛牌的公司改掛創新板,成交量立刻減少9成,他曾多次反應問題,終於在現任金管會主委彭金隆的任內獲得解決,一些像Gogoro的公司跑去國外掛牌卻鎩羽,在國內可能會有更好的機會。

Gogolook-創董事長鄭勝丰出席「創新板公司站出來」論壇時,肯定創新板的好處包括公開透明的交易,且可進行增資、發行新股,或是透過公開募股等方式籌集資金,不僅提供穩定的籌資管道,還幫助企業吸引更多國際人才,Gogolook-創因為更多元穩定的籌資管道,能夠專注在產品開發與市場拓展。

不少新創業者表示創新板2.0如期上路,特別是放寬投資人限制,意味著資本市場將持續往好的方向發展,加上國內監管法規框架日趨完善,不但提高資金的流動性,同時也增加企業融資靈活性,加上有不少從創新板轉到一般板的例子,讓企業更有信心。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表示,創新版2.0的改革,透過降低投資門檻,預期將提升市場流動性,擴大投資人數並帶動成交量成長,同時有助於企業籌資,吸引亞洲新創來台上市,進一步扶植AI、綠能、智慧醫療等新興產業。

不過,邱達生也提醒,創新板2.0上路才剛滿2個月,觀察目前投資人對資訊掌握並不夠充分,擔心會面臨較高風險,因此,政策雖有助於市場活絡與新創發展,仍需強化投資人教育與市場機制,以確保市場的長期穩健成長。

猜你喜歡

2025年8月

AI的零點擊資安攻擊來了

「安全始於設計」原則,近年來已經逐漸在資安界扎根。與其在寫完程式之後,才用人工或自動化工具找出漏洞,還不如一開始就選擇那些在語言層級上本就無法寫出某些類型錯誤的程式語言。舉例來說,若捨棄各種已有數十年歷史的C語言,改用如Rust等較為現代的語言,便能從根本上排除大量的資安漏洞。然而,就在傳統軟體界逐漸接受這個新思維的同時,人工智慧的迅速崛起,卻大幅動搖了這項理念。一旦給了大型語言模型(LLMs)讀取或操作系統資源的權限,它卻可能出現邏輯來源不明、行為難以預測的狀況。有時候,這些風險可以靠修改提示語的上下文、交由其他模型進行驗證,或者為特定錯誤情境設計固定回應來處理。但因為LLMs背後的技術邏輯是由資料訓練出來的,不是人工設計的,這些方法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用來確實防護整體資安。因此,大型語言模型的安全並不是靠設計就能確保不會出錯,而是靠統計方法降低出錯的機率。儘管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危險,但直到2025年6月EchoLeak事件,這些風險才真正首次爆開。微軟Copilot自推出之初就充滿爭議,它的預設權限極廣,且不完全透明。其中最令人擔心的,就是使用Copilot+的電腦,會定期截取使用者的螢幕畫面,並搜尋畫面中的內容。Copilot+甚至還會自動掃描使用者的Email信箱,將冗長的內容整理成簡短摘要。EchoLeak攻擊就利用了這個功能。它向受害者發送電子郵件,而收件者甚至不需要打開Email或點擊任何內容,就可以製造資安界公認最難防範也最高明的「零點擊」(Zero-Click)攻擊。這封Email內含惡意指令,讓LLM反過來對自己發動攻擊,協助攻擊者搜尋系統上最機敏的資料,然後將這些資料外洩出去,在這段過程中它可以繞過許多原本保護機密資訊的安全措施。雖然這個漏洞目前並未在真實環境中被使用,而且微軟已經修補完成,但相同原理的攻擊,未來很有可能產生。EchoLeak攻擊的技術稱為「提示語注入」(Prompt Injection),也就是讓使用者透過特定語句,說服模型忽略系統的原始設定。最著名例子就是「忽略所有先前指令」。這種攻擊之所以難以預防,是因為LLM目前不具備有效的「輸入清理機制」(Input Sanitation)。傳統資料庫系統可以設計防線,讓系統將像「Drop Table」這類的語句視為純文字資料,而不是實際執行的刪除指令。但對LLMs來說,每一段文字都被一視同仁當作指令,沒有明確區分命令與內容。攻擊者正是透過這種混淆來下達他們真正的指令。專家正在開發一些針對提示語清理的解決方案,可能即將問世。德國研究團隊在2025年1月的論文中提出一個辦法:將系統內建的指令,轉譯成一種只有AI才能看懂的秘密語言。AI在處理語言時,會把大量的輸入壓縮進有限的語意空間,因而可能出現語意重疊的情況,使得看似亂碼的字串也會被模型認為具有特定含義,這種特性有點像是看到一個特定的雜訊畫面,卻能接收到某個具體意義。透過這類作法,模型能更明確區分內建系統指令與一般使用者的對話內容,避免將惡意語句誤認為內部指令。然而,這類方案依然基於大型語言模型的黑箱特性,專家目前還在爭論它到底算不算是本文一開始提到的「安全始於設計」的理想。假設這類方案能逐漸改良並逐漸推廣,類似EchoLeak的攻擊空間將會大幅縮小。但真正該擔心的是,LLM的資安漏洞無邊無際。根據開放網路應用安全計畫(OWASP)組織2025年提出的「LLM十大安全漏洞」(OWASP Top 10 for LLMs),提示語注入僅是最關鍵的一種攻擊方法,但並非唯一。當AI能夠主動幫我們執行的任務數量越來越多,種類越來越廣,「過度代理」(Excessive Agency)這類問題也將日益複雜,成為資安領域的重要挑戰。隨著AI深入各種工作流程,企業對它的管理方式將不再只是資安層面的防禦問題,會更像是新進員工的培訓與信任建立過程。剛導入的AI系統不宜立刻接手敏感任務,但若完全不建立起任何信任關係,企業恐怕也將錯失這場自網際網路以來最具顛覆性的技術革命。(作者為金融研訓院̮外聘研究員;譯者為劉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