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策略
2025年2月
ESG評比可考慮納新創投融資
創新板2.0正式上路,宣示政府挺新創事業的決心。不過除此之外,台灣的新創事業除了市場投資人之外,要如何才能得到來自金融業更多資金的奧援,也將成為新創事業未來能否茁壯發展的關鍵。
對此,創投公會理事長邱德成在受訪時明確指出,監管單位至少應該有二面向的思考,一是對金融業執行ESG的評比,至少應納入是否實際執行新創的投融資;另一個則是在金檢或監理標準上鬆綁,提供金融業金援新創的誘因,甚至讓很多金控旗下的創投公司不致因為投資新創而在金檢時反被找麻煩。
邱德成說明,很多ESG的重要核心價值,包括了改變貧窮或是改善氣候變遷、科技與文化的媒合等,這些都要靠新創來穿梭其中,例如新創公司可以做很多機器人做不到的,就像循環經濟的推動等,除此之外,新創更能夠幫助時下最風行的地方創生,甚至有助於建立婦女再度就業的重要舞台。
投資新創就是投資台灣的未來
邱德成認為,新創事業能夠上市,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上市之後才會有更多的資金活水,像創投公會今年也將跟金管會舉辦更多與FinTech相關的「新創投資論壇」,同時也鼓勵1、2家新創公司以上市櫃作為努力目標,來塑造新創上市櫃的成功典範。
邱德成指出,台積電從1994年掛牌上市到現在,當年上市價格90元,股本新台幣78億元,連續漲停10幾天,直到每股150、160元才打開,而在30年裡,台積電的市值成長400倍,但對照同一期間國外公司的成長:「台灣是小巫見大巫!」因為輝達的市值已成長為上市之初的5,000多倍,微軟則成長4,000多倍,他認為市場制度對新創公司非常重要,才能有爆發性的成長。
邱德成也強調,台灣不能只有台積電:「要有一片護國群山,2.0就是在為護國群山鋪路,才能讓台灣新創事業打亞洲盃、國際盃!」邱德成指出,台灣的製造業有獨步全球的技術,台灣的投資人也最了解科技事業發展,他相信未來可形塑台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全球重要投資基地。」他也指出,投資新創就是投資台灣的未來,讓台灣打入世界盃,並站上國際舞台最關鍵之處。
新創急需金融業挹注茁壯
不過,除了創新板2.0之外,金融業挺新創亦不可或缺。對此邱德成強調,其中一個心態要調整之處,在於台灣從監理機關到金融業,都要更有「容錯」文化:「就像是父母看孩子成長,不可能只希望小孩一帆風順,很多時候必須要跌倒才有成長的空間!」有這種認知,新創事業才有希望得到更多金融業的投融資挹注。
令邱德成感慨的是,20幾年來台灣的資金雖然很多,卻大量的投入保險、不動產還有股市這三大領域,這也使得無論是創投或者是新創事業所需要的資金,都被嚴重排擠。回顧過去30年來的歷程,邱德成指出,以前創投的大股東很多都具有高科技的背景,一手把高科技的新創公司拉拔為現在的大規模上市公司,30年下來,台灣的上市櫃公司已從不到500家,現在增為1,800多家,市值之大更不在話下,然而相形之下,現在台灣的投資人都只去投資上市公司,已不再去看未上市的股票,這也使得新創要從投資人手上集資更加困難,在資金上面的受限,也使得新創在資本市場的能見度更低。
對於金融業在新創事業投融資的幫助,邱德成指出,銀行、證券、保險、投信這些領域,都有可發揮的空間,其中尤以保險最大。他認為,金融業就是資金的源頭,新創事業要得到資金的奧援才有更多成長茁壯的空間,而這裡面保險業應該扮演最重要的角色;邱德成接著指出,觀察保險這30年來,自己成長快要10倍,但是投資新創的金額卻是「原地踏步」。
接著他更直言,壽險現在的資產有新台幣30幾兆元,70%是投資在海外:「其實只要拿出1%的錢,就有3,000億元可以來投資創投,進而壯大新創投資。但現在我們算過,實際上卻只有300億元挹注到創投,實在是太少!」包括保險業投資創投的比例也應該從現行的25%提高到40%。
解除限制鼓勵保險資金投入
他進而檢視壽險公司海外投資部位,發現除了買美國債券之外,「這些錢很多拿去投資股權商品,包括有不少去投資海外的新創事業!」邱德成反問,既然錢去投資海外的新創事業,「那麼為何不回台灣投資台灣的新創事業呢?」
他分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保險公司投資國內創投在計算資本適足率時的風險係數仍然偏高,而且,不論是保險資金或其他銀行、證券等金融的資金,在投資創投都受制於風險係數的計算,而無法大舉投資創投。
除了在金融三業裡最家大業大的壽險公司作為投資新創的主力部隊,銀行也可以共襄盛舉。邱德成對此指出,銀行如果投資新創的話,思維也必須調整,不能夠只用授信的標準來作為投資新創的依據。
至於其他金融挺新創的方式,邱德成舉例,像是投信業者也可以多發一些跟新創相關的金融商品來支持新創,除此之外,容許券商可以去買創櫃公司的股票在法規上做類似的鬆綁,也可以是幫助新創從金融業得到更多活水的方式。
邱德成進而分析,現在很多的證券商都有資本過剩、淨值太多的情況,他接著強調,現在既然券商已經可以投資創投,「倘若也能夠在一定的比例之內,例如淨值的10%之內,得到投資『創櫃板』的空間,這也是幫助中小微企業等新創公司很好的方式!」在邱德成看來,可以兵分兩路,中小微企業去創櫃板,比較有規模的新創公司則去創新板,投資人可以雙管齊下,讓不同規模大小的新創公司都能有成長茁壯的機會。
在邱德成看來,金管會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要壯大,就要靠新創事業。尤其是40年前養成了護國神山台積電,20多年前養成聯發科,但過了20、30年後,還能養成什麼,對未來子孫如何交代是重要課題,因此他認為創新板2.0是非常需要的突破,在推倒了柏林圍牆(指取消合格投資人制度)之後,可迎接更多新創公司來掛牌。
監理鬆綁再造新護國群山
他也以日本為例指出,過去之所以有所謂的失落30年,日本人反省檢討之後認為,中間一大重要的原因也跟不重視新創而太過重視所謂的「百年老店」有關。
他進而指出,新創投資已經是國家重大的發展政策,保險或銀行、證券等其他金融資金投資創投的風險不高,又能配合政府政策,因此應該可以大幅降低其投資創投基金的風險係數,他認為應可在一定金額裡,其風險資本額(RBC)不納入資本適足率計算。
對監理鬆綁的必要性,邱德成所舉的另一個例子,則和多家金控體系之下的創投公司相關。目前創投公會的會員有一半以上都是這些金控體系旗下的創投公司,但是在金檢的時候,卻面臨了很大挑戰,使得投資新創事業被綁手綁腳。邱德成指出,最大的問題在於很多初期階段(Early Stage)的公司,例如只有成立5年、7年,對於金管會金檢時很多的項目要求,還沒有辦法提出完整的資料,但是卻有20幾個項目在金檢的時候必須要向官員交代,因此造成金控旗下創投公司投資新創事業的障礙。
對此,邱德成建議,應該讓創投公司在金檢時針對這些初期公司必須交代的項目,從20幾項濃縮到個位數,以免這些創投公司即便想投資新創,但是在金檢的嚴厲要求之下也不敢行動,他表示,目前金管會已接受創投公會的建議,著手放寬,期待未來金檢可以落實。(本文作者為長期關注金融領域的現任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