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與監理
2024年12月
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示範區有譜
2年有感、4年有變、6年有成
「亞洲資產管理中心」計畫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月前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中,被問及「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示範區的相關事宜時,他揭露最新時程,預計2025年上半年成立,目前有9家業者有意願進駐,包括4家國際資產管理公司、5家銀行。
相較過去的亞太營運中心、亞太金融中心、亞洲理財中心、亞洲企業資金調度中心等,只聞樓梯響,甚至遭外界質疑,只是換個名稱或樣態,金管會的重點在於監管、完善制度面,對產業發展和鬆綁法規似乎略有不足。
然而,短短4個多月,金管會火速端出5大計畫,訂定階段性目標「2年有感、4年有變、6年有成」,而證期局、銀行局與保險局,將調整近40項法規,就連證交所、櫃買中心、三大公會都積極響應,國內外的金融機構都十分期待,「這次真的不一樣」。
台灣可結合1優勢1需求 吸引國際資金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東海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邱達生引述2024年9月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GFCI)報告,台灣不僅在科技金融及人力資本方面具備一定優勢,且隨著全球資金流向亞洲,地理位置有機會吸引跨區域資金,台灣在資產管理領域有發展潛力,且金融科技應用的成熟度相對較高,有利於推動資產管理創新。
邱達生觀察,這次確實與以往追求亞太金融或財富管理中心的策略不同,金管會提出的5大計畫強調實質法規鬆綁、產業促進和跨部門協作,特別是設定「2年有感、4年有變、6年有成」的目標,期望快速反應市場需求,逐步將台灣塑造成資產管理重鎮,展現出步步為營的決心。
不過,邱達生也提醒,從台灣目前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排名為第73,相較於位列前茅的金融中心,如新加坡、香港及東京等亞洲城市,台灣排名並不算前面,且市場規模、國際資本吸引力和金融服務多樣性上仍顯不足。
他強調,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雖能增強國家競爭力,但提升排名需要全方位的努力,包括改善營商環境、加強金融基礎設施、提升國際知名度等,所以,結合高科技製造業優勢及國際對綠色經濟的需求,能夠吸引更多國際資金投入。
超額儲蓄反映資產管理需求 慎防外部挑戰
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2024年前9個月銀行業、證券期貨投信業和保險業的稅前盈餘為新台幣8,854.2億元,創下史上同期新高,更達到2021年全年9,363億元獲利高峰的95%,全年獲利有望逼近兆元關卡。
金融三業成長動能強勁,顯示台灣具備一定的資產管理發展基礎,邱達生表示,根據安聯集團報告,台灣人均金融資產淨值名列全球前茅,且超額儲蓄率達16.7%,反映出資產累積潛力和投資需求強勁。
邱達生認為,銀行業可藉此拓展高資產業務,提供更精細的財富管理服務;投信業在基金發行規定放寬後,預期能吸引內外資金,擴大資產管理規模;壽險業在政策的鼓勵下,將積極參與公共建設與策略性產業投資。
只是這些機會能否有效轉化為產業成長的動力?邱達生指出,還需考量外部挑戰,GFCI報告中指出亞洲其他金融中心,如新加坡、香港早已在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領域深耕,台灣在競爭中需克服市場規模較小、品牌知名度較低的挑戰,儘管有吸引國際資金的優勢,但流動的不確定性,恐讓「引資」穩定性和持續性面臨考驗。
跨國合作突破重圍
機遇往往伴隨著挑戰,金融機構不僅在國內廝殺激烈,還得面臨海外金融機構來分食大餅。邱達生認為,台灣金融機構需進一步強化自身實力,以提升在資產管理領域的競爭力,首先,創新金融科技應用至關重要,包括數據分析、人工智慧等技術的導入,有助於提高服務效率,滿足市場快速變化的需求;同時,強化內部風險控制和專業知識培訓,也是應對國際競爭的重要基礎。
其次,跨國策略聯盟和合作機制是台灣金融機構進入國際市場的途徑之一,透過與國外金融機構的合作或技術公司聯手,金融機構能夠在國際舞台提升影響力,並創造更多差異化的金融產品;身處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台灣需要在吸引外資和保護本地市場之間找到平衡,才能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穩健發展,成為具有競爭力的亞洲資產管理重鎮。
台灣金融法規相對保守,儘管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期間,因此渡過難關,意即將系統性風險降至最低,但國際金融市場資金充裕,尋找標的物之際,卻也錯失引資的好機會,期盼本次透過官方攜手產業、中央偕同地方,全面動起來後,讓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加速落地生根。(本文作者為長期關注金融議題的現任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