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與監理 2024年12月

金管會將致力打造新商品與商務模式誕生

金管會副主委陳彥良談亞洲資產管理中心
撰文:蘇偉華

打造具有台灣特色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將透過留財、引資並進,但此計畫不僅涉及法規鬆綁,更需要政府、金融業與民間力量的共同努力。台灣如何借勢而起?接受本刊專訪的金管會副主委陳彥良點出關鍵,在於政府與民間雙軌並進,以技術先行、商品開放為導向,搭建具有未來競爭力的架構。

政府與民間的雙軌驅動

陳彥良將政府在資產管理市場的角色,比喻為手持槌子的工匠,以監管制法規與監理趨勢度為工具敲擊每一顆釘子和方向。然而,制度的調整絕不止步於當前的法規鬆綁,更著眼於如何促進新的商品與商務模式的誕生。

陳彥良舉例台灣近期首檔台日跨境ETF相互掛牌的推出,表面看似規模有限,但其背後折射出「天時、地利、人和」的巧妙融合。陳彥良以老子《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比喻,巨大的變革往往從微小的改變開始。法規架構的優化並非僅是解決當下的痛點,更是為未來的資本流動與商品創新鋪路。

相比政府的結構性調整,陳彥良形容民間的反應更像是曠野中的獅子與羚羊,獅子為了生存必須追逐,羚羊為了安全必須奔跑。金融市場如同一個生態圈,資金是能量,商品是食物鏈中的核心。對民間業者而言,商品的創新與監管的靈活性,將決定未來的資源配置與競爭格局。

陳彥良進一步以私人銀行開放為例,通過鼓勵國銀進入這一領域,不僅擴大了市場參與度,還推動資產管理的多元化。從跨境ETF商品到高端私人銀行業務,民間業者在商品設計與商務模式上的探索,或是從另類資產的發展到基礎建設的完善,都為資產管理市場注入了新活力。

資產管理不僅是金流,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新型商品的誕生需要監管架構的支持,而基礎建設則是承載這些商品與資本流動的關鍵環節。如另類資產投資的興起,不僅為公共建設籌措資金,也為保險資金提供了新的流入渠道。在此過程中,政府的制度設計與民間的商品創新共同作用,形成一個可持續的資本循環體系。

亞洲資產管理新戰略的起點――高雄示範專區

隨著全球資產管理需求的升級,台灣正積極探索新的金融商機,高雄作為示範專區的選址,背後有其深遠考量。陳彥良解釋,首先這座城市以積極的政策配合與完善的基礎建設,提供了高度可行的營運環境。其次,專區模式強調循環經濟的實踐與擴散,為未來在其他地方政府複製創新模式奠定了基礎。

然而,真正的野心在於跳出國內市場,放眼國際。陳彥良補充,透過高雄,台灣將資產管理與跨國合作相連,例如首檔台日ETF商品的推出,正是示範專區如何成為國際資金樞紐的具體呈現。從商品創新到基礎建設,再到國際化視野,高雄成為資產管理戰略的實驗場,其背後蘊含的邏輯與價值深具意義。

談起銀行充滿挑戰的未來,陳彥良認為銀行不在、但金融常在。他坦言,台灣想要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銀行業的確挑戰不少。長期以來,台灣銀行業習慣於以存放款、信用卡業務為核心,但如今,全球金融市場變化和資產管理的需求,要求銀行跳脫傳統框架,轉向更高層次的資本營運模式。

過去,銀行核心角色是將分散的資金集中後,導向企業與個人,形成以授信為主的商業模式。然而,金融科技的興起與去中心化浪潮改變了這一傳統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新的資產管理需求,特別是綠色金融與另類資產,反而帶來了再中心化的契機,例如碳排放管理或大型保險資金的配置需求。

陳彥良解釋,銀行在這一過程中,從「管理存戶的錢」的角色逐漸轉變為「創造價值」的角色。陳彥良幽默道:「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喜歡的東西」,換句話說,錢並未消失,而是以股票、ETF、私募基金或受益憑證的形式再現,滿足不同客戶的喜好與需求。

銀行角色不滅 但型態必須轉化

在資產管理布局中,金控體系與國銀的確各有其優勢與挑戰。金控因為擁有投資、融資與商品創造的綜合能力,在資產管理中更具利基,特別是在私募基金與高階財管的業務開展中,為大額資金進行再配置提供了解決方案。

相比之下,國銀雖規模有限,但在信託業務與海外業務中依然擁有成長空間。未來,國銀需在小而美的策略下,尋找自己的特色業務,如專注於數位化轉型與高韌性金融服務,以應對弱肉強食的競爭。

吸引高淨值客戶 形成資金正循環

若要在資產管理中占據一席之地,銀行必須進一步擴展商品創造的能力。從私募基金到家族辦公室,再到多元化的投信產品,銀行需要找到與市場需求的契合點。同時,政府需完善相關政策支持,例如加速開放私人銀行與OBU業務,吸引更多高淨值客戶進入台灣市場,形成資金的良性循環。

提到私募基金與REITs,台灣資本市場尚有巨大發展潛力,陳彥良坦言,這需要政府與市場共同推動,才能真正釋放機會。從全球成功案例來看,新加坡在2002年推出首檔REITs,是以商場為基礎資產,現在所有REITs總和已達新台幣2.3兆元。這種增長並非單靠市場自發形成,而是政府政策誘因與優質資產結合的成果。

REITs與私募基金的發展,不僅是金管會的監管課題,更關乎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成功的資本市場需要多方政策配合,包括稅收優惠、外資引進便利性以及更透明的資產交易環境。REITs的核心在於穩定的現金流與可分散的投資標的。政府的角度是從整體經濟視角出發,提供政策支持,讓金融機構與投資者更容易進場,並透過制度設計提高市場的參與度與活力。

REITs市場的價值與價格

金融市場的核心功能之一是發現價格,但REITs在台灣,卻因價格與價值無法連動而無法充分發揮潛力。儘管REITs天生具備穩定現金流與價值存續性,但在市場交易的活絡度、透明化程度,以及投資者保障等關鍵面向上,依然停滯不前。

陳彥良解釋,台灣REITs掛牌市場的尷尬現狀在於,次級市場交易不足以反映價格真實價值。儘管信託架構要求REITs每年分配超過90%的收益,確保穩定回報,但折價現象仍然頻繁出現。一些投資人雖看到折價機會,卻因市場不夠活絡而裹足不前,形成了功能性缺失的「假市場」。相較之下,新加坡與日本的REITs不僅可以透過再募集資金進一步擴張規模,還因市場透明與管理能力強而持續壯大。

目前台灣REITs的發展受限於交易成本與資產標的吸引力不足,公共建設雖具證券化潛力,但若無法提供至少3%的穩定收益率,就難以吸引包括保險資金在內的長期投資者。突破之道在於打造更專業的不動產投信事業,推動資產多元化,並引入造市機制與指數化商品,使次級市場活絡起來,為投資者提供清晰的參考基準與交易便利。

REITs的活絡不僅在於制度上的改革,更需要資產標的與商業模式的創新。陳彥良舉例,或可將一些非傳統資產納入證券化範圍,例如實現生老病死一條龍服務設施,軟硬體資源相輔相成。這種轉型不僅提升了金融資產的吸引力,更透過不同標的間的黏著效應,為市場創造新的發展動能。

陳彥良重申,金融不是魔術,但可以轉換創造誘因,換句話說,金融無法憑空創造價值,但可以通過轉換與黏著,將價值體現為價格。REITs作為資產管理的重要工具,若能透過政策與市場雙管齊下,提升交易透明度與活絡度,將有望成為台灣資本市場的新亮點。金融市場的發展最終需回歸於價值創造,而這一過程中,金融機構與政策的協同作用將是關鍵,期待台灣躍升亞洲資產管理新星。

從金融法制學者到金管會副主委

陳彥良的職業旅程,從金融法制學者到金管會副主委,充滿了對法律與金融的深刻理解與實踐。他坦言,自己一直在探索法律規範與創新之間的平衡。作為學者時,他思考的是如何讓法律更好地服務金融市場;轉到金管會後,他則面對如何在現實中運用這些規範來應對複雜的金融創新挑戰。過去在法學領域,他形容自己是「歷史學家」,因為所學的是過去的判決,但進入金管會後,他發現自己正在創造歷史。

在金管會服務的過程,他就像老練的駕駛,不會像初學者同時踩下剎車及油門。但面對風險時,既需要敏銳的判斷力,也需要靈活的技巧來找到安全與速度之間的平衡。這樣的心態深深影響了他在金管會副主委角色中的轉變――從學術的思辨走向實務操作,他逐漸理解到,除了法律與政策,加上團隊的協作,才是推動改革和創新的關鍵。

作為一位外部人進入監理的領域,透過與優秀同仁的合作,他不斷調整思維和方法,成為了更好的領導者,從而帶來了「2.0版本」的陳彥良。在這個不斷變化的金融環境中,這樣的轉變使他更加自信地應對挑戰,持續推動金融監管改革與創新。

猜你喜歡

2025年8月

AI的零點擊資安攻擊來了

「安全始於設計」原則,近年來已經逐漸在資安界扎根。與其在寫完程式之後,才用人工或自動化工具找出漏洞,還不如一開始就選擇那些在語言層級上本就無法寫出某些類型錯誤的程式語言。舉例來說,若捨棄各種已有數十年歷史的C語言,改用如Rust等較為現代的語言,便能從根本上排除大量的資安漏洞。然而,就在傳統軟體界逐漸接受這個新思維的同時,人工智慧的迅速崛起,卻大幅動搖了這項理念。一旦給了大型語言模型(LLMs)讀取或操作系統資源的權限,它卻可能出現邏輯來源不明、行為難以預測的狀況。有時候,這些風險可以靠修改提示語的上下文、交由其他模型進行驗證,或者為特定錯誤情境設計固定回應來處理。但因為LLMs背後的技術邏輯是由資料訓練出來的,不是人工設計的,這些方法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用來確實防護整體資安。因此,大型語言模型的安全並不是靠設計就能確保不會出錯,而是靠統計方法降低出錯的機率。儘管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危險,但直到2025年6月EchoLeak事件,這些風險才真正首次爆開。微軟Copilot自推出之初就充滿爭議,它的預設權限極廣,且不完全透明。其中最令人擔心的,就是使用Copilot+的電腦,會定期截取使用者的螢幕畫面,並搜尋畫面中的內容。Copilot+甚至還會自動掃描使用者的Email信箱,將冗長的內容整理成簡短摘要。EchoLeak攻擊就利用了這個功能。它向受害者發送電子郵件,而收件者甚至不需要打開Email或點擊任何內容,就可以製造資安界公認最難防範也最高明的「零點擊」(Zero-Click)攻擊。這封Email內含惡意指令,讓LLM反過來對自己發動攻擊,協助攻擊者搜尋系統上最機敏的資料,然後將這些資料外洩出去,在這段過程中它可以繞過許多原本保護機密資訊的安全措施。雖然這個漏洞目前並未在真實環境中被使用,而且微軟已經修補完成,但相同原理的攻擊,未來很有可能產生。EchoLeak攻擊的技術稱為「提示語注入」(Prompt Injection),也就是讓使用者透過特定語句,說服模型忽略系統的原始設定。最著名例子就是「忽略所有先前指令」。這種攻擊之所以難以預防,是因為LLM目前不具備有效的「輸入清理機制」(Input Sanitation)。傳統資料庫系統可以設計防線,讓系統將像「Drop Table」這類的語句視為純文字資料,而不是實際執行的刪除指令。但對LLMs來說,每一段文字都被一視同仁當作指令,沒有明確區分命令與內容。攻擊者正是透過這種混淆來下達他們真正的指令。專家正在開發一些針對提示語清理的解決方案,可能即將問世。德國研究團隊在2025年1月的論文中提出一個辦法:將系統內建的指令,轉譯成一種只有AI才能看懂的秘密語言。AI在處理語言時,會把大量的輸入壓縮進有限的語意空間,因而可能出現語意重疊的情況,使得看似亂碼的字串也會被模型認為具有特定含義,這種特性有點像是看到一個特定的雜訊畫面,卻能接收到某個具體意義。透過這類作法,模型能更明確區分內建系統指令與一般使用者的對話內容,避免將惡意語句誤認為內部指令。然而,這類方案依然基於大型語言模型的黑箱特性,專家目前還在爭論它到底算不算是本文一開始提到的「安全始於設計」的理想。假設這類方案能逐漸改良並逐漸推廣,類似EchoLeak的攻擊空間將會大幅縮小。但真正該擔心的是,LLM的資安漏洞無邊無際。根據開放網路應用安全計畫(OWASP)組織2025年提出的「LLM十大安全漏洞」(OWASP Top 10 for LLMs),提示語注入僅是最關鍵的一種攻擊方法,但並非唯一。當AI能夠主動幫我們執行的任務數量越來越多,種類越來越廣,「過度代理」(Excessive Agency)這類問題也將日益複雜,成為資安領域的重要挑戰。隨著AI深入各種工作流程,企業對它的管理方式將不再只是資安層面的防禦問題,會更像是新進員工的培訓與信任建立過程。剛導入的AI系統不宜立刻接手敏感任務,但若完全不建立起任何信任關係,企業恐怕也將錯失這場自網際網路以來最具顛覆性的技術革命。(作者為金融研訓院̮外聘研究員;譯者為劉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