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與監理
2024年12月
金管會將致力打造新商品與商務模式誕生
金管會副主委陳彥良談亞洲資產管理中心
為打造具有台灣特色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將透過留財、引資並進,但此計畫不僅涉及法規鬆綁,更需要政府、金融業與民間力量的共同努力。台灣如何借勢而起?接受本刊專訪的金管會副主委陳彥良點出關鍵,在於政府與民間雙軌並進,以技術先行、商品開放為導向,搭建具有未來競爭力的架構。
政府與民間的雙軌驅動
陳彥良將政府在資產管理市場的角色,比喻為手持槌子的工匠,以監管制法規與監理趨勢度為工具敲擊每一顆釘子和方向。然而,制度的調整絕不止步於當前的法規鬆綁,更著眼於如何促進新的商品與商務模式的誕生。
陳彥良舉例台灣近期首檔台日跨境ETF相互掛牌的推出,表面看似規模有限,但其背後折射出「天時、地利、人和」的巧妙融合。陳彥良以老子《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比喻,巨大的變革往往從微小的改變開始。法規架構的優化並非僅是解決當下的痛點,更是為未來的資本流動與商品創新鋪路。
相比政府的結構性調整,陳彥良形容民間的反應更像是曠野中的獅子與羚羊,獅子為了生存必須追逐,羚羊為了安全必須奔跑。金融市場如同一個生態圈,資金是能量,商品是食物鏈中的核心。對民間業者而言,商品的創新與監管的靈活性,將決定未來的資源配置與競爭格局。
陳彥良進一步以私人銀行開放為例,通過鼓勵國銀進入這一領域,不僅擴大了市場參與度,還推動資產管理的多元化。從跨境ETF商品到高端私人銀行業務,民間業者在商品設計與商務模式上的探索,或是從另類資產的發展到基礎建設的完善,都為資產管理市場注入了新活力。
資產管理不僅是金流,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新型商品的誕生需要監管架構的支持,而基礎建設則是承載這些商品與資本流動的關鍵環節。如另類資產投資的興起,不僅為公共建設籌措資金,也為保險資金提供了新的流入渠道。在此過程中,政府的制度設計與民間的商品創新共同作用,形成一個可持續的資本循環體系。
亞洲資產管理新戰略的起點――高雄示範專區
隨著全球資產管理需求的升級,台灣正積極探索新的金融商機,高雄作為示範專區的選址,背後有其深遠考量。陳彥良解釋,首先這座城市以積極的政策配合與完善的基礎建設,提供了高度可行的營運環境。其次,專區模式強調循環經濟的實踐與擴散,為未來在其他地方政府複製創新模式奠定了基礎。
然而,真正的野心在於跳出國內市場,放眼國際。陳彥良補充,透過高雄,台灣將資產管理與跨國合作相連,例如首檔台日ETF商品的推出,正是示範專區如何成為國際資金樞紐的具體呈現。從商品創新到基礎建設,再到國際化視野,高雄成為資產管理戰略的實驗場,其背後蘊含的邏輯與價值深具意義。
談起銀行充滿挑戰的未來,陳彥良認為銀行不在、但金融常在。他坦言,台灣想要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銀行業的確挑戰不少。長期以來,台灣銀行業習慣於以存放款、信用卡業務為核心,但如今,全球金融市場變化和資產管理的需求,要求銀行跳脫傳統框架,轉向更高層次的資本營運模式。
過去,銀行核心角色是將分散的資金集中後,導向企業與個人,形成以授信為主的商業模式。然而,金融科技的興起與去中心化浪潮改變了這一傳統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新的資產管理需求,特別是綠色金融與另類資產,反而帶來了再中心化的契機,例如碳排放管理或大型保險資金的配置需求。
陳彥良解釋,銀行在這一過程中,從「管理存戶的錢」的角色逐漸轉變為「創造價值」的角色。陳彥良幽默道:「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喜歡的東西」,換句話說,錢並未消失,而是以股票、ETF、私募基金或受益憑證的形式再現,滿足不同客戶的喜好與需求。
銀行角色不滅 但型態必須轉化
在資產管理布局中,金控體系與國銀的確各有其優勢與挑戰。金控因為擁有投資、融資與商品創造的綜合能力,在資產管理中更具利基,特別是在私募基金與高階財管的業務開展中,為大額資金進行再配置提供了解決方案。
相比之下,國銀雖規模有限,但在信託業務與海外業務中依然擁有成長空間。未來,國銀需在小而美的策略下,尋找自己的特色業務,如專注於數位化轉型與高韌性金融服務,以應對弱肉強食的競爭。
吸引高淨值客戶 形成資金正循環
若要在資產管理中占據一席之地,銀行必須進一步擴展商品創造的能力。從私募基金到家族辦公室,再到多元化的投信產品,銀行需要找到與市場需求的契合點。同時,政府需完善相關政策支持,例如加速開放私人銀行與OBU業務,吸引更多高淨值客戶進入台灣市場,形成資金的良性循環。
提到私募基金與REITs,台灣資本市場尚有巨大發展潛力,陳彥良坦言,這需要政府與市場共同推動,才能真正釋放機會。從全球成功案例來看,新加坡在2002年推出首檔REITs,是以商場為基礎資產,現在所有REITs總和已達新台幣2.3兆元。這種增長並非單靠市場自發形成,而是政府政策誘因與優質資產結合的成果。
REITs與私募基金的發展,不僅是金管會的監管課題,更關乎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成功的資本市場需要多方政策配合,包括稅收優惠、外資引進便利性以及更透明的資產交易環境。REITs的核心在於穩定的現金流與可分散的投資標的。政府的角度是從整體經濟視角出發,提供政策支持,讓金融機構與投資者更容易進場,並透過制度設計提高市場的參與度與活力。
REITs市場的價值與價格
金融市場的核心功能之一是發現價格,但REITs在台灣,卻因價格與價值無法連動而無法充分發揮潛力。儘管REITs天生具備穩定現金流與價值存續性,但在市場交易的活絡度、透明化程度,以及投資者保障等關鍵面向上,依然停滯不前。
陳彥良解釋,台灣REITs掛牌市場的尷尬現狀在於,次級市場交易不足以反映價格真實價值。儘管信託架構要求REITs每年分配超過90%的收益,確保穩定回報,但折價現象仍然頻繁出現。一些投資人雖看到折價機會,卻因市場不夠活絡而裹足不前,形成了功能性缺失的「假市場」。相較之下,新加坡與日本的REITs不僅可以透過再募集資金進一步擴張規模,還因市場透明與管理能力強而持續壯大。
目前台灣REITs的發展受限於交易成本與資產標的吸引力不足,公共建設雖具證券化潛力,但若無法提供至少3%的穩定收益率,就難以吸引包括保險資金在內的長期投資者。突破之道在於打造更專業的不動產投信事業,推動資產多元化,並引入造市機制與指數化商品,使次級市場活絡起來,為投資者提供清晰的參考基準與交易便利。
REITs的活絡不僅在於制度上的改革,更需要資產標的與商業模式的創新。陳彥良舉例,或可將一些非傳統資產納入證券化範圍,例如實現生老病死一條龍服務設施,軟硬體資源相輔相成。這種轉型不僅提升了金融資產的吸引力,更透過不同標的間的黏著效應,為市場創造新的發展動能。
陳彥良重申,金融不是魔術,但可以轉換創造誘因,換句話說,金融無法憑空創造價值,但可以通過轉換與黏著,將價值體現為價格。REITs作為資產管理的重要工具,若能透過政策與市場雙管齊下,提升交易透明度與活絡度,將有望成為台灣資本市場的新亮點。金融市場的發展最終需回歸於價值創造,而這一過程中,金融機構與政策的協同作用將是關鍵,期待台灣躍升亞洲資產管理新星。
從金融法制學者到金管會副主委
陳彥良的職業旅程,從金融法制學者到金管會副主委,充滿了對法律與金融的深刻理解與實踐。他坦言,自己一直在探索法律規範與創新之間的平衡。作為學者時,他思考的是如何讓法律更好地服務金融市場;轉到金管會後,他則面對如何在現實中運用這些規範來應對複雜的金融創新挑戰。過去在法學領域,他形容自己是「歷史學家」,因為所學的是過去的判決,但進入金管會後,他發現自己正在創造歷史。
在金管會服務的過程,他就像老練的駕駛,不會像初學者同時踩下剎車及油門。但面對風險時,既需要敏銳的判斷力,也需要靈活的技巧來找到安全與速度之間的平衡。這樣的心態深深影響了他在金管會副主委角色中的轉變――從學術的思辨走向實務操作,他逐漸理解到,除了法律與政策,加上團隊的協作,才是推動改革和創新的關鍵。
作為一位外部人進入監理的領域,透過與優秀同仁的合作,他不斷調整思維和方法,成為了更好的領導者,從而帶來了「2.0版本」的陳彥良。在這個不斷變化的金融環境中,這樣的轉變使他更加自信地應對挑戰,持續推動金融監管改革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