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策略
2024年10月
外商可以是資產管理中心留才的最佳橋樑
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重組,金融業也進入新一輪的競賽格局。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上任後,積極打造台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為台灣資本市場注入新活力,彭金隆更將「充沛的專業人力」列為五大基礎建設的首要目標,顯見台灣對於資產管理人才日益迫切。面對國際競爭新情勢,外商金融機構正是在地與國際共同連結的最佳橋樑。
台灣要建構具特色的金融中心,保險業為重要一環。台灣在世界各國壽險業保費收入,根據瑞士再保險集團(Swiss Re)統計,2022年達到860億美元,全球排名第十一,在國際的地位可見一斑。
接軌國際財務強化資本
國內保險業將於2026年接軌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17號公報(IFRS 17)及台版保險業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TW-ICS),即是台灣壽險業與國際接軌的重要里程碑。在台的外商保險公司,有母集團的經驗輔助,得以有效轉換新舊制度,早在2016年即開始適用歐洲的清償能力二代(Solvency II)風險管理框架,採用類似ICS的清償能力評估結果作為決策的參考指標之一,對於實質清償能力持續維持在較高的水準,並且得以反饋台灣在地經驗,供國內制度在地化之參考。
有效地將財務管理與國際接軌,除了讓外商保險公司能在歷次國內ICS平行測試順利通過,也可配合國外母集團,提早接軌國際版IFRS 17,維持財務健全。團隊所培養的經驗值,不管是在時程上或是執行上,都有嚴格的規範及標準,所培養的人才更為台灣產業寶貴的資產。
保險事業的經營,事涉商品策略轉型、資產與負債的配置,牽涉到許多細微的規劃,透過國外經驗輔以在地化,正可為產業注入新活力。金融業本質上是「人的事業」,這些規劃都需要借重一流的人才加以執行,也可以利用外部資源厚實人才庫。
早期國際級金融人才前往香港或新加坡發展,兩者都是傳統思維下的亞洲金融重鎮,但他們在當地所吸收的養分,若能把國際經驗、最新的國際發展趨勢,及「典範實務」(Best Practice)帶回台灣,正是台灣發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最佳的助力。就如同當年台灣發展半導體產業時,吸引不少在美國矽谷奮鬥的台灣人才回鄉發展,成為台灣產業的重要推力。
培養本土人才的國際級視野
在全球金融市場日益複雜的背景下,人才已成為決定一個國家金融業成敗的關鍵因素,台灣若能創造一個讓人才得以成長、並獲得持續發展的環境,不僅得以引進國際人才,還可培養具備全球視野的本土人才。外商可透過國際金融機構的全球網絡,提供系統化的培訓計畫,並鼓勵員工參與國際專案,甚至提供海外分支機構工作的機會,積累實戰經驗。
國際金融機構重視員工福利,深信有快樂的員工,才會有快樂的客戶,因此強調多元融合文化,培養員工的職涯發展以及多面向的技能,也重視每一個員工對公司的貢獻。同時透過集團的國際資源,提升同仁的全球化視野,也強調透明、尊重的企業文化,藉由彈性的工作環境,讓員工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發展個人的專業。
人才發展是台灣金融業走向國際化的關鍵一步。金管會逐步健全的法規環境,先建立良好的骨幹架構,再由金融機構以長遠的眼光投資於人才,協助政府一起培養國際級的金融業人才,隨著這些人才逐漸在台灣扎根並成長,我們將不僅能夠提升自身的競爭力,還能夠吸引更多的國際企業和資金,達成「留才」與「引財」的目標。(本文作者為保誠人壽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