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策略 2024年10月

三大政策箭在弦上

台灣拚亞洲資產管理中心
撰文:陳雅莉

政院力拚將台灣打造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金管會指導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簡稱金融總會)及台灣金融研訓院於日前舉行「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與產業高峰論壇」,由金管會主委彭金隆率各局處首長對外揭曉方案細節。與過往不同的是,此次有更多重要的政策已是箭在弦上,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台灣有機會走出自己的路!

箭在弦上一修法開放基金架構REITs

在金管會此次論壇,揭櫫「資金投入公共建設,以基金型REITs做引導」、「壯大資本市場,與國際合作」等計畫。其中動作最快的,開放不動產投資信託事業發行並管理基金架構的REITs,為活絡台灣不動產證券化市場、健全國內資產管理業務,並提供投資者更多元的投資管道,在2024年3月,行政院院會通過金管會重擬之《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部分條文修正法案,將法案名稱修正為《證券與不動產投資信託及證券投資顧問法》。

目前,行政院已將此案函請立法院審議並經財政委員會審查完畢;若順利通過二讀、三讀,將可陸續頒布、施行子法。

政府將成立REITs專案平台

金管會證期局局長張振山強調,金管會參考日本、香港、新加坡的制度與規章,多年來力推法案修正,並作為開放REITs採基金架構發行的法源,期待第一檔基金架構的REITs盡速上市。他更將「壯大投信、股市、券商資產管理規模」、「力拚基金型REITs過關」、「開放台日跨境雙掛牌ETF」,列為證期局的重點目標。

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櫃買中心董事長簡立忠先後表示,證交所、櫃買中心將成立REITs專案平台,供業者交流,以研擬新商品方案。林修銘表示,完成修法後,證交所將主動拜訪業者,協助他們了解修法內容,並引進勞退基金、保險基金,投資基金型REITs,更將結合律師、會計師、櫃買中心、投信業者,成立公共建設證券化專案小組,研議REITs投資公共建設的可行性。

林修銘指出,搭配國家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從現在到2025年,證交所將配合《證券與不動產投資信託及證券投資顧問法》修正進度,研擬相關配套措施,而2025年至2026年預訂的關鍵績效指標(KPI)目標,包括基金架構REITs上市檔數,至少達到3檔,或總資產達新台幣225億元

國泰金控總經理、行政院經發會顧問李長庚表示,當2003年,政府通過《不動產證券化條例》、開放信託架構REITs上市時,國泰集團便率先響應,是國內最早發行REITs的業者之一,但20餘年後的今日,台灣上市的REITs檔數、資產規模,甚至還不如若干經濟後進國家,「主管機關應從促進金融市場發展角度思考。否則市場商品少、規模小,便難以吸引投資者。」

日、港、星REITs規模宏大

原本,發行REITs的目的,在於將價值高但流動差的不動產產權,轉化為單位價值較小、流動率較高的金融商品,降低不動產的投資門檻,也讓不動產商有了新的集資途徑。立意雖佳,但2003年至今,台灣僅有10檔信託架構REITs上市,且有4檔已清算、下市,僅存的6檔REITs,總市值約新台幣700多億元,在台灣股市影響力微乎其微。

反觀日本,現已是全球第2大、亞洲第1大REITs交易市場,REITs商品超過60檔,總資產約1,500億美元;新加坡則有超過40檔REITs,總資產約850億美元,居亞洲次席。

甚至在REITs市場與台灣同時起步的香港,當下亦有11檔REITs,總資產約300億美元,規模遠勝台灣。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劉宗聖樂觀地說,希望在2024年年底,基金架構的REITs便可正式發行,為台灣資產管理市場注入新活水,並預測到2028年,台灣可望有7檔基金型REITs,總資產達新台幣450億元。

證期局、投信業、投信投顧公會都力推基金架構的REITs,劉宗聖建議,「日本、新加坡的REITs,分別稱為J-REIT、SREIT,台灣的REITs應稱為T-REIT。」

相對於管理消極、投資標的範疇較窄的信託架構REITs,基金架構REITs的優點,除了管理效率較高、募集程序較簡易,其投資標的範疇亦較寬廣,不僅可投資辦公大樓,亦可投資資料中心與醫療產業、再生能源產業、工業物流倉儲相關建築物,應能加速台灣公共建設、績優產業的發展。這對於台灣要做資產管理中心是不可或缺的!

箭在弦上二設置金融特區 引入外資更有彈性

而金管會力拚打造台灣特色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採「留財」與「引資」並重,希望國人能將資產留在台灣,同時吸引境外資本流向台灣。為達成目標,金管會參考日本經驗,研議設立「金融特區」,首站可望選在高雄港。但因涉及自由貿易港區的認定及劃分,金管會與交通部積極研議,期能推動成功,壯大台灣資產管理市場。

借鏡日本經驗發揮地方特色

彭金隆表示,會有此想法是觀察到日本政府積極發展金融特區,今年6月已把東京、大阪、福岡及北海道等四個地區,指定為「金融與資產運用特區」,將資產管理拓展至金融特區中。

他指出,因日本國土很大,當地政府希望資產管理可擴及到各地區,所以設計金融特區概念。但台灣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金管會希望用更獨特作法,以實驗方式設立金融特區,譬如有些城市、地方希望參與,是否透過法令的特別解釋,作為引入外資能更有彈性作法之處。

相較其他國家,台灣發展資產管理中心,並無一個絕對優勢的武器,例如稅負等。不過,「金管會希望採用『螞蟻搬象』策略,採取各式各樣可行辦法,匯集力量,發動各產業來努力推動巨木。」彭金隆肯定地說,任何有助於發展資產管理中心的可行作法,金管會都願意嘗試。

金融特區首站可望落腳高雄

銀行局局長莊琇媛分享,她到日本東京、新加坡及杜拜參訪時,發現這些金融高度發展的國家,都設有金融專區或特區,提供優惠讓境外資產管理中心來設立,但這部分需跨部會溝通,因此設定期間為2025年。

莊琇媛透露,其實是國內一家金融機構有意與境外資產管理公司合作,並希望落地在高雄港區,而高雄市政府也表達高度善意,願意提供行政或租金優惠等誘因。這與日本4個金融特區的作法類似,也就是中央與地方政府結合,提供誘因。

她進一步說明,地方政府提供行政方便、居住環境等誘因,為地方引資、留財。但因該家國外資產管理公司想做的部分業務,涉及金融執照,所以金管會將思考現行監理法規在金融執照上有無空間可以放寬。若無彈性空間,則會考慮透過金融監理沙盒實驗方式,推動金融特區設立。

金管會與交通部研議鬆綁

設立金融特區,必須先有法源依據,且金融特區的範圍該怎麼界定,牽涉到自由貿易港區如何劃分,還得衡量能否與現行法規嫁接,也就是《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但該條例的主責機關是交通部,而非金管會,所以雙方目前仍在共同研議如何鬆綁。

金管會副主委陳彥良表示,針對金融特區設立,金管會目前積極嘗試是否可與現有法規嫁接,並討論虛擬和實體兩方向。實質落地對於反洗錢防制、反資恐較可以掌握,且對國外業者來說,實質落地還有一開始的稅負優惠等好處。

不過,由於金融特區涉及貿易港區認定和劃分,《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的主管機關為交通部,金管會必須先與交通部研議。「《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第14條管的是物流,而金融特區是金流,所以要思考與設計。」陳彥良說明,目前都還在和交通部協調、研究是否可在該條例下,物流加上金流擴大,讓金融特區落地。另也可考慮透過3O(OBU、OSU、OIU)結合方式來推動,希望為地方引資、聚集人才。

彭金隆補充說,為提升國家競爭力並促進經濟發展,台灣設有《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但第14條立法後從未使用過。金融特區能否適用此條例,涉及自由貿易港區範圍認定及劃分,且主責機關為交通部,而非金管會。但金管會將持續溝通、發揮創意,研議能否採嫁接方式給予彈性。

箭在弦上三與不同國家洽簽 跨境金融商品合作

為打造台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金管會證期局將採壯大本國投信、壯大股市與擴大證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等三大主軸並進。其中,為壯大國內股市的火力,臺灣證券交易所已於今年8月與菲律賓證券交易所(PSE)首次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MOU),將成立工作小組,共同分享商品開發、市場資料、ESG等業務經驗。金管會也擬配合修正函令,力拚2年內推出首檔台日跨境雙掛牌ETF,為國人提供更便捷且多元化的投資工具。

拚2年內首檔台日跨境雙掛牌ETF

證期局局長張振山提出三大壯大計畫,要壯大本國投信、股市、證券商資產管理,預計2年後投信投顧產業資產管理規模將增加30%、台灣股市將開放台日ETF跨境雙掛牌、國際證券經紀業務(OSU)規模將增加80%且高資產客戶業務規模將增加30%。

壯大股市方面,張振山指出,一是壯大資本市場價值,鼓勵企業提升公司價值,優化公司治理與精進永續資訊揭露,推動IRESG平台,增加舉辦法說會,提高企業曝光度。

二是推動新興產業上市櫃,鞏固半導體產業基礎,透過跨部會合作等措施,推動綠能環保、數位雲端、生技醫療及國家戰略核心產業上市櫃,預計未來6年內新經濟產業上市櫃掛牌家數逐年增加。

三是促進交易所跨國合作及跨國掛牌,參與國際組織會議,尋求國際合作,跨國交易所合作開發商品或技術交流。

在股市壯大計畫的措施中,較引起矚目的是金管會將修正一個函令,目標是力拚2年內開放首檔台日ETF跨境雙掛牌,「目前仍進行法規比對中,希望在2年內完成。」張振山肯定地說。

近年來,日本經濟復甦與股市表現亮眼,吸引了全球投資者的目光。尤其是「股神」巴菲特加碼投資日本五大商社,更帶動日股投資熱潮。目前,國人若要購買日本ETF,主要有兩大管道。

一是透過國內券商開設證券戶,直接購買在臺灣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日本ETF。由國內投信公司發行的ETF,投資人只要有證券戶都可以進行投資,且以台幣進行交易,方便快捷。二是透過國內券商複委託,投資海外發行的日本ETF,選擇更多元。未來若能開放首檔台日ETF跨境雙掛牌,對於有意參與日本經濟成長並尋求穩定報酬的投資人而言,不啻為一種更便捷且多元化的投資工具。

台菲雙方證券交易所簽MOU

為響應政府新南向政策,臺灣證券交易所於今年8月與菲律賓證券交易所簽署MOU,標誌台菲資本市場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本次MOU聚焦於成立工作小組,共同分享商品開發、市場資料、ESG等業務經驗,更期許共同推廣台菲市場,深化雙方合作。

據統計,臺灣證交所已與全球31個交易所簽約合作,首次與菲律賓證券交易所簽約,同時也是臺灣證交所對外簽訂的第47份MOU。以東北亞、東南亞來看,除馬來西亞外,相關主要交易所均已與臺灣證交所簽訂合作MOU。

臺灣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不論是市值或成交量,台灣交易市場目前均在亞洲市場名列前茅。根據彭博商業資訊社公布全球股市市值最新排名統計,今年9月初,台股市值2.448兆美元,位居世界第10名,領先德國、瑞士、韓國、澳洲、荷蘭及瑞典等國。這顯示台灣資本市場及產業表現已經站上國際舞台,深具全球股市市值前十名的實力。為持續推升台股躋身全球股市市值前十大的行列,臺灣證交所預計今年10月再赴中東引資,並規劃未來與日本、韓國證券交易所合辦引資活動。

資金池持續擴大,而各種創新金融商品未來若能陸續到位,相信台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路上,能逐漸走出一片天!(本文作者為資深媒體人,長期觀察經濟金融,現在為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