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策略
2024年10月
此刻是推進台灣資產管理中心最佳時刻
天時 地利 人和
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簡稱金融總會)日前舉行「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與產業」高峰論壇,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各金融產業公會理事長、交易所董事長、金管會各局局長齊聚一堂,在長達4個小時的論壇中進行全面的規劃報告,非常清楚地展開了台灣進一步推動資產管理中心的策略、政策以及執行的方向。金管會從2004年7月成立,今年剛好慶祝20周年的成年,這次論壇無疑是台灣金融產業發展重大的里程碑。
發展資產管理業是新任總統賴清德的重要政策,他在競選期間以及就任之後,在多次場合表達「善用台灣自身的資金」的期望。
賴總統點出了台灣金融產業的重要痛點,台灣強大的製造業以及國民具有相對專業的理財素養,多年來累積了巨大的財富,但是企業家創造的財富有大量留滯於海外,而普羅大眾的資金則透過銀行與壽險公司,流出海外購買香港、新加坡,甚至紐約、倫敦等國際資產管理業者所創造的金融商品,台灣是國際金融市場極為重要、低廉的資金供應池。
在國際金融產業從吸納資金、到最終被創業家創造資本的整串供應鏈中,台灣企業家與個人所創造的財富,只取得最源頭、回報最低、略高於無風險報酬的加值,而在資產運用與創造的整條供應鏈中,絕大多數附加價值都被國外金融機構取走,台灣「讓利」的不只是資本報酬,還包括整個金融產業所創造的就業、薪資以及服務金融產業的會計、律師、廣告,甚至餐飲觀光服務業的附加產值。因此,以台灣企業家與人民創造龐大的全球財富為基礎,「自己的錢、自己管」,無疑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與增進國民福祉的重要活水源頭。
不須與香港、新加坡相比 台灣有自己的優勢
彭金隆主委這次的簡報,雖然只揭露了金管會推進資產管理中心的一角,不過我們清楚感受到,這次資產管理中心的再出發,的確展現不同的格局。
台灣過去三十幾年多次喊出「亞太XX中心」的口號,在1990年代,政府還委託麥肯錫顧問公司,對亞太營運中心、金融中心做出國際級的規劃,金管會成立之後,各界也陸續有亞太資產管理中心的呼籲與研究報告,但是之前的規劃最終都未能落實,主要原因還是對台灣自身的產業經濟缺乏核心的認識,早年台灣產官學界總愛拿香港、新加坡做對比,忽略了台灣經濟核心競爭力來自強大的製造業,因此高調的國際規劃方案,都因為難以接地氣而功虧一簣。
這次彭主委領導的規劃方案極為務實,強調「留財」更重於「引資」,以強化本土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能力為出發點,更避免空喊口號,的確,台灣要強化自身的資產管理產業,不需要複製新加坡或香港、也不可能取代哪一個金融中心,而是依照台灣的特長,尋找出具有台灣特色的資產管理中心。
實務上香港與新加坡的金融機構管理的資產總額都在4兆美元以上,而台灣金融機構管理資產總額僅略高於3千億美元,我們基於國家安全與金融穩定,必須採行較嚴謹的外匯管理政策,我們基於產業多元化的經濟結構,也不可能像新加坡或是香港那樣推行獨厚金融業的稅制,但是我們的機會很大,台灣資產管理公司管理的資本不論總額、或是相對於GDP的比重,都比產業結構相近的日本與韓國要低許多,簡單來說,只要政府的政策略做調整,吸引我們龐大的海外資產回流,台灣資產管理業就有高速成長的機會。
另外,台灣金融機構在資產管理的專業能力有十足增長,與20年前金管會成立時相較,台灣資產管理產業早已不是吳下阿蒙,我們在國內創造出ETF十年增長3倍的奇蹟,台灣各投信公司也都有績效卓著的海外基金;此外,本土壽險公司過去十餘年吸引了龐大的國內儲蓄,流出海外進行國際投資,餘額高達新台幣22兆元,雖然大多都是以低風險的保本投資組合為標的,在這波聯準會升息的逆流中也吃足苦頭,但是台灣壽險公司也因此快速累積了國際投資的經驗,這是產業成長過程中無價的訓練課程。
資金池夠大 再強化創新商品與人才
金融產業固然有其特殊性,不過與科技、服務、製造業相同,產業發展都需要強健的機構、能與國際市場平起平坐的人才,以及符合未來需要的產品創新能力。我們推進資產管理產業,就應該持續強化金融機構的體質、加速本土人才培育(同時也要吸引國際人才),並且政策上要讓金融機構有不斷創新產品的空間。
再進一步言,任何產業的發展都必須從「滿足客戶需求」為出發點,這點彭金隆主委已經清楚點出,台灣企業與個人在海外龐大的資產,就是發展資產管理中心最核心的客戶群,這個資金池夠大,針對我們自身的需求,金管會與相關部會放寬相應的管制,鼓勵金融機構針對自身客戶的需求規劃適當的產品,甚至也可以從台灣客戶自身的需求「外銷轉自製」,就是最佳的起點。
當然,產業政策的推進不能只靠金管會,而是從行政院的層級要求相關部會做整體規劃,這點我們有很大的機會,先不提涉及外匯管制的資金流動,光是勞工退休金制度的現代化就可以有立即的成效。
我們勞退基金目前仍然將大量的資金存放於無風險的銀行存款,而且勞工沒有選擇的權利,如果能夠稍微放鬆管制,讓勞工能獲得無風險、低風險、中度風險的最低選擇權,不只可以立即強化資產管理行業的規模,勞工更能在可以控制的風險下,獲得更高的報酬率,必須強調的是,資產管理專業原本就可以在風險與報酬下取得平衡,略微放寬選項,猶如讓勞工可以在走路(無風險)、搭大眾捷運(低風險)與搭計程車(可控制的風險)下,獲得更多的福祉,這對勞工個人、資產管理行業以及管理勞退基金的勞動部來說,都將創造多贏的機會。
另外,金融業與所有產業相近,都需要「國際化」的養分,本土金融機構必須有更多「出國比賽」的機會,我們也要吸引國際機構、國際人才來台灣,彭主委的規劃提到,日本政府也在積極強化日本的資產管理產業,他們除了鼓勵國民儲蓄轉入資本市場,也積極吸引股神巴菲特、資產管理龍頭貝萊德,甚至國際私募基金到日本發展,如何成功引進國際機構與人才,是台灣推進資產管理中心必須深刻思考的課題。
金管會務實的策略規劃,目前當然只是起頭,但是方向與策略對了,整個產業就有明確的目標可以推進,我們期許行政院帶頭,與金管會、金融業者一起努力,也期盼「兩年有感、四年有變、六年有成」,看到資產管理產業逐步茁壯,鍛鍊出能夠打國際盃的實力。(本文作者為金融業資深工作者,長期觀察經濟與金融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