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策略 2024年10月

高資產理財熱點──私募債

探討私募債權投資策略
撰文:陳緹珍、吳鹿朋

募債近年來成為資產管理市場的新寵,其兼具高收益與穩定現金流的特性吸引許多高資產客群參與投資,依據Blackrock於去年所做統計,2023年3月全球私募債AUM(Asset Under Management,資產管理規模)已達1.6兆美元,估計至2030年將快速成長至12兆美元(約占33%另類投資AUM),進一步探究私募債的特性,不難了解此一從全球金融海嘯後迅速崛起的後起之秀,確實有獨特之處。

私募債分為三大類

私募債究竟涵蓋哪些種類?私募債為高度客製化的固定收益金融商品,種類繁多,且並無標準的分類方式,特許另類投資分析師協會以貸款人評估借款方信用品質的依據,將私募債區分為「以業務(企業經營能力)為基礎」、「以企業特定資產為基礎」及「特別融資」三大類。

以歐美市場而言,私募債融資標的多為具成長潛力的中型企業,依據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BER)於2023年發布之報告,歐美私募債基金的標的企業,營業淨利率(EBITA/Revenue)主要落於16%至40%之間,其中有過半數介於16%至30%,該類企業多半正值營運擴張期、亟須對外取得融資以進行併購或資本支出等大型專案,但礙於規模、信用評等及擔保品等因素無法透過商業銀行管道獲取資金,遂和銀行以外的債權方(通常為專業資產管理公司)進行融資交易,由於借款企業本身多半已有一定的營運基礎,再加上融資供需因素擴大了債權方的議價空間,私募債報酬率有時甚至與股票投資不相上下。根據NBER報告,美國私募基金的預期風險溢酬平均高達10.8%以上,比股票投資(6%)還高。

高階理財領域的新主流

國際上私募債儼然成為高階理財領域的新主流,銀行如何為客戶規劃私募債權投資策略,與客戶共創雙贏?

先從風險角度切入.私募債借款企業通常財務槓桿較高、再加上融資多以變動利率訂價,對於利率風險的敏感度也較一般企業來得高,投資私募債需要特別留意利率變化,而不論利率係因央行收緊貨幣政策或是景氣下滑導致風險溢酬升高而持續維持於高檔,都會讓私募債企業的財務壓力快速加大,進而危及營運與信用品質。高利率環境固然會對企業營運體質造成影響,但換個角度來看,投資者反而更有機會以相對經濟實惠價格購入資產,如Allianz Research於2024年研究報告指出,有些產業前景看好(包括軟體業、消費性產品、高科技設備及製造業等),但因高槓桿或償債能力較低,當經濟環境走弱,這些產業面臨的財務衝擊也相對更大,也因此更易浮現融資需求,債權人議價空間也會變得更大,反而是投資者進場投資不錯的時點。

私募債資訊揭露機制不若公開交易市場完備,資產複雜度與流動性風險也相對較高,因而通常僅對機構投資者和高淨值人士開放。然近年來,隨著法規開放,相關投資工具日益多元化,一般零售投資者也越來越有機會參與私募債市場。

銀行為客戶挑選私募債投資工具時,不妨先以客戶本身的市場觀點及理財需求,從產業、融資型態等面向抓出主要的投資脈絡,再從客觀環境(市場環境變化)、主觀能力(亦即基金管理者開發投資機會和管理投資風險的能力),以及投資績效表現與基金管理者本身利益的一致性(Alignment of Interests)等3個維度來挑選特定的投資標的與投資時點。此外,私募債對景氣循環與利率升降變化高度敏感,基金投資歷史最好能完整涵蓋不同景氣循環周期,如此更能看出基金管理者對於風險的掌控與因應能力,此外,基金管理機構是否有參與基金投資也是觀察重點,通常若管理機構本身為基金的股權投資者,投資績效相對較優。

此外,私募債基金所連結的標的相當多元化,其平均預期收益率固然相當高,惟實際收益率則可能會因為產業別、貸款架構、投資時點等因素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投資者在選擇投資標的時,不能單看名目投資收益率,而是必須進一步從不同面向了解可能產生的風險點,並於估算實際報酬率時將所有可能會衍生額外投資成本或影響投資績效的因素考量進來。

綜上所述,私募債投報率與一般於公開市場交易的同類型投資商品不相上下,但風險韌性更佳,再加上近年來各種以分散風險為訴求的私募債投資工具不斷推陳出新,不但機構投資者趨之若鶩,也成了高資產理財領域的熱點話題。

隨著全球降息循環啟動,包括私募債在內的各種固定收益投資工具市場熱度也將變高,私募債市場資訊透明度相對較低,且許多相關的投資工具並未在公開市場交易,必須透過特殊管道才能參與投資,散戶投資人更需要仰賴中介機構(如銀行等)的專業能量與資源網絡,銀行若能善加經營,其或許有機會成為未來銀行理財業務的新亮點。(本文作者陳緹珍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吳鹿朋為金融風險管理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