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 > 歐洲
2024年6月
綠色新政、潔淨技術 勾勒永續藍圖
歐洲議會通過《產業淨零碳排法》
發展淨零產業,為歐盟經濟的新成長策略,而且在地生產至關重要。今年4月25日,歐洲議會以361票贊成、121票反對、45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促進歐洲生產淨零技術的《產業淨零碳排法》(Net Zero Industry Act, NZIA),將待部長理事會批准後即可實施。
《產業淨零碳排法》通過,意味著歐盟將透過簡化投資審查、放寬政府補貼限制、減稅等方式,加速扶植歐盟淨零產業,強化歐盟淨零技術製造的韌性與競爭力,使歐盟能源系統更為安全與永續。另也將為在歐洲的淨零投資計畫創造更好的條件,目標是至2030年,歐盟每年至少有40%的戰略淨零技術是在歐盟境內製造,以支持歐盟實現能源自主的目標。
回應美國《降低通膨法案》
2022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簽署了《降低通膨法案》(The 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該法案的投入金額達4,370億美元,其中有3,690億美元,將用於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目標,以遏止美國通膨等問題,並加快美國脫碳進程。
由於《降低通膨法案》也將大幅補貼在美設廠企業,引發歐盟擔憂此法案恐將使得歐盟淨零產業出走。為了回應美國的《降低通膨法案》,歐盟執委會於2023年2月1日提出「淨零時代綠色新政產業計畫」(Green Deal Industrial Plan for the Net-Zero Age),並宣布將研擬《產業淨零碳排法》,期能確保歐洲淨零產業的競爭力。
這套產業計畫主要包含4大面向,分別是:簡化法規監管環境、加快融資管道、提高技能,以及建立對外連結。在簡化法規環境方面,歐盟執委會於2023年3月20日首次提議訂立《產業淨零碳排法》,以整合行政流程、加速案件審查。
《產業淨零碳排法》將搭配執委會同年提出的《關鍵原物料法》(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加上電力市場運作結構的改革,以發展淨零產業的制度和環境,擴大歐盟淨零技術製造規模,確保歐盟獲得安全和可持續的淨零技術供應。
在這項計畫下,歐盟也將透過大規模投資援助、稅務減免等方式,來加速發展淨零產業。另也提出法規、資金及人才等協助,共同強化歐盟淨零產業的競爭力,並支持能源快速轉型,以達到2050年氣候中和的目標。
加速發展歐盟淨零產業
目前,歐盟地區仍大量倚賴外國技術,因此必須為境內產業創造可以增加生產,並確保有效能源與產業轉型的外在環境,以及強化歐盟在潔淨科技(Clean Tech)、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氣候科技(Climate Tech)等關鍵技術上的競爭力。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曾公開指出,歐洲有決心引領淨零技術的革命,未來也將透過更簡化、更快速、更可預測的方案,協助淨零產業迅速擴大規模。
歐盟體認到為達成2030年與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需要在境內各產業部門導入淨零技術。因此,《產業淨零碳排法》、《關鍵原物料法》等兩項法案的立法目的,前者欲透過簡化申請程序、審查流程及監管框架,促進淨零技術開發並得以規模化生產。後者則是協助歐洲製造產業取得關鍵原物料。藉由雙管齊下,強化歐盟境內淨零技術的製造量能,期使歐盟成為淨零技術的重鎮。
《產業淨零碳排法》的目標,還包括:促進對確保歐盟氣候中和目標的關鍵產品產能的投資、建立歐盟淨零技術製造能力的法律框架、至2030年歐盟所列戰略淨零技術的製造能力應接近或達到歐盟年度部署需求的至少40%。
該法也將透過簡化許可授予程序和支援策略項目,來放寬淨零技術投資條件,建議放寬策略淨零技術產品的進口,提高歐洲勞動力的綠色技術,強化歐盟淨零產業的競爭力與韌性,並創造綠色且有品質的就業機會。
同時藉由創造有利的監管條件,以吸引及支持脫碳相關技術與項目的投資,有助於以更快的方式建造更多淨零技術生產設施,並將促進符合歐洲永續性與韌性的產品進入市場,以分散過度集中的供應來源,確保必要的技術勞動力足以支持產業淨零碳排。
擴大納入19項戰略淨零技術
《產業淨零碳排法》於2023年3月20日由歐盟執委會首次提案,最初僅包含太陽能光電和光熱技術、陸域風電和海上再生能源技術、電池/儲存技術、熱泵和地熱能技術、電解槽和燃料電池、可持續沼氣/生物甲烷技術、碳捕獲和儲存技術,以及電網技術等8項戰略淨零技術。
同年3月,《產業淨零碳排法》草案提交給歐洲議會工業、研究和能源委員會(ITRE)。ITRE委員會對該草案總共提出了1,553項修正案,並於同年10月25日通過了其報告。根據該報告,擬議監管的範圍應擴大,涵蓋核分裂和核融合等淨零技術。
歐盟理事會於2023年12月7日通過ITRE報告。與歐盟執委會最初的提案相比,歐盟理事會特別將戰略淨零技術清單從8項增加到10項,其中包括核能和可持續替代燃料。
在後續討論中,歐洲議會考量到應讓各成員國開發符合其國家需求與能力的技術。於是,2024年2月6日,歐洲議會與歐盟理事會就新法案達成臨時協定,將戰略淨零技術再擴大為19項。在戰略淨零技術清單上,須符合以下3項標準:成熟的淨零排放技術、對減碳和競爭力的貢獻,以及是否有供應安全風險。
目前,19項戰略淨零技術包含再生能源(風力與太陽能),核能(分裂、融合、燃料循環),儲能,二氧化碳、甲烷及一氧化二氮的捕獲、運輸、注入、封存與利用,氫能,替代燃料,生質甲烷,電動運具充電,熱泵,能源效率,熱能分布與電力網絡,熱核融合,針對能源與碳密集產業的電氣化與高效率工業製程,生物性原料生產與回收等。歐洲議會認為這些戰略淨零技術對歐盟邁向2050碳中和及經濟轉型至關重要,所以決定支持這些技術的發展。此外,生產上述淨零技術所使用零組件的能源密集型產業,如鋼鐵、化學品或水泥等,以及脫碳投資,亦可納入其中。
推動多項具體措施
《產業淨零碳排法》旨在強化歐盟淨零技術製造的韌性和競爭力。為此,歐盟提出多項具體措施。首先,建立有利發展的環境,將透過加強資訊流通、減少成立專案的行政成本、簡化核准許可程序,以及設立單一聯繫窗口(One Stop Shop),以發展利於投資淨零技術的環境。另也將優先考量能加強歐盟工業韌性和競爭性的淨零排放策略計畫,例如能安全儲存捕獲之二氧化碳的場址規劃和建置。
在加速許可授予流程上,興建或擴建大型淨零技術製造工程(超過1GW)的許可證發放期限最長為18個月。對於較小的項目(小於1GW),頒發許可證的期限為12個月。該流程將確保此類專案安全、有保障、環境永續,並符合環境、社會和安全要求。
另將導入「淨零加速工業谷」(Net Zero Acceleration Valleys)的概念,即集中涉及某種技術的多家公司的地區,由會員國設立,以促進淨零產業聚落形成,提高歐盟作為製造業活動地點的吸引力,並進一步精簡建立淨零製造能力的行政程序。
加速二氧化碳捕捉與儲存方面,設定歐盟2030年達成每年5,000萬噸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注入容量的目標,並要求歐盟石油及天然氣生產商須按其產量的比例做出貢獻,以促進二氧化碳捕捉和封存的發展,作為經濟上可行的氣候解決方案,特別是對於難以減少排放的能源密集產業。
促進淨零產品的市場進入,要求政府與公共機構在採購程序及再生能源部署競標時,應考量淨零技術的永續性及韌性標準。這些標準至少需占會員國每年競標量的30%或6GW,以鼓勵業者發展淨零技術,提升淨零技術供應的多樣性。
為支持淨零技術的發展與創新,歐盟將設立「淨零產業學院」(Net-Zero Industry Academies),以支持擴大歐盟淨零產業規模所需的高技術勞工,並將與成員國、產業和其他利害關係人合作,設計培訓課程,重新訓練及提升相關人才的技術能力。
另為促進創新,亦授權會員國可在彈性監管條件下創造監管沙盒(Regulation Sandboxes),測試創新性淨零技術。歐盟還提出設立「歐洲氫銀行」(European Hydrogen Bank),以進一步支持歐盟境內採用再生氫能及從國際夥伴進口。此外,歐盟也將建立「淨零歐洲平台」(Net-Zero Europe Platform),該平台扮演中央協調站,協助歐盟執委會和成員國交換資訊、進行合作及協調行動,以確認計畫的財務需求、瓶頸和最佳方案,促進淨零相關產業的投資。(本文作者為資深媒體人,長期觀察經濟金融,現在為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