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歷代精選
2024年6月
優化經營環境與廣納人才 金融創新需跳脫框架思考
基石之一:金融科技創新
以科技驅動的金融創新,在過去10年裡占據了金融服務發展過程中最醒目的位置。新科技為金融機構帶來經營成本降低、顧客體驗提升的益處明顯可見。若我國以成為亞洲金融創新發展的中心為期許,那麼「環境」與「人才」就是攸關成敗的其中兩項關鍵要素。
這裡所談的環境是指整體經營環境,包括法規、資金與產業生態系等。主管機關先前已對此著力甚深,例如設置金融科技創新園區(FinTech Space),以期發揮育成金融科技新創企業功能,協助新創團隊策略布局,加速進入市場。同時,主管機關也積極打造數位化環境,例如開放不少銀行業務可於線上辦理,推動保單電子化等,不僅促使數位客戶大幅提升,也讓人工智慧等科技工具找到用武之地。根據金研院2022年與2023年執行的調研結果,國銀中有超過8成已啟動數位轉型,且有5成開始規劃導入AI大型語言模型。關於法規方面,已於2023年放寬金融上雲規定。而「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的推動,則允許通過審核的新創團隊提案,在受控環境中暫時不受法規束縛,測試新技術和新服務的可行性。主管機關會參酌創新實驗之辦理情形,必要時主動檢討修正金融法規。
擴充媒合管道促進異業合作機會
不過,法規的修訂往往曠日廢時,較具不確定性。因此我們建議主管機關,加大鼓勵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新創公司異業合作的力度,擴充兩者之間的媒合管道。因為新創團隊有技術、富創意,善於跳脫傳統框架觀察思考,但對於現行金融法規通常不如金融機構熟稔,創新商業模式落地的經驗也可能相對不足,市場開拓不易。而金融機構長年優游於高度監理的經營環境,較有機會在重重限制下調整商模以滿足合規的要求,或至少尋得最低限度修法的解決方案。再加上金融機構手握雄厚資源,長年累積豐盈的客群與社會大眾的信任,和科技新創之間形成最佳互補,兩者的合作應能最大化金融創新的可能。
而在整體經營環境之外,高品質的人才亦為金融創新所不可或缺。主管機關在先後兩版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中,皆對此多所著墨,其中以金融科技能力認證機制最具代表性。考慮到金融業招募科技人才所面對的不利局面,包括薪資結構不若科技業誘人,科技人不易適應金融機構企業文化,且在金融業內職涯前景不夠明確等因素,金融科技能力認證機制因此區分專業職系,採取訓考合一作法,改造有意發展第二專長的現職金融從業人員,期望能在短期內為金融機構迅速儲備金融科技創新人才。該機制自2022年9月啟動,至2023年12月底,通過專業科目認證者合計已達512人次。根據金研院目前進行中的一項調研顯示,36.4%的國銀認為,經培訓而轉任金融科技相關業務的內部員工,其工作績效與適應程度優於外聘的科技人員。
以多元認證方式建置金融科技大人才庫
然而長期來看,金融業創新升級仍有賴於延攬各路人才。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2.0中雖有將認證機制修訂為訓考分離的規劃,但基本思路仍不脫既有的證照範疇。其實對於講求實作能力的金融科技,實不必侷限於傳統測驗。例如現行認證機制中各專業科目已有標準課綱,倘若有大專院校教師願意將其納入所開課程之授課內容,且該課程有嚴謹的評分機制(例如期中期末考試,搭配定期繳交作業、專題計畫或學期報告等),那麼取得該課程學分的同學應可視為通過相應的專業科目認證。至於那些參加各式科技競賽、黑客松獲得優勝的團隊成員,只要能區分各人對於獲獎成果的主要貢獻,難道一定要通過某種制式測驗才能驗證其金融科技能力嗎?我們認為,唯有透過更為多元的認證方式,在建置「金融科技大人才庫」的概念下廣納各種背景的金融創新人才,方能為金融業注入活水,同時也不至於使認證制度反成金融機構進用科技人才的限制。
總之,當前金融科技對金融創新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金融機構的人員、組織、企業文化都在過去幾年間經歷不同程度的調整轉變。相信在主管機關的帶領與金融機構銳意進取的經營下,我國的金融創新發展必能令舉世一新耳目。(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