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2024年4月

三大結構型原因 造就台灣高股息ETF風起雲湧

專訪投信公會理事長劉宗聖
採訪、撰文:劉書甯

股息ETF在台灣風起雲湧,在3月兩包括統一投信發行的00939和元大投信發行的00940,兩ETF接連以新台幣531億元、1,750億元的亮眼成果刷新史上ETFIPO,更把台股高股息ETF的募集推向新高峰,而高股息ETF在台灣市場為何如此火熱,除了台股上攻2萬點推波助瀾,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對此,投信公會理事長劉宗聖特別接受《台灣銀行家》雜誌的專訪,深入剖析他的觀點。

ETF在台股 尚無集中度過高問題

首先,劉宗聖觀察,被動式ETF的崛起,乃至於和主動式品並駕齊驅,這個現象並非只發生在台灣,包括在鄰近的中國大陸、日本,乃至於美國、歐洲等更多其他的主要市場都有這個現象。對此劉宗聖分析,這種把股票交易跟基金結合的新模式在國際之間,尤其是不管是退休族,或者是年輕小白族,都有很高的接受度。

劉宗聖直接引述數據指出,若從現在ETF占大盤的市比重觀察,現在台股的整個主被動基金加起來,才剛好新台幣2兆元,占大盤的63兆元比例仍低,只略多於3%,如果把總1.5兆元的ETF除以63兆元的話,比例更只有2%多,和其他國家市場相較,比例相對更低,而且ETF天在大盤的成交量也只有約1%而已,因此,目前ETF在台灣股市可尚無集中度過高問題。

人口結構改變 退休族群偏好高股息

除了ETF已是國際主流趨勢之外,劉宗聖所看到的第二個重點,在於ETF品之所以在台灣如此風行,和台灣人口結構的改變大有關聯,尤其是1945年戰後嬰兒潮世代,如今都已到65的退休年紀,這更影響他們對高股息品的偏好。

劉宗聖進一分析,由於1945年戰後嬰兒潮世代已達65的退休年齡,這些退休人口對高股息品的偏愛,也帶動更多台股高股息ETF商品問世。他指出,台灣自2020年起,從0056開始破千億,到00878破千億,接下來有更多的台股高股息ETF發行,像包括900919929939940ETF的推出,其實除了從市場上「供給面」角度觀察:「這波熱潮到底是由供給面拉動,或反而更多的是從需求面拉動?」

對此,劉宗聖接著分析來自需求面的影響力。「換句話,台灣的人口結構從2020年開始,就有大量的新退休人口進到這個市場,所以他們對高股息類的品有一定程度的需求,才有越來越多的投信進軍高股息品,並從季配、月配……不斷方興未艾!」劉宗聖表示,也可從史經驗來觀察這波需求旺盛的程度,因為過往如果短時間有許多業者競相仿效,大量推出同質性的品,可能市場就會生稀釋效果,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可能就會開始進行不同投信、類別及品的分散,若這一波在各業者持續的供給之下,ETF品還能有效去化需求,這代表台灣的人口結構在退休族進行退休理財時對於高股息的需求相當大,這也使得高股息ETF商品未來在市場仍大有發展空間。

除了退休族之外,劉宗聖也關注到「投資小白」。他表示,一個受外界關心之處在於,年輕小白如果第一哩路就來買高股息,會不會失去未來資本利得成長的機會?對此,他則建議,應回歸到金管會主委天牧所,要強化對年輕投資者的保護和教育,在他看來,年輕人所投資的品不能只有高股息,因為退休族喜愛高股息,多半是為了安穩的人生最後一哩路,希望保護本金、降低波動,但年輕人如果只存本取息,可能拿了息卻失去複利成長的空間,因此,未來在品分流上,如何透過KYCKYP,讓對的投資人買到對的商品也是重點。

台灣高股息市場結構 展現

除了上述兩大重點,台灣的ETF熱潮,除了順應國際趨勢潮流,外也反映了人口結構的改變。劉宗聖認為,台灣高股息ETF市場的第三個重要加持,即在於台灣本身的市場結構。

劉宗聖直言,相較於國際其他資本市場,台灣真的就是高股息的市場結構,這也是和其他國際市場相較的一大差異,同時也是台灣高股息ETF方興未艾的一個重要結構型原因。台灣上市櫃公司平均股息配發率高達6成,劉宗聖指出,台灣許多上市科技公司,一方面透過資本支出不斷的研發成長,一方面也很願意把獲利用來發放股利分享給股東,投資人看起來理所當然,但事實並不然。

「光是看美國標普500指數的公司就有明顯對比!」劉宗聖,股票殖利率只有2%,因為美國很多大公司如果有賺錢,寧可再做更多的投資,這些大公司認為比起股息,股票賺幾倍對投資人更好。若這些大公司投資失利,製程、良率沒有提升,投資人就會擔心而寧可落袋為安。

劉宗聖認為,台灣的高股息ETF能發展起來,有其市場結構的支持,不管美國、日本,甚至韓國,他們的股票殖利率平均都沒有台灣來得好。而且更難得的是,企業發出高股息之後,也繼續投入資本提高良率和製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台積電,日前配發3.5元的股利之後,當天就秒填息,此外,年還願意拿300億美元作為資本支出來提升其良率跟製程。因此,劉宗聖認為:「上述的現象,都反映出台灣資本市場的結構性跟特色!」尤其投資者這麼多,更顯示台灣整個人口結構的改變和資本市場結構相結合的結果。

外商+本土投信 ETF商品百花齊放

至於現在很多同質性品不斷地推出,很多業者也都開始轉進,是不是又會影響到這個市場的均衡發展?劉宗聖認為,除了本土投信之外,已有更多外商投信要加入,而且將帶來不同的ETF商品,因此可正向思考。

劉宗聖分析,若以國38家投信,其中19家和金控集團、證券集團相關,如元大、富邦、國泰、群益等;19家是國際投信業者,例如安聯、摩根,在台灣註冊的投信裡,本土跟國際的品牌各一半,其中有做ETF的多達17家,這17家裡面有15家為本土投信業者,且前5大都集中在金控集團,只有群益屬於證券集團。

2家有ETF的國際投信業者,則分別為新加坡大華投信、日本野村,目前看來,在台灣投入ETF的業者仍以本土為主。劉宗聖表示,若要品多元化發展、不要過度集中的話,後續也很期待是否有更多在國際有成功發行經驗的,包括貝德、摩根等投信業者,可以把它們在國際ETF發展上的特色品,帶來台灣給投資人選擇。

品差異性、特色化 需多加著墨

劉宗聖強調,雖然高股息ETF在台灣有其特別的市場結構支持,但也不能只有高股息商品而已:「就像我常的,不能沒有台股,但也不能只有台股;不能沒有ETF,也不能只有ETF;不能沒有高股息,也不應該只有高股息!」他認為,品的差異性和特色化,未來在投資人教育上,亦可對此多所著墨。

對於投信業者在台股ETF發行上,劉宗聖也看出有3個趨勢正在推進,包括過去比較以主動品為主的投信,現在也開始平衡發展被動品,像統一投信及復華、群益、國泰等,這些曾經都是過去比較以主動品為主,現在在被動型品上也開始進行均衡和多元的發展與布局。

再者,國際的業者,過往只有新加坡大華投信發行台股ETF,第二家野村則在20239月加入,而野村的台股ETF,如今已進入第2發行,00944即將問世,國外投信業者開始進軍台灣股市ETF,甚至開始參與高股息ETF,這是非常顯著的轉變。

目前已有很多國際投信積極向主管機關、公會爭取,期引進他們在海外的主動式ETF,以及多重資ETF,這些ETF能和現在的高股息ETF有所區隔。由於主管機關目前還在進行相關的法規研議,包括投資人保護品的設計,目前看來,有些投信處在策略轉型的過程,從傳統的主動式品開始進入到被動式品;但一方面,國際上亦有很多大型的基金要提供其他多元化的ETF加入台灣市場,透過法規的開放,把國際的成功經驗導入,劉宗聖認為,台灣在這一塊的未來發展應該也可以跟國際接軌,相當得期待。(本文作者為長期觀察金融領域的現任記者)

猜你喜歡

2025年9月

高一誠:AI為年輕員工創造新機會

2025年8月7至8日,遠在南美洲的我國友邦──巴拉圭銀行公會(ASOBAN)在首都亞松森舉辦首屆「巴拉圭銀行業年會」,廣邀國內外專家共同探討銀行業的創新趨勢,包括人工智慧在金融服務中的應用、支付系統的轉型以及傳統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之間關係的演變等。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高一誠應邀出席並發表專題演講,分享台灣銀行業應用AI的實踐經驗與成果。高一誠指出,台灣目前超過9成的銀行已經導入AI技術,且有8成展開了生成式AI的應用試驗,同時特別分享了台灣銀行業共同組成防詐產業聯盟的合作模式,如何運用AI技術有效進行提前預警。高一誠強調,AI的目的不是取代人力,而是將人們從低效工作中解放出來,為年輕世代提供更具挑戰性的職務。隨著AI提高員工生產力,銀行業薪資有望提升,進一步增強與其他產業的競爭力,這也意味著銀行業的工作職能將被重新配置,為年輕員工創造新的發展機會。面對AI主導的新時代,銀行要有明確策略、投資基礎建設、培育人才、建立聯盟合作,並營造開放的創新文化,才能成功轉型。本次演講獲得當地各家媒體廣泛報導及迴響,除了讓巴拉圭銀行家們了解到台灣穩健的經濟與金融實力,也充分展現出台灣銀行業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實力。翻開台灣跟巴拉圭的歷史,自1957年建立正式邦交以來,兩國關係已延續超過67年,始終保持著異常緊密、如鋼鐵一般堅固的夥伴情誼。巴拉圭是台灣在南美洲唯一的正式邦交國,鐵桿盟誼的背後有賴於深厚的政治與經濟合作支撐。巴拉圭以農牧和再生能源為經濟支柱,而台灣是其重要的貿易夥伴,不僅是巴拉圭豬肉的最大出口市場,也是牛肉的第二大出口市場。此外,台灣長期提供發展援助,範圍涵蓋農業技術、畜牧防疫、公共衛生與人才培育,例如雙方於2018年合作創立的「臺灣–巴拉圭科技大學」,持續為這段堅實情誼注入新動能。近年南美洲部分國家出現高通膨、名目利率偏高或幣值不穩定的狀況,該地區匯率對外部衝擊敏感度亦高於全球平均。例如阿根廷在2023年通貨膨脹率高達211%,其貨幣曾一次性遭官方貶值逾50%;玻利維亞近期則因總統大選引發的全國性道路封鎖,加上政府減少燃油補貼導致今年6月起通貨膨脹率提高至24%;委內瑞拉和蘇利南近年也持續出現高通膨及貨幣大幅貶值的現象。金融方面,阿根廷的隔夜附買回利率(Overnight Repo Rate)在2023年一度高達126%,現約29%;而巴西的基準利率(Selic)近期也高達15%。相較周邊國家,巴拉圭的總體與貨幣環境較為穩定,該國央行自2024年以來把政策利率維持在6%,疫情後,通膨年增回穩到約4%的水準,整體金融條件相對穩定。巴拉圭整體銀行業呈現出「寬利差」的產業特徵,根據巴國央行統計,該國銀行產業2024年12月平均貸款年利率約為:商業貸款(>1年)11.62%、消費貸款(>1年)19.22%、信用卡14.41%;存款端則為活存1.05%、6至12個月定存6.94%、一年以上定存8.75%,反映出當地銀行以「利息收入」為主的商業模式,資料顯示該國銀行業淨利息收入占營運利潤比例平均為72.5%。由於巴拉圭銀行對淨利息收入依賴度高,市場常見以行銷檔期帶動的高額回饋,例如信用卡新卡首刷50%回饋等限時限額活動刺激辦卡與消費。過去,巴拉圭的銀行業監管體系尚不完善,曾發生少數由財務公司轉型而來的銀行,利用極高的存款利率吸引資金,卻因後續經營不善而倒閉,導致金融消費者對當地銀行存款安全產生疑慮。所幸,巴拉圭政府已注意到此問題,不僅加強了監管措施,也提高銀行設立的門檻,使整體金融環境有顯著改善。此外,由於外國銀行在巴拉圭經營業務面臨諸多限制,加上債務催收和處理流程耗時,這導致台灣的銀行鮮少涉足此地。儘管早年中國信託曾在此設立短暫分行,但之後便無其他國內銀行進駐。近期,阿根廷政府實施匯率自由化並減少補貼,導致國內物價飆漲。許多阿根廷消費者因此跨境到巴拉圭,以美元現金進行採購,這為巴拉圭帶來了大量現金流入,進而影響了當地匯率。然而,當地企業在接收這些美元現鈔時,常因鈔票污損而被銀行拒收。他們因此轉而依賴地下匯兌。儘管地下匯兌能確保資金順利到帳,卻伴隨著高額手續費。這一現象凸顯了巴拉圭正規金融體系的覆蓋率不足,部分金融需求仍得透過非正式的地下管道來滿足。巴拉圭目前共有18家銀行業者,雖然大部分屬於資產規模中等的傳統銀行,但亦不乏創新氛圍。其中,Ueno Bank純數位銀行,正以「24/7體驗中心+App開戶+自助終端機台(TED)+視訊服務機台(ROT)」顛覆傳統服務模式。他們將傳統分行櫃檯替換為更輕量的「體驗中心」與智慧據點,強調「新創感」與「空間體驗」,室內設計標榜「受自然啟發」的清新與綠化空間、內設有協作/工作與交流空間、結合咖啡吧台服務,同時提供親子等候區、球迷觀賽區等。這些元素讓分行更像開放式的社群空間,而非傳統銀行大廳,在成立後快速成為年輕客戶的首選品牌,並連續榮獲Top of Mind、Fintech Americas等獎項。此次遠赴與台灣相距最遙遠的友邦,不僅展現出台灣銀行體系的穩健發展與人工智慧的成熟應用,更為雙方金融產業交流開啟了新的篇章。台灣金融研訓院規劃與巴拉圭當地機構簽署金融培訓及課程設計的合作備忘錄,後續將在金融議題、人才培育、科技應用等方面積極推動雙邊交流與合作。雖然未來仍有文化差異與市場環境等挑戰需要克服,但透過這一步的實質互動,雙方業界建立了寶貴的互信基礎,為台巴鐵桿情誼注入金融專業領域的新動能。(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