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另類投資規模已超過10兆美元,成為國際資產管理業務焦點。台灣可考慮搭上這股國際私募債權的發展趨勢,讓國內資金透過私募資產管理,擁有投資標的更多元、投資收益更好的運用方式,將有助於台灣向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目標邁進。過去資產管理業務著重在包括股權、債權及現金這一個「傳統投資」區塊,但近年除了上述區塊的「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s),投資規模在2023年已經成長到超過10兆美元,投資範圍則遍及(依規模排序):私募股權、不動產、基礎建設及私募債權等類別,且在國際金融市場利率環境變動
加州碳交易市場制度逐步成熟,近年亦催生多項創新碳金融商品和投資商機,結合現貨、期貨、ETF與結構化融資,引導資本注入於綠色經濟發展。
AI技術顯著提升投資機構在永續金融領域的風險管理能力。在歐洲,AI能有效偵測企業誤導性的永續資訊,將ESG潛在漂綠調查從被動轉為主動風險管理,大幅提升辨識與應對效率及精準度。
歐洲|ECB研議新增自然損失指標為進一步反映自然損失與氣候變遷之間的聯繫,歐洲央行研議建置自然損失指標,用來衡量企業投資標的物在遭受自然曝險之際,對金融機構帳戶中金融資產投資組合影響。美國|參院廢補助 太陽能產業恐掀新一輪倒閉潮在共和黨重獲參院掌控權後,大舉廢除再生能源投資獎補助方案,再生潔淨能源企業面臨新一波倒閉潮,美國大型光電業廠商破產案數量繼去年激增逾1倍後,預估今年破產數量仍可能持續攀升。美國|SEC撤銷ESG揭露和股東提案改革規則證券交易委員會已正式撤回ESG基金揭露和股東提交改革的監管規則,這項決定代表著在氣候相關監管方面立場發生大逆轉,未來ESG基金將不再面臨過於嚴苛的反漂綠揭露要求。英國|發布IFRSs接軌的永續發展及氣候報告準則草案永續發展報告標準草案中將導入永續S1和S2準則,方案另建議將延長氣候優先救濟原則,企業可獲得2年寬限期,給予企業揭露強制永續資訊提供更長準備工作期。新加坡|研議延長小型上市公司ISSB氣候報告提交期限新加坡工商聯合會(SBF)呼籲將新加坡交易所(SGX)上市的中小型企業在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ISSB)框架下的強制性氣候相關資訊揭露期限延長12至24個月。在一項40家公司進行調查發現,現行僅有4%的公司表示能準時完成,許多公司表示,仍缺乏理解、資源有限,需要從頭開始建立內部資訊系統。聯合國|預告公海條約年底生效,印尼與WB共推珊瑚債券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UNOC)6月13日在法國尼斯落幕,歐盟執委會宣布預計將投資10億歐元支持海洋保護、科學和永續漁業,尼斯海洋大會預告「公海條約」(High Seas Treaty)。另外,印尼計畫與世界銀行共同合作,採用募集私部門資本管道推出珊瑚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