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 > 其他
2023年12月
台資銀行 財「星」閃耀
力挺「新南向」
全球富豪資金湧進星國,更帶動台資銀行在新加坡的放款及存款比重均明顯成長,包括華南銀行、第一銀行、上海商銀、台北富邦銀行等皆設有分行,台資銀行如何掌握新南向機會點?如何透過政策金融工具成功協助台資企業?
近年,國銀海外獲利版圖全面挺進「新南向」。據金管會統計,2022年底本國銀行在新南向國家大賺新台幣179.5億元、年增3成,獲利創史上新高,更占整體海外市場獲利四分之一強。其中,以台資銀行新加坡分行2022年獲利新台幣55.8億元飆新高、年成長逾5成,占海外獲利之9.8%,最令人驚豔。此亮眼成績反映本國銀行隨台商轉進東協擴大布局,資金、人才從中國及香港紛紛移轉到新加坡,因此在東協國家中,近年以台資銀行新加坡分行的獲利大幅成長,主要就是隨台商增加在東協擴大布局,台資銀行在新加坡的放款及存款比重均明顯成長。
星國近年吸引許多淨值超過3,000萬美元的高資產人士,可在星國成立單一家族辦公室;全球家族辦公室在新加坡大幅增長,根據當地統計,2021年約有700家,自2020年至2022年成長逾3倍,目前已逾千家。總結原因,包含新加坡在政治穩定及稅制優惠等優勢下,吸引全球富豪資金紛紛湧進,更帶動台資銀行在新加坡的放款及存款比重明顯成長,目前總計有12家本國銀行於新加坡設有分支機構。
本期《台灣銀行家》特別專訪華南銀行新加坡分行行長張惠龍、第一銀行新加坡分行經理梁甫謙、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新加坡分行行長江衍郎、台北富邦銀行新加坡分行行長陳柏翰等,分享台資銀行如何掌握新南向機會點,以及如何透過政策金融工具成功協助台資企業,同時提升台灣本土資本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影響力,加強台灣在全球產業環境中的能見度,期盼台灣的金融實力應當成為台商企業的有力支持。同時分享星國財富管理及私人銀行業務的整體目標與戰略,以及新加坡在高端財管市場與金融人才培訓的規劃,提供台灣同業值得借鏡效法之處。

華南銀行 張惠龍:關注海外分行獲利 新加坡分行僅次香港分行
不論是地緣政治衝突、美中關係、供應鏈重組,都促使全球資金近1、2年大量轉進新加坡,使新加坡躍為亞洲金流調度中心。尤其是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於2021年開始推行「新加坡+1」戰略後,不少外國製造業者加入此戰略,以新加坡作為進入東南亞市場的樞紐和平台。
張惠龍表示,許多台商客戶絡繹不絕進入新加坡市場,整個據點在東南亞的台商,資金最後都將匯入新加坡為終點。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司統計,2022年台灣對新南向國家投資金額為52.7億美元,其中第一大投資國就是新加坡,金額達33億美元,成為台商資金新南向焦點。
「我們將掌握此契機,期盼新加坡分行不但讓企業金融業務的獲利越來越強,也可逐步朝向高階財富管理與私人銀行業務來邁進。」張惠龍說,在華南銀行海外分行獲利表現上,新加坡分行目前居於第二,僅次於香港分行。
建立業務發展良好聲譽
若要拓展財富管理和私人銀行業務,必須符合新加坡金管局的要求。新加坡法制健全、監管嚴格,法遵成本高。有些人認為在業務推展上可能綁手綁腳,但張惠龍反而覺得這是銀行業穩健經營的重要基石,在此基礎上,才可建立財富管理和私人銀行業務的良好聲譽。
此外,家族辦公室除了負責投資管理及稅務規劃等職能,亦同時肩負家族企業的管理、接班人規劃及培訓、家族慈善事業、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等理財概念的教育及傳承。家族辦公室不僅可協助資產擁有人實現財富增值和傳承的目標,亦可以將家族的價值觀傳承予財富繼承者,對維護家族價值觀及提升家庭凝聚力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新加坡在地大型金融同業無不卯足全力爭取家族辦公室相關業務,為布局20至30年後做好準備。
此外,新加坡實施COMPASS新計分制,提高國外專業人才聘用標準。「往好處想,這是個契機,讓台資銀行海外分行可藉此機會在地化。」張惠龍肯定地說,人才在地化的好處是節省成本,而且對當地風俗民情、商情環境更能掌握,有助於分行經營更穩健且長遠。
提供財管課程 培育金融專才
在人才培育方面,新加坡財富管理學院(WMI)是重要的教育訓練機構,與台灣金融研訓院類似,提供各種財富管理課程,培育金融專業人才。除了財富管理外,新加坡政府強調金融科技創新,在技職教育裡,推動金融科技人才教育訓練,領域包含金融科技創新、區塊鏈、人工智慧等。張惠龍觀察指出,新加坡致力於培育金融人才,尤其是結合理工人才,希望藉此帶動理工人才往金融科技或綠色金融科技領域發展。他也建議,台灣未來可多學習新加坡金融人才訓練方式,透過雙方多交流與合作,提升台灣金融人才競爭力。
華銀評估歐美等先進國家經濟表現穩定,及部分企業自中國移轉供應鏈至新南向地區等因素,企業資金需求動能相對較佳,因此,除境外金融中心(OBU)及海外分行將持續推展國際聯貸業務,也將招聘當地專業人才,深耕當地業務,落實在地化經營。至於存款成長目標部分,華銀OBU及海外分行將以合理適當利率吸收美元存款,穩定資金來源,並透過調整存款結構,降低外幣資金成本,擴大利差及提升獲利。

第一銀行 梁甫謙:落實ESG 打造永續金融生態圈
同樣為了挺台商的新南向布局,第一銀行新加坡分行早已做好準備;自1970年代起,第一銀行即跟隨台商海外投資腳步積極展開國際化布局,於1977年率先國內同業赴關島設立第一家海外分支機構,著眼東協潛在商機,同年3月於新加坡設立第2家海外分行,運用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及高度發展之經濟實力,作為前進東協市場之重要樞紐與跳板。目前第一銀行在新南向18國中,於9國設有19個據點;其中東協10國中,已於8國設有18個營業據點,完整覆蓋中南半島,居公股銀行之冠。
為了順應金融環境的蛻變,藉以提升銀行競爭力,與國際金融業競爭,第一銀行更是不遺餘力地進行國際化布局和準備。2022年9月,梁甫謙從第一銀行東京分行轉調至新加坡分行,相較於東京,他指出,新加坡分行服務的台商產業大多以製造業為主,有些台商的工廠可能設於鄰近國家例如越南,但客戶據點於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協國家,就會選擇新加坡作為財務與資金調度的據點,這是台商資金湧入新加坡的其一原因。
「另一關鍵是新加坡金管局(MAS)調整賦予單一家族辦公室的稅務獎勵措施,吸引全球富豪將資產移轉到新加坡!」梁甫謙說。
攜手台資銀行同業 發展聯貸業務
第一銀行新加坡分行的主要業務為聯貸案,且因新加坡為東南亞地區的資金調度中心,所以第一銀行辦理的聯貸案不侷限於新加坡境內的台商,特別是受美中貿易戰全球供應鏈移轉影響,為掌握台商板塊南移之商機,積極爭取台商及其關係戶業務往來,同時亦與台資銀行同業合作發展聯貸業務,支援台商資金需求並擴大存放款業務基磐。
隨著全球經濟重心轉移,亞太區經濟地位越顯重要,梁甫謙表示,在總行的支持與力挺下,新加坡分行亦運用第一銀行深厚且豐富的中小企業業務推展及海外營運經驗,協助台商取得資金經營事業,加速在當地發展台灣品牌,作為台商在外打拚的最強後盾。
另一方面,近年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議題為全球所關注,衍生而來的國際減碳壓力,亦不得不讓東南亞國家正視氣候變遷問題,新加坡政府亦要求金融業重視環境管理架構。
第一銀行長期深耕ESG,母公司第一金控更是唯一入選「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的公股金融機構,並推展永續經營策略及執行至各海外分行,與駐地國之相關規範接軌,第一銀行新加坡分行也持續配合當地規範訂定環境風險管理相關政策。未來第一銀行將深化永續治理文化、接軌各項國際永續規範或倡議、持續創新永續作為,打造健全的永續金融生態圈。

台北富邦銀行 陳柏翰:攜手瑞士隆奧+自家平台 雙引擎推動財管
新加坡不只是金融中心,十幾年前星國政府即大力推展新加坡成為亞洲財富管理中心,近年更積極推廣新加坡作為設立單一家族辦公室(SFO)的首選地點。隨著人才、資金及企業紛紛轉移至新加坡,花旗、滙豐等外銀擴大在新加坡設置財富管理中心的規模,大華、星展、華僑等三大本地銀行也紛紛跟進,積極拓展高端財富管理市場。
新加坡躍升台商海外資金停泊首選
陳柏翰表示,台北富邦海外原僅香港分行提供財管服務,新加坡分行原本專注於法金業務,隨著越來越多客戶因新加坡距離台灣較近、華人多,加上語言無礙,以及法治與政治經濟穩定,希望選擇新加坡為海外資金調度中心,新加坡逐漸成為台商首選,吸引不少台商將資金停泊於此。
因應趨勢轉變,北富銀決定推動新加坡分行成立財富管理中心,於2021年9月開展私人銀行業務,集中在既有客戶。
北富銀採取兩階段策略。第一階段先與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國際私人銀行瑞士隆奧銀行(Lombard Odier)策略合作。陳柏翰指出,2018年,北富銀與隆奧銀行建立策略聯盟,共同打造具亞洲特色的家族辦公室。由於北富銀新加坡分行的財管客群以既有法金客戶為主,大多是製造業第一代或第二代創業者,除了財富管理需求,也開始面臨資產保值與傳承、企業接班交棒等問題。北富銀與隆奧銀行合作,由具15年以上頂級客戶服務經驗的嚴選菁英打造出鑽石團隊,提供財務規劃諮詢、資產股權傳承、下一代教育與接班規劃等完整客製化投資方案。
信任感+接軌國際 深獲客戶信任
「私人銀行業務最重要的是要有信任感,讓客戶相信我們提供的私人銀行服務與法金服務一樣好,並與國際接軌。」陳柏翰強調。2022年底,北富銀新加坡分行的資產管理規模(AUM)約1.5億美元,預估2023年底翻倍到3億美元,穩定成長。
第二階段策略是北富銀推出自家平台,直接協助客戶投資操作。由於銀行的操作、交易及業務管理系統,與法金業務系統不同,歷時近2年建置完成平台,已於2023年7月上線,並由北富銀私人銀行顧問、客戶關係經理、資深理專等團隊共同服務高資產客戶。

上海商銀 江衍郎:有望與香港子行合作 服務高資產客戶
新加坡為東協成員國,與其他成員國貿易往來密切,政局穩定,加上經濟政策靈活變通,近年重要性超越同為亞洲金融中心的香港,成為台商資金調度的新選擇。
「新加坡坐落東協樞紐,近年亞洲財富管理資金大幅轉進新加坡。」江衍郎觀察指出,此現象從新加坡本地銀行的手續費收入可見端倪,包括大華銀行(UOB)、星展銀行(DBS)、華僑銀行(OCBC)等三大本地銀行在2023年第1、2季手續費收入占比約3成。顯見,星國政府對財富管理業務抱持正面鼓勵的態度。
有財管專業技能 有助取得工作簽證
另外,新加坡政府對外國人工作簽證的申請審核日趨嚴格。2023年9月1日正式實施「互補專才評估架構」(Complementarity Assessment Framework, COMPASS),基本評分標準分為薪資、學歷、員工多元性程度、支持聘用本地員工,每項至少要10分,總分至少40分,才能取得工作簽證。
江衍郎解釋說,若申請外派同仁具有新加坡經濟優先推動事項的專業技能,如高階財富管理業務,則有20分的積分獎勵。由此可知,星國政府對私人銀行、家族辦公室及高端財管業務的支持。目前,上海商銀新加坡分行的台商客戶占比約36%,以協助政府執行政策性目標為主。2021年至2022年,上海商銀辦理了200多件台商境外資金回流,申請匯回金額約9億美元。
「針對高資產財富管理業務,目前仍在評估中。」江衍郎坦言,主要關鍵在於台資銀行新加坡分行都是持有「批發金融」(Wholesale Banking)執照,若要從事財富管理業務,須向主管機關申請,並投入人力、系統等成本。
江衍郎指出,未來若要開辦財富管理、私人銀行等業務,除既有台商客戶外,希望加強與香港子行上海商業銀行合作,服務有意願往新加坡發展的香港高資產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