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資本市場,程式交易、高頻交易已漸趨主流,雖然有些程式已內建避險機制,但虛假訊息危害還是很大,台灣金融產業應設想對岸可能的攻擊路徑,並改善自身的弱點,建立預警系統,擬訂各種應變計畫,不斷演練。為讓金融從業人員更清楚認識中國襲擾,以及了解人工智慧(AI)日益普及對金融業的影響,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辦「國家安全架構下的金融資安與韌性」研討會,以提高對危機的應變意識與能力。金研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林士傑表示,金融科技快速發展,雖然帶來便利,卻伴隨前所未有的風險,跨國網路攻擊現已是台灣金融秩序穩定的重大威脅,「在國家安全的框
面對川普回歸的外部壓力,與歐元區內支付習慣轉變,數位歐元肩負強化貨幣主權與金融韌性重任。然而,公眾隱私疑慮、銀行高昂成本及效益質疑,皆為其落地帶來嚴峻挑戰。
我國CBDC架構已現雛形,平台設計採雙層規劃,零售型供大眾日常使用,批發型作為金融機構跨行資金移轉交易及清算工具。
AI運用在金融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在探索運用AI的過程中,金融機構也面臨諸多亟需克服的關鍵議題。更具建設性的思考應是探索AI做人類智能與協作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