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2023年10月
金融科技對談率先登場
台北金融科技論壇10月盛大展開
金融科技對談探討金管會今年8月發布「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2.0」與金融科技對金融服務的影響,特別是AI與金融服務的融合,以及其對金融服務的創新改變。
2023年「FinTech Taipei Forum台北金融科技論壇」將於10月23日至10月27日盛大展開,此活動由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與台灣金融研訓院共同主辦。在論壇活動前,9月19日率先登場的是「金融科技對談」,探討金管會今年8月發布「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2.0」與金融科技對金融服務的影響,特別是AI與金融服務的融合,以及其對金融服務的創新改變。
首次舉辦的金融科技對談,透過FinTech Taipei Facebook粉絲專頁直播,由金管會主任秘書蔡福隆和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長呂正華參與對談。兩人交流分享金融科技對金融產業與民眾生活的影響,以及金管會和數位部對台灣金融科技發展的政策規劃和未來目標,暢想未來金融業者如何打造更友善、更健全的金融科技生態系,透過商業模式的創新轉型,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
數位金融崛起 「嗶」出生活大小事
過去3年疫情肆虐,不但改變民眾的生活習慣,也大舉推進數位金融的發展,讓許多人體會到數位金融的便利性。其中,民眾最有感的是零接觸金融,以前出門要帶著沉甸甸的錢包,現在到便利商店購物,手機即錢包,「嗶」一聲就能完成支付。
即使疫情逐漸遠離,零接觸金融服務已深植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如外送服務盛行,可用手機直接付款。此外,手機即銀行,還可用來轉帳,不必再跑分行,甚至還有機器人理專透過手機提供投資理財建議。
早在2015年,金管會即提出「電子化支付5年倍增計畫」。蔡福隆表示,初期推展緩慢,可能因民眾對電子支付生疏而排斥使用。但隨著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加上疫情,民眾逐漸熟悉和習慣使用電子支付,在家裡就能完成食衣住行育樂的活動。
金管會設定非現金支付推動目標,預計今年底非現金支付交易金額要達新台幣6兆元。今年6月統計已達到3.5兆元,根據過往經驗推估,下半年非現金支付交易金額多半高於上半年,全年可望逼近7兆元,連2年破6兆元大關。
為因應疫情衝擊,並加速推動保險無接觸服務普及化,壽險公會於2021年推出「保險理賠醫起通」服務,將理賠作業觸角延伸至醫院,透過客戶授權醫療院所與保險公司進行資料傳輸交換,提升申請理賠效率。
2022年6月,壽險公會推出保險存摺,提供基礎保單總覽查詢服務。透過保險存摺平台,民眾可掌握自己投保情形,免除整理、保存不便,即便遺失實體紙本保單,也能輕易透過平台完成查詢。
呂正華表示,數位科技與食衣住行育樂產業息息相關,數位部於2022年8月27日掛牌成立後,與金管會協作,希望讓更多產業導入數位科技,讓生活變得更便利,同時推動數位平權與數位包容(Digital Inclusion)。
「目前金融科技發展較偏向於消費者金融服務,其實還有企業金融服務也很重要。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2.0上路後,企金這塊將是金管會未來努力的重點。」蔡福隆說,今年推動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2.0版,將帶領台灣金融科技發展邁向新局面。
金管會與數位部聯手 打擊詐欺犯罪
金融科技雖帶來便利性,金融詐騙卻也層出不窮。今年5月31日,行政院打擊詐欺辦公室成立,共有內政部、法務部、數發部、金管會、NCC等5個部會加入,以整合資源及有效防堵詐騙犯罪。
蔡福隆是嘉義人,十幾年前,老家街上有家理髮店,老闆娘透過面對面招攬,說服左鄰右舍及客人參與投資理財,結果沒想到最後捲款落跑,竟是一場投資騙局,「以前詐騙靠人脈,現在靠網脈,網路讓金融詐騙速度更快、更難追查。」
面對五花八門的投資型詐騙,蔡福隆提醒:「從自己本身不貪做起。」投資詐騙之所以盛行,皆因本身的貪念,想要獲取高額的投資報酬。然而,高報酬高風險是不變的道理。許多投資理財群組一開始都是讓人先賺到一點錢,嘗到甜頭後就容易卸下心防,然後一頭栽入,卻再也拿不回投入的資金。
除了勿點假網址、勿信假簡訊外,「凡是遇到有金流要求,記得多問、多查,多問親朋好友或律師,多向政府機關、165反詐騙諮詢專線查證。」蔡福隆苦口婆心地說。
此外,民眾也要提高識詐的能力。例如,有些詐騙集團透過假檢警出示法院假公文,事實上,政府機關公文書信絕對不會出現簡體字,如「證」交所,而非「証」交所,即為詐騙信件或公文,千萬小心防範。
投資詐欺廣告猖獗,也讓金管會決定出手管理,從源頭管制切入,杜絕非法廣告。由金管會主管的《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已於今年6月由立法院修法三讀,並由總統令公布增訂第70條之1,明定只有投信投顧業者才可刊登投資型廣告,且刊登投資廣告者必須採「實名制」。
針對宅配簡訊詐騙,呂正華表示,電商業者現歸由數位部管理,數位部目前積極推動物流隱碼技術,協助業者在收件人姓名、電話等個資上利用加密數字水印隱藏式標記,或是密碼等方式,降低資料外洩的風險。此外,數位部也與金管會協作,協助第三方支付服務業者事前防範、事中處理及阻斷詐騙事件,希望透過多方聯防機制,強化防詐成效。
金融業飛上雲端 修法、監督不可少
以往金融科技強調效率和創新應用服務,但如何與風險管理取得平衡,並兼顧資訊安全,亦值得重視。「金管會強調負責任的創新。」蔡福隆說,在創新過程中,同時要善盡資訊安全、個資保護、洗錢防制、消費者權益保障等責任。
近年AI應用漸趨廣泛,2022年底以來,ChatGPT再將生成式AI熱潮推上新一波高峰。為協助金融業善用AI,並有效控管風險,金管會於今年8月公布訂定「金融業運用AI核心原則與相關推動政策」草案,擬定6項核心原則,包括:建立問責機制、重視公平普惠金融服務、保護客戶隱私、確保系統穩健安全、落實透明性及可解釋性、促進永續發展。預計今年底前進一步公布金融業AI指引後,再由各公會訂定自律規範。
金管會在優化金融科技法制與政策上,具體措施還包括研議《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修法可行性、建立「金融科技法規調適平台」,廣納各界意見,並在跨領域、跨產業、跨場景下,讓相關法規都能跟上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腳步,與時俱進,滿足未來需求。
2021年底公布「金融機構間資料共享指引」,目前有17家金融機構已依指引辦理新增資料共享,並有逾90家金融機構正規劃未來辦理新增資料共享,可望提升客戶交易便利性及作業效率。
今年4月,金管會公布「金融機構辦理快速身分識別機制安全控管作業指引」,就數位身分認證國際主流技術FIDO(Fast Identity Online)導入的安全控管,及一致性的作業準則,把FIDO機制帶入泛金融產業,發展金融行動身分識別標準化機制。
蔡福隆表示,金管會過去3年逐步務實地整理、調適各項金融法制,以利法令遵循。在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2.0推展下,建置數位法規調適平台,預計每半年將蒐集業者意見,再透過滾動式的法規檢討,兼顧金融產業發展與風險管理。
鼓勵AI創新應用 活絡數位經濟
為鼓勵軟體與資訊服務業者開發前瞻技術,或具市場應用價值的創新數位解決方案,數位部數位產業署推動「DIGITAL+數位創新補助平台計畫」,透過補助形式引導業者研發前瞻技術、應用服務與開發創新解決方案。
今年數位產業署擴大徵求AI潛力企業,且不限新創企業,申請「AI領航推動計畫II──主題型補助計畫」。徵案領域包含「智慧商務」、「智慧製造」、「智慧醫療」等AI創新應用方案,特別鼓勵企業針對政府、產業發展數位轉型的需求或痛點,研提成熟且具落地應用運作模式的AI產品、系統、服務或技術。
呂正華指出,該計畫「智慧商務」徵案領域,增加以AI作為協助防詐、打詐的工具,且應用於電商零售、金融科技、資安等場域的落地應用,鼓勵金融業者或科技業者皆可提案申請。
為促進電子化政府、活絡數位經濟,數位部預告《電子簽章法》修正草案,除明定電子簽章功能等同實體簽章,也明確區分電子簽章及數位簽章,並提升數位簽章效力強度。該法自2002年上路,這是首次翻修,也是數位部第一次單獨提案修法。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加速推行國際間電子簽章文件的往來性,台灣若要與國際接軌,迫切需要啟動《電子簽章法》修法,但這涉及了最困難、也最複雜的網路數位身分驗證。政府將把握此次修法機會,為金融科技願景奠立完善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