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2023年10月
金管會篇》強力打造台灣財管產業競爭優勢
韌性、創新、永續、包容四主軸
台灣金融市場監理環境成熟,銀行體系資金充沛,加上擁有相當規模的高資產客群,資產規模成長快速,政府和金融機構積極推動高資產業務,透過多元商品及人才引進及培訓,吸引資金在台進行財富管理。
金管會先前推出「媲美星港」財管2.0方案,開放銀行和券商申請辦理資產超過億元高資產客戶業務,陸續有10家銀行及8家券商取得核准。與2022年相比,銀行無論高資產客戶數或資產管理規模都有相當程度躍進,主要是因為銀行人才、商品設計能力、資訊系統及內部規範都已陸續到位及健全化。未來金管會要透過韌性、創新、永續、包容等四大主軸,打造台灣在財富管理產業上的競爭優勢。
新財管方案 安頓台商資金回流去處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回想過去幾年,全球經歷國際反避稅浪潮、新冠肺炎疫情、美中貿易戰及香港政經情勢變化等事件,對全球供應鏈或企業營運架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也連帶牽動企業或富豪相關資金的布局。而台商在這樣的環境下,重新思考他們的全球布局策略,也包括規劃將境外資金匯回台灣。
為了協助台商資金匯回的需求,政府在2019年推出《境外資金匯回專法》,引導境外資金回流,投資台灣實體產業及金融市場。另為讓匯回的資金在金融投資面有更多選擇,及吸引本來透過國外金融機構投資的資金,金管會也在2019年底提出「新財管方案」,當時的目標是希望台灣人的資金可以由台灣本地的金融機構管理。之後金管會在2020年訂定或修正相關規定,開放銀行與證券商辦理高資產業務,擴大金融機構能提供商品及服務的廣度,希望藉此讓高資產客戶在台或回流的資金有好的投資去處。
截至2023年8月底,銀行的高資產客戶達6,168人,高資產客戶管理資產規模(AUM)約新台幣7,784億元,而證券商的高資產客戶達704人,累計交易金額約1,257億元。
穩定、具競爭力 台灣財管有利基
儘管亞洲其他的高資產中心包括香港以及新加坡金融中心,都積極對富豪招手,然而台灣具有吸引資金進行財富管理的利基,黃天牧認為,台灣是一個穩定、具競爭力的經濟體,金融市場的監理環境成熟,銀行體系資金充沛。加上台灣擁有相當規模的高資產客群,資產規模成長快速,政府和金融機構近年來也積極推動高資產業務,透過更多元的商品,及相關人才的引進及培訓,吸引資金在台進行財富管理。
金管會的工作之一,就是盡可能在台灣既有的優勢之下,打造出更吸引高資產人士的條件,讓這些高資產客戶願意增加資金停泊在台灣的比重。目前金管會主要透過韌性、創新、永續、包容四大主軸,打造台灣在財富管理產業上的競爭優勢。
首先是強化金融韌性,讓客戶安心的「韌性」服務:高資產客戶除了希望財富增值外,面對近年來全球經濟及市場波動加劇,甚至地緣政治的衝擊,資產保全已越來越受到這個客群的重視。因此過去金管會除了要求金融機構應強化營運韌性,包括提升系統安全及營運不中斷能力,確保在目前可能遇到的各種情境下,都能夠提供客戶不中斷的服務,也讓高資產客戶能安心來台、留台。
其二是運用數位科技,提供客戶更好體驗「創新」服務:數位化在財富管理業務的應用,可以從開戶、交易、提供產品及研究資訊、績效檢視、風險管理及投資組合建議等多個面向著手。透過數位化,一方面可以提供客戶更自主、便利的服務體驗,另一方面也讓金融機構有機會利用模組化等方式,以較低的成本滿足客戶個人化的需求,增加客戶服務的深度及廣度。金管會在2020年發布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今年也發布這份路徑圖的2.0版,主要也是希望能藉此協助業者加速數位轉型,俾提供客戶創新服務。
其三是發揮在地優勢,持續維繫客戶的信任「永續」服務:因台灣是台商的家鄉,台商和台灣本地金融機構大多已經有長久的往來關係,比起國外金融機構,會更加親切、熟悉及有更強的信任基礎。而且台灣高資產客戶有相當比例是企業主或企業第二代,雖然有相當的資產配置於海外,但他們的事業主要仍在台灣運籌,所以高資產客戶本人及家族通常也偏好由台灣本地銀行協助進行財富管理。
這些優勢要能持續,必須強化客戶對金融機構的信任,因此誠信文化的形塑也是金管會重要的政策方向之一。這幾年金管會除了在許多場合宣導誠信文化的重要性之外,也透過相關評鑑措施或規範,引導董事會重視,以維繫客戶對金融機構的信任。
其四是要提升商品多元化及人員專業度,滿足客戶需求「包容」服務:財富管理已由過去單純提供客戶股、債、基金等傳統金融投資商品,逐漸轉向以客戶需求為出發點的全方位服務。在投資商品層面,金融機構須能提供客製化、非傳統金融商品滿足客戶需求,在服務範圍層面,則須能擴及客戶的家族及企業,並涵蓋稅務規劃、股權移轉、財富傳承、企業接班、家族辦公室等多元領域。
引導金融機構強化商品研發能力
為了能滿足高資產客戶多元需求,金管會除了已經在高資產業務相關規定中,擴大金融商品及服務的廣度及深度外,也鼓勵金融機構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提供客戶更加多樣化、全方位的理財規劃,對於客戶有需求但現行金融法規還沒開放的商品或服務,高資產業務相關細節已經保留一款彈性規定,讓金融機構可以依這款規定向金管會提出申請,金管會也可以依這款規定,開放特定商品或服務。
目前金管會已經透過這個方式,開放銀行可以經由信託方式提供高資產客戶未具證券投資信託基金性質的境外基金,未來也將持續蒐集業者在實務執行上或對法規面的建議,滿足客戶在金融商品及稅務規劃、企業傳承、家族信託等多面向的需求。同時,為順利提供客戶全方位服務,包括傳統與非傳統金融商品及相關稅務或衍生服務,金融機構也強化招攬具專業能力之金融服務人員,並持續培訓以提升其金融服務之專業度,滿足客戶金融服務需求。
而自高資產業務開辦迄今,高資產客戶數及AUM均呈現穩定成長的趨勢。截至2023年8月底,除1家銀行剛取得金管會核准外,其餘9家已開辦高資產業務的銀行,共有高資產客戶6,168人,高資產客戶約新台幣7,784億元,展現出相當程度的經營成果。高資產業務能夠持續成長的原因,除了開辦金融機構家數增加,以及金融機構持續推動之外,金融機構也透過培育及延攬相關專業人才、提升商品設計能力、強化資訊系統及內部規範等方式,讓高資產業務的推展更順暢。
以提升商品設計能力為例,在高資產業務相關規定所開放的商品中,有一些是希望鼓勵金融機構自行設計、研發後擔任發行機構,而不只是單純的銷售外國金融機構設計的商品。目前多數辦理高資產業務的銀行已經依據這些規定及客戶需求,自行發行外幣計價的結構型債券,另外也有銀行透過海外分行或證券商的海外轉投資公司發行境外結構型商品,再提供給客戶納入其資產配置。從這裡可以很明確地看到,高資產業務的開放,確實有引導金融機構強化商品研發能力的效果。
銀行辦理高資產業務兼顧質量
因過往媒體報導多著重於開辦銀行的高資產客戶數及AUM等量化數據,但除了業務量的拓展之外,金管會希望開辦銀行也能同時重視業務本身的品質與內涵,以期共同帶動財富管理產業升級,並因應當前數位化之趨勢。所以金管會在銀行每3年申請續辦的審核項目,已新增質化指標,包括投資組合管理、金融商品投資以外服務(例如財富傳承規劃、家族信託等)、財富管理業務數位化、推動業務升級或轉型等辦理情形,藉此引導開辦銀行辦理高資產業務時,應兼顧質與量。
財管能力認證機制跟上趨勢
最後則是期望台灣高階理財相關人才能跟上趨勢,金管會有委託銀行公會、信託公會與金融研訓院共同合作建立高資產財富管理人才專業能力認證機制,因考量高資產業務所涉商品及服務具一定的複雜程度,金管會參考香港與新加坡相關規範及銀行業者實務上的需求,就相關人才培訓,2022年已請銀行公會、信託公會及金融研訓院共同合作,建立第一線接觸高資產客戶的理財服務人員所需要的專業能力架構與專業能力認證機制,以協助培養我國高資產業務人才。
在課程設計上,包括總體經濟、市場分析、客戶開發、各種類型商品、稅務規劃、財產移轉、家族傳承等不同面向,希望能協助高資產業務從業人員依不同職能,達到所需要的專業能力。課程修畢後有相關考核機制,學員通過後才能取得能力認證合格證書。銀行業者除派員參訓外,也可自行參考這些課程,規劃內部訓練。
另外還有國際金融學院,由政治大學及中山大學所成立之國際金融學院,均已於2022年6月正式開課。這些國際金融學院以英文授課環境為基礎,邀請國際講師、具國際監理機關或組織工作經驗者開課,以培育國際資產管理專業人才為核心策略,並提供金融機構實習機會,期望人才能夠具有更寬廣的國際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