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 2023年9月

用信託金融打造有愛社會

信託2.0 服務再升級
採訪、撰文:張舒婷

金管會舉辦「信託業推動信託2.0計畫評鑑」第2期頒獎典禮暨研討會,行政院長陳建仁表示,金融業者誠如「世界上的光」、「地上的鹽」,照亮整個社會並讓生命充滿品味,也應秉持「行公義、好憐憫、常存謙卑」的精神從事信託業務,營造一個溫暖的社會。

託公會於8月公布信託2.0評鑑結果,並舉行頒獎典禮,共有合庫銀、一銀、華南銀、臺銀、臺企銀、土銀、遠東銀、兆豐銀、三信銀,以及中國信託、國泰世華、台北富邦等12家銀行獲獎。行政院長陳建仁、金管會主委黃天牧雙雙出席,並擔任頒獎貴賓。

黃天牧於頒獎典禮致辭時提到,今年初陳建仁接任閣揆時,就向行政院官員引用《聖經》上所說:「好的牧羊人要讓羊得到生命,而且更豐盛。」就是為了提醒大家,真正的權力在於提供服務的能量,並關心民之所欲。有權力的不只是政府,金融業者也有運用資金、設計商品的權力,故業者應當秉持「行公義、好憐憫、常存謙卑」的精神來從事信託業務,尤其面對身心障礙者、高齡者、失智者等弱勢族群時,更該如此。

陳建仁致詞時,亦引用《聖經》表示,金融業者誠如「世界上的光」、「地上的鹽」,前者是為了照亮整個社會,後者則是讓生命充滿品味。「行公義、好憐憫、常存謙卑」的心其實就是ESG的精神,金融業者應當以這樣的襟懷去關心弱勢族群及長者,打造出有愛的社會。

金融業要照亮整個社會 信託業將成社會安全網的助力

他也感謝金融業者協助行政院推動全民共享普發現金政策,在短時間內讓99%以上民眾領到6,000元,而且沒有任何詐騙出現,這是極其不容易的,住在其他國家的朋友還直接對他說,「這在我們國家是不可能的事。」

此外,他也引用統計數據指出,台灣去年國人平均壽命近80歲,2026年要邁入超高齡社會,在少子化、獨居老人數量增加的趨勢下,行政院自2017年起推動「長照10年計畫2.0」,相關預算由一開始的新台幣50億元大幅增至現今的650億元;金管會及信託業者於2016年起推動高齡者及身心障礙者安養信託,2015年的受益人數只有800多人,但去年底已激增至8萬多人,成長近百倍。他也樂見信託業者持續推出結合都市更新、醫療長照的一條龍服務,這將成為社會安全網的助力。

頒獎典禮後,接著登場的是「信託業推動信託2.0計畫之發展及未來展望」研討會,由得獎銀行分享推動信託業務的歷程及成功心法。

臺銀 安養信託「由內而外」 深獲共鳴

臺灣銀行經理張梅君指出,臺銀採取「由內而外」推動安養信託業務的方式,也就是先鼓勵行內同仁自己及家人辦理信託,再以自身經驗向客戶分享體驗心得,更能引發對方的共鳴。

「精準鎖定目標客群」也是臺銀的成功原因之一。張梅君說,臺銀的客群平均年齡相對高,且有不少軍公教人員,定存是最主要的資產配置,經分析後發現,平均每位定存客戶的金額是新台幣350萬元,而55歲以上、定存金額百萬元以上約30萬人,臺銀從中篩選出定存即將到期的客戶,並主動聯繫對方,鼓勵客戶將存款轉至安養信託,客戶得以維繫原本保守的資產配置方式之際,也能為資產再加上一道防護鎖。

兆豐 跨產業創新信託管理模式

兆豐銀行信託處處長侯君儀分享了公司跨產業的創新信託管理模式。首先是綠電交易款項信託,包括綠能專案信託、再生能源計畫融資信託,前者是透過提供資金信託的方式,促使太陽能光電計畫順利完成,後者是確保委託人順利完成興建電廠,並依照購電契約與授信契約,結合信託機制,達到專款專用的目的。由於兆豐銀本來就有提供綠色融資,再加上這些信託,更能凸顯公司進行「綠色金融」跨業整合的優勢。

第二個是文化創意款項的管理信託。為了配合金管會的「金融挺創意」政策,兆豐銀推出文創產業優惠貸款及其他投資項目外,也與知名歌仔戲女演員陳亞蘭及募資平台合作,將募集到的資金運用於信託,協助陳亞蘭順利完成歌仔戲的拍攝。

華南 借鏡「黃金圈理論」守護客戶

華南銀行信託部經理曾文民則說,公司發想信託業務時,遵循了由全球暢銷書作者、管理思想家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所提出的「黃金圈理論」,首先理解WHY(目的),其次才去思考HOW(過程),最後才影響到WHAT(結果)。

華南推行信託業務的「WHY」是「守護每個人,讓大家都如孩子般無拘無束」,所以「HOW」是讓客戶們明白,信託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包含了食衣住行育樂、涵蓋生老病死相關服務,「WHAT」就是客戶最終明白,不論人生來到哪一個階段,華南銀行都能提供他們所需要的產品,因此針對不同族群的3種信託產品誕生了,包括分別適用於青壯年的「退休金長大方案信託」、55歲以上屆退族的「預開型安養信託」、退休族的「退休安養信託」。

國泰世華 首推「保險金信託共同行銷」金控

國泰世華銀行信託部協理陳美娟分享了國泰金控整合全集團推動「保險金信託行銷」的經驗。陳美娟指出,國人一向熱愛買保單,但,保險給付後,受益人不當挪用或濫用之事,時有所聞,有鑑於此,國泰發展此業務,並於2022年底成為全台灣第一家推動「保險金信託共同行銷」的金控。

為了推動該業務,國泰第一時間就成立橫跨子公司及十餘個部門的專案小組。早在2001年,公司就設計了透過勾選即可完成的保險金信託標準化契約,2006年又擴大保險金信託的內容,首創將短天期旅平險身故理賠納入保障。2016年,國泰再接再厲,推出「升級版」的All-in-one標準化契約,客戶透過此契約,可迅速將包括保險在內的所有資產統統交付給信託。

除此之外,在推動的過程中,國壽也積極鼓勵業務員考取信託相關證照,直到去年底業務上路後,這2.7萬名業務員大軍就能加入助攻行列,同時整合銀行與壽險的資源,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

「以前從簽約到批註保單大概要1個月,現在我們只要2天就能完成。」陳美娟指出,以往有意申請保險金信託的人,必須在投保後自行去找銀行簽辦信託契約,最後再找業務員批註保單,如今客戶只要拜託業務員,就可以將投保、簽約、批註保單一次搞定,流程很簡便,日後一旦要索取理賠時,保險金便直接匯入受益人的信託專戶。

日本作法 整合醫療、金融、警政 全力支援失智

研討會最後,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法律顧問鄭嘉欣分享日本金融業者對待高齡失智客戶的作法,供業者參考。

「金融從業人員經常與客戶面對面、彼此之間長期交易的信賴度,是很有機會在第一線就發現問題的人。」鄭嘉欣舉例指出,假設一位對數字一向精明的老客戶,開始在銀行櫃檯塗塗改改、撕掉一張又一張寫錯的提款或存款單,或一向按時繳款的客人越來越常帳戶餘額不足、無法扣款,或在短時間內多次申請印鑑、存摺、提款卡,一般人未必能從中察覺出異狀,但金融業的人是可以的,如此就有機會預先通知、協助失智者家屬,並提供相關資源,減少失智者財物受損失的可能性。

據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預估,2030年日本的失智者資產規模合計約230兆日圓。但失智者的判斷能力有問題,不太可能交易、解約,這麼大一筆資產無法流動、被凍結,已是國安問題。

如今日本已開始整合醫療、金融、警政體系的資源,全力支援失智患者。舉例來說,日本推動「成年後建制」,是針對如失智、精神障礙等判斷能力不足的成年人所推動的保護制度,會由家庭裁判所(類似台灣的家事法院)找尋專業公正第三人來擔任監護人,當事人必須支付每月2萬到6萬日圓給擔任後見者,但全日本失智者估計約602萬人,其中的成年後見案件卻僅有23.2萬件左右,成效似乎不如預期。

於是,日本的全國銀行協會又於2021年發布「金融交易之代理以及加強銀行與地方政府╱社會福利團體機構相互合作之理念」,推出「准許代理人」機制,透過一定條件來篩選代理人,若失智的當事人要將金融商品解約,必須由代理人提出授權委任文件及財產管理契約。日本這些作法,不論台灣的政府單位或業界,都可以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