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2023年8月
保全/理賠聯盟鏈 開啟資料共享新世代
區塊鏈+智能合約
數位浪潮影響,保險科技開始質變,加上客戶時間碎片化、空間行動化、數據動態化,都顛覆保險經營形式。保險科技應用帶來便利體驗、個人化服務,但也伴隨新興風險議題。科技應用與未來發展仍須注意合規性,才能永續且穩健經營。
金融科技(FinTech)倡議創新突破,為銀行、證券等金融產業帶來巨大衝擊與改變。當保險遇上科技時,則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由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主辦、台灣金融研訓院執行的2023年金融科技人才培育計畫,特邀請台灣人壽數位金融部部長許家綾分析驅動保險業擁抱新科技的原因,並分享國內外運用保險科技(Insurtech)的成功案例,以及未來發展前景和伴隨而來的新興風險議題。
保險科技帶來創新火花
所謂保險科技,指利用科技創新和數位化解決方案,來改變和顛覆保險價值鏈中的痛點,包括核保理賠、商品設計、招攬銷售、風險評估和客戶互動等,以改善傳統保險流程,並透過數位平台和創新解決方案提升客戶體驗。
保險科技涵蓋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區塊鏈、物聯網和雲端應用等技術。「目前保險業較常應用的是區塊鏈、生物身分識別、智能合約及結合物聯網。」許家綾表示,保險科技原本依附在金融科技下發展,直到2015年世界經濟論壇(WEF)報告顯示,受到數位浪潮影響,保險科技明顯開始質變,加上客戶時間碎片化、空間行動化、數據動態化,都顛覆保險經營形式。
以往,傳統保險經營特色是互動低頻,高度「以人為本」,需要業務員親晤親簽。但近來因不同世代需求差異日益擴大、數位科技快速發展、疫情加大轉型壓力、傳統與非傳統競爭者威脅、共享經濟和零工經濟(Gig Economy)帶來各種需求、客戶資料安全與隱私問題,以及接軌國際會計制度IFRS17所帶來的衝擊,都使保險業經營面臨內外各種嚴峻挑戰,驅動保險業擁抱新科技。
許家綾指出,銀髮族與青壯族的保險需求不同,對投保流程的要求與體驗也會不同。新冠肺炎疫情對保險業發展是一大分水嶺,如何在不與客戶接觸的情況下,維持高頻互動,形成一大轉型壓力。共享經濟、零工經濟時代來臨,客戶時間碎片化、保險服務個人化,迫使保險業者要做出改變。
非傳統保險的金融科技業者,為保險市場注入一股新力量;傳統保險業者也積極結合科技與數據,並與新創公司合作,擴大市場。根據Venture Scanner調查,2022年全球有高達1,752家保險科技公司。其中,61%保險科技公司的新創發展是為保險業者數位賦能,改善痛點,提升效率。30%為媒介客戶通路創新者,僅9%為新型態保險公司。
在台灣,保險業者也把握後疫情時代加速數位發展轉機,例如零接觸的遠距保險數位應用接受度提高,網路投保、純網保創新業務加速發展,以及保險角色化被動為主動,打造健康生態圈2.0。
理賠聯盟鏈開啟資料共享
目前,保險科技已應用在保險價值鏈的不同階段,包含智能核保與核賠、區塊鏈、智能合約、遠距保險服務、多元身分認證、行為數據模型、保單管理、保單存摺、健康生態圈、IoT保單、外溢保單、純網保、風險監控及法遵科技等。
其中,又以智能核保、核賠應用最常見。許家綾指出,智能核保運用雲端高性能計算和大數據分析,建構完整的分析平台,專注於巨災風險分析。另外,軟體即服務(SaaS)平台架構,運用API允許客戶串接既有系統,資料具可延展性。還有實時數據與強大可視化分析模型,可提供保險公司更精準定價與承保決策。
她以美國新創公司Eigen Risk為例,該公司主要是對大型企業或金融機構提供巨災保險,除了使用規則引擎(Rule Engine)將核保守則、理賠條件清楚條列之外,還會使用外部數據如天氣預報、政府機關資料、企業財報等,進行實時數據的監控與預測,更能有效進行巨災風險分析。
智能核賠的應用要點為分析理賠資料模型、建立客戶畫像,搭配光學字元辨識(OCR)、AI定損,建立自動智慧理賠模式。設定風控規則引擎、異常資料預警等風險管控措施,及時發現詐欺風險與阻斷。授權核賠人員權限內秒級賠付,大幅提升客戶理賠體驗,像是中國平安人壽的閃賠服務即為例證。
在台灣,金管會保險局、壽險公會與各家保險公司聯手,「保全/理賠聯盟鏈」於2020年7月1日開始試辦,2021年1月1日正式上線。目前,有21家保險公司加入該聯盟鏈。2022年,更串接國內醫療院所,建立理賠醫療資料共享,方便客戶申請醫療理賠。
「透過區塊鏈和智能合約技術運用,保全/理賠聯盟鏈開啟了資料共享新世代,達成一站式的理賠申請、多家及時協作的目的。」許家綾說明,以區塊鏈技術記錄各項授權和資料交換軌跡,可提升資料共享信賴。自2020年7月1日統計到2022年9月18日,該聯盟鏈已便利17萬名保戶,少跑了27萬次保險公司,大大改變了理賠申請流程。
因應疫情推出新商品服務
因應疫情,許多保險公司也發展出新的保險商品與服務,例如國內多家產險將區塊鏈和智能合約技術,應用於海外旅綜險的班機延誤快速理賠服務。許家綾解釋說,區塊鏈串接外部航班資訊與內部保單資料,保險公司與電信業者串接手機全球定位,自動比對航班資訊,即時精準。
當客戶投保旅遊不便險時,先輸入航班資訊。若航班延誤,產險公司主動以簡訊通知客戶啟動理賠作業。客戶用手機登入電子郵件提供的專屬網頁,上傳登機證及本人匯款帳號資料,完成理賠申請。保險公司審核確認後,保險理賠金直接匯入保戶本人帳戶,減少紙本申請作業流程。
零接觸遠距保險服務搭配生物辨識多元身分認證,也是因疫情應運而生的服務。透過線上互動視訊,業務員無須親晤親簽;全程無紙本,無須送回同意書紙本;人臉生物辨識,無須人工驗證,讓核身更到位。例如台灣人壽三刷三免遠距投保/保全服務,首創「親子同框刷臉辨識」,讓要保人與未成年被保險人同框刷臉驗證,保障客戶權益。
此外,台灣人壽設立的「遇見保險顧問專區」,線上即時媒合顧客與業務員,搭配遠距保險服務,擴大接觸數位客群的效果。該專區運用資料管理平台(DMP)數位軌跡分析,提供個人化顧問推薦,自動配對。再結合e-advisory推薦商品,串接業務員行動工具,預約即時通知業務員服務。業務員可透過直播或用平板電腦服務客戶,打造數位顧問形象,經營新手爸媽、單身貴族等保險數位子客群。
許家綾表示,壽險是保障客戶的生老病死殘,以前保險觀念是風險趨避,但在數位科技和數據運用下,保險公司積極打造健康生態圈,提供誘因,鼓勵客戶自主健康管理,達到事前預防,降低醫療理賠率,形成正向循環。
她以友邦香港推出AIA Vitality生態圈為例,超過100家異業合作,會員數超過200萬人,只要完成健康評估,達成健走、運動等健康任務,就能享有保費折扣、保障增長或積分獎勵。
2022年,台灣人壽推出TeamWalk APP,這是一種結合外溢保單的新型團險商業模式。透過遊戲化設計,激勵員工揪團運動,降低理賠支出,改善健康後,可獲得隔年保費減免,企業也能享有健康管理回饋金。
純網保結合生活場景互動
近年最夯的純網保若要成功,許家綾認為,首先必須要能結合日常生活場景,讓客戶與保險互動從低頻轉為高頻,否則不易擴大規模。醫療險、長照險等內容相對複雜,需要事先了解保戶體況和財產狀況,仍需要業務員服務,較不適合做純網保。
例如新加坡保險公司Singlife推出純網保結合場景高頻互動與保險的創新專屬商品,結合金融卡刷卡、高利、保險金,符合客戶需求;提供快速方便的APP介面,讓保戶可快速投保、方便檢視及提存保費。最重要的是,金融商品整合一帳戶,包含存款、花費、保險、投資,貼近客戶生活場景。
其次是純網保因沒有業務員可親自服務,「保險商品必須要很簡單,像是3C、高價產品保障,適合做純網保,並用AI機器人代替真人服務」。許家綾以美國AirBnB與Slice APP合作房東租屋險為例,即是因應共享經濟所打造的快速全線上服務體驗與新型態商品,應用嵌入式保險服務,整合於租屋流程中,加上快速簡便投保流程,為房東降低出租期間可能的營業損失風險,也為房客降低住宿期間可能的財物損失風險。
不過,保險科技應用帶來便利體驗、個人化服務,但也伴隨新興風險議題。許家綾提醒,保險業是受高度監管行業,科技應用與未來發展仍須注意合規性,才能永續且穩健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