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
2023年6月
高峰會》金融業「守護有功」 產、官、民 合力打擊詐騙 成效高
「防詐」須由政府、民眾、金融機構通力合作,才能構築完善、嚴密的防詐網絡,不斷精進防詐知識、科技,方可持續降低詐騙案件數量,避免被詐騙集團新招數所迷惑!
由金管會、內政部警政署、法務部調查局、臺灣高等檢察署共同指導,中華民國銀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銀行公會)主辦的「金融業打擊詐欺高峰會」,5月11日邀請38家金融機構與會,交流、分享彼此的反詐騙經驗。
行政院院長陳建仁除親臨致詞外,也宣布多家金融機構參與的「金融機構全國368鄉鎮走透透反詐宣導」正式啟動,並表揚10名「臨櫃關懷提問成效優異金融從業人員」,感謝第一線金融從業人員對反詐騙的貢獻,不只靠機警敏銳的觀察力阻擋詐騙,更彰顯金融產業價值。
減少接觸、誤信、損害
陳建仁致詞中特別強調:「打詐,是當前政府維護社會治安工作的重中之重!」行政院已責成政務委員羅秉成統領相關部會、單位,升級並推動「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1.5版」,從法制面、組織面及技術面,強化打詐力道,相信在公私部門的協力合作下,將能有效地抑制詐騙案量。
自2022年7月起,行政院便著手施行「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透過「識詐、堵詐、阻詐、懲詐」等4面向,打擊、防範詐騙,目前已有初步成果。與往昔相較,在降低民眾財產損失、破獲詐欺集團數量,或扣押詐騙集團不法所得上,皆有顯著成長。
「在阻斷詐騙集團金流上,因為金融產業從業人員的臨櫃關懷與機敏,並與警政單位密切合作,去年成功攔阻近8,000件、總額超過新台幣42億元的詐騙案件。」陳建仁補充道,在2022年,台灣已全面導入「疑涉詐欺境外金融帳戶預警機制」,並成功攔阻詐騙集團金流約新台幣1.4億元。
陳建仁特別肯定、感謝眾多金融產業從業人員的用心與機警,在防詐的第一線上,為民眾把關,當察覺客戶可能遭遇詐騙時,即使面對客戶的質疑、不耐,仍能發揮同理心,「多說一句關懷的話,就可能成功守住許多客戶的財產,不讓詐騙集團得逞,保護這些家庭的幸福。」
然而,縱使已攔阻可觀的詐騙案件、金額,但詐騙集團依然猖獗,嚴重危害台灣社會安全。為進一步打擊詐騙集團,行政院決定將「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升級為「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1.5版」,厲行「減少接觸」、「減少誤信」及「減少損害」等「三減」策略,以求全力阻斷詐騙案件。
強化法制組織技術防詐
在法制面上,行政院已通過「打詐5法」修正案,送請立法院審議。「打詐5法」指《刑法》、《洗錢防制法》、《人口運販防制法》、《個人資料保護法》、《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若修正案通過,將針對深偽(Deepfake)詐騙(利用Deepfake技術,製作不實影像以詐欺)、私刑拘禁、人口販運等詐欺罪行,加重罰則與刑事責任。
「政府希望透過修法,減少國人被迫從事詐騙案例,增訂蒐集與提供人頭帳戶罪,及網路投資廣告實名制與下架機制。」陳建仁強調,這些舉措旨在強化金流、資訊流的源頭管理,減少民眾觸及詐騙廣告的機會,督促網路平台落實企業責任,避免有詐騙集團冒用名人,引誘民眾投資,「也將成立個資保護獨立監督機關,並提高將他人個資外洩者的罰則。」
在組織面,政府也增設多個打擊電信、網路詐欺犯罪專責機構,包括高檢署的「查緝詐欺及資通犯罪督導中心」,警政署與調查局則分別設立北、中、南打詐工作站與防制中心。行政院更成立「打詐專案辦公室」,負責統整各部會的打詐力量,以期凝聚更堅強的力量,更有效地整治詐騙集團。
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詐騙技術、招數也不斷推陳出新。陳建仁表示,在技術上,特別從「來源端」著手,應用各種新知識、新技術,全面防堵詐騙,如增設過濾國際詐騙電話+886的機制、推動物流個資隱碼與公益專用代表號,透過保護民眾個資,截斷詐騙集團接觸民眾的管道。
陳建仁透露,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與眾電信業者通力合作下,近期一天可攔阻數萬通國際詐騙電話,成果相當豐碩。
「打擊詐騙集團,金融機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堪稱最關鍵的環節。」陳建仁感謝銀行公會推展「金融機構全國368鄉鎮走透透反詐宣導」活動,深入台灣大城、小鎮、偏鄉,「將防詐的種子,深植每一位民眾的心中,期待可進一步集結全民的力量,落實防詐工作。」
「防詐,需要所有民眾共同參與。如果民眾平日可做好防詐的心理準備,時時刻刻提高警覺,詐騙集團便無計可施。」陳建仁更期許,所有金融機構都能善盡社會企業責任,持續精進防詐措施、機制,及早發現、防堵不法,以降低詐騙案例數量,還民眾安全、安寧的生活。
警政署提醒,名人效應常是詐騙之源,例如富豪馬斯克(Elon Musk)大舉加碼虛擬貨幣,台灣虛擬貨幣詐騙案件便層出不窮。當大多數民眾對電話詐欺有警覺後,臉書就成為詐騙集團的新基地,近年來不僅投資詐欺案件量大增,交友詐欺、愛情詐欺、網路購物詐欺案件量也持續成長。
調查局表示,當下的詐欺犯罪多是電腦犯罪、跨境犯罪,故調查局不斷精進軟硬體設備,持續與其他單位交流經驗,以強化資訊蒐集能力,但詐騙集團招數與時俱進,讓民眾防不勝防,特別是投資詐欺,如詐騙受害人投資虛擬貨幣,連若干歷練豐富的企業主也上當。
高檢署指出,電信詐欺目前已躍居詐欺犯罪主流,但打擊電信詐欺,不能只靠檢警查緝,還有賴民間機構全力協助。而隨著數位金融科技日新月異,詐騙集團專業度、組織力持續提升,查緝難度遠勝昔日,故政府也不斷調整權責單位的組織架構、防詐策略,以期戰勝詐騙集團。
銀行員需發揮偵探精神
「自2006年起,在金管會指示下,銀行開始執行臨櫃關懷提問作業,積極扮演防詐守門員。」銀行公會理事長暨合庫金控董事長雷仲達進一步表示,如果銀行行員發現異常徵兆,或疑似詐騙案件,就會進行勸阻,或聯繫警方處理,在2022年,單是臨櫃關懷、攔阻,各銀行便攔阻近8,000件、總額超過新台幣42億元的詐騙案,而「疑涉詐欺境外金融帳戶預警機制」也成功攔阻約新台幣1.4億元的詐騙金流。
「為客戶保住身家財產,免於受詐騙,是銀行從業人員最大的價值。」雷仲達分享一個讓他印象深刻的個案,不久前,有一位60多歲的女性客戶,到合作金庫分行,欲臨櫃提領大額款項,行員詢問她提款目的,該客戶先是拒答,後來情緒轉為激動,「行員不斷安撫她的情緒,並告知諸多詐欺案例,再請警察前來處理。」
雷仲達指出,在行員、警察的聯手開導下,該客戶終於卸下心防,告知警察實情,原來是她在臉書上,看到投資外幣獲利的廣告,她被高獲利迷惑,故將不動產抵押,欲轉帳給廣告商,「而在發現自己差點遭詐騙後,對行員耐心攔阻、勸導,並幫她保住畢生積蓄,深懷感激。」
因此,今日每位銀行員都得發揮偵探精神,透過觀察、提問、調查,探知客戶是否遭遇詐騙,若發現疑似詐騙案件,便立即聯繫警政單位前來偵查、處理,降低民眾受騙的機會。
「在攔阻詐騙的過程中,難免會遭到不諒解的客戶咆哮,甚至威脅投訴媒體,但行員總會耐心勸導。」雷仲達強調,金融犯罪手法日新月異,金管會、銀行公會也持續精進防範詐騙措施,強化異常帳戶的預警機制、防堵人頭帳戶的範本,與警示帳戶聯防機制、疑涉詐欺的境外金融機構帳戶預警機制,更彙整19項銀行共通疑似不法、異常交易樣態,提供給所有金融機構,協助其進行員工防詐訓練。
為讓民眾獲知最新的防詐訊息,在雷仲達帶領下,銀行公會啟動37家本國銀行與中華郵政公司分支機構,進行「金融機構全國368鄉鎮走透透反詐宣導」,藉由與民眾直接面對面溝通、交流,希望讓防詐意識深入台灣每個角落!
陳建仁、雷仲達均認為,防詐必須政府、民眾、金融機構三方通力合作,才能構築完善、嚴密的防詐網絡,且必須不斷精進防詐知識、科技,方可持續降低詐騙案件數量,避免被詐騙集團的新招數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