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2023年6月

全球化往事莫再提 金融市場已多風雨

解構激進升息與SVB風險管理缺失
撰文:Black Bubble、吳侑勳

本土金融業可透過與國際金融服務平台合作,以借券和優化擔保品管理來活化資產運用,普惠金融的成功也需要非金融業的結合,以達到靈活的營運彈性,此舉也可以達到減低金融服務成本的機遇。

去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透過新興市場的低成本生產力與近20年全球化貿易租稅優惠,帶來了目眩神迷的低通膨經濟成長環境。身為世界公民的我們不禁要自省,後COVID時期為何是一個高通膨與市場多動盪情境?如同90年代電影《霸王別姬》的主題曲《當愛已成往事》的一段歌詞:「縱然記憶抹不去,愛與恨都還在心裡,真的要斷了過去,讓明天好好繼續……」人性總是容易被往事打動,不管國際政治是否言不由衷,相信因為我們仍有夢,依然將下一代放在心中時,結構性問題之解決方案必在其中。筆者也在此分享予讀者對近期歐美央行利率的市場影響、銀行流動性的營運考量與國際跨境匯款的普惠金融支持看法。

勞動力結構調整中 以對抗通膨

當歐美央行近兩年連續激進式的提升政策利率以期打擊高通膨環境,我們初步可以看到資訊科技、商業不動產管理、金融服務、人力資源和公共運輸產業因應產品與服務需求衰退的裁員,但美國為主的經濟體遠高於政策目標2%通膨依然常在,尤其是薪資成長伴隨著強勁的就業數據(美國4月非農就業人數為253,000VS.華爾街預估的180,000、失業率到達3.4%1969年來最低水準、平均時薪環比增長為每月0.5%及年化4.4%,皆高於市場預期的0.3%4.2%),彷彿此次的貨幣緊縮政策並無法有效解決眼前服務業缺工帶來的通膨挑戰。

後疫情時代伴隨著人口老化及傳統勞動力減少、貿易壁壘與供應鏈重組的新型態,國際社會必須深思,當年輕世代短期內不願或無法進入AI人工智慧難以取代的專業技術領域或人力密集服務型勞動市場時,而我們又因高利率環境,加上AI普及化下減少白領工作機會,那麼如何增加國際經貿、人力交流,使用適當的財政、移民和教育政策,以培養勞動力轉型,將是另一對抗結構型通膨之利器。

雖然經濟學中,貨幣政策扮演一定管理通膨與經濟成長的角色,但筆者綜觀過去40GDP成長[圖1]與通膨趨勢[圖2],除了美國的平均經濟成長(2.57%)較貼近平均通膨(3.32%),全球平均通膨(5.59%)還是遠高於平均經濟成長(2.95%),也顯示大部分經濟體的產值早被全球物價通膨所吞噬。當然,美國早年相對低通膨除了歸功於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任內(1987年至2006年)的漸進式利率政策,毫無疑問,在全球化自由貿易下的高競爭式生產與服務,也為美國經濟帶來一番消費榮景。所以,如何在貨幣、財政乃至國際貿易等政策找出合適搭配調節,方可平衡經濟成長與通膨之挑戰。

金融業流動性風險 資本適足率無法取代市場信心

在年初矽谷銀行(SVB)倒閉事件所引發後續美國區域銀行被接管,及出售給全國性銀行後,如摩根大通買下第一共和銀行一案,美國主管機關也公布了SVB事件的調查報告,認定該銀行出事是個別事件,是由於銀行風險管理失誤和監管後續行動緩慢所致。所以在處理新的銀行困境時,財政部和聯準會也僅交由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全權處理個別事件,也相信事件發展不至於引發系統性風險。

但是,如果我們看SVB2022年第4季的一級資本比率CET1約為12%,遠高於法規要求,也接近全國性銀行如摩根大通、花旗的13%,那麼我們必須審思,過往的資本和流動性測試是否能有效預測危機來源,當銀行或其他金融業必須管理資產負債配置(Asset Liability Management)來獲利並確保資產安全時,也沒有任何業者可以面對客戶恐慌式全面提取資金的短期債務需求。此次美國區域銀行雖然可以說無系統性關聯,但當投資人與存款戶在找尋相似處時,如FDIC擔保25萬美元客戶比例,不免產生耳語串聯並達到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骨牌式集體擠兌或拋售行動。

此次金融市場動盪,還是和近兩年聯準會激進升息有一定關係,當短天期利率因政策持續高漲,但美國10年公債走勢[圖3]因為經濟及通膨預期下放緩而造成殖利率曲線倒掛,相信持有龐大債券的金融業者已面臨一定金額的未實現虧損。面臨客戶的儲蓄擠兌時,銀行被迫出售已虧損債券來變現,虧損就需要入帳,帶來資本適足率下降,也再度觸發股價暴跌。金融體系的建立是在信用之上,而非單純地倚賴資本數字,所以目前的核心問題就是銀行信用遭受威脅和質問。

如何增加公眾信心,終歸還須回到公共政策的管理核心,如FDIC有意將存款保障額度由25萬美元提高到250萬美元,此舉可將絕大多數存款納入保障範圍內,但此措施須經國會通過,可惜此議題不會是美國兩黨在債務上限問題互不退讓時的優先討論項目。政策拖延的代價不僅是流動性危機揮之不去,更可能如2008年的雷曼事件衝擊到實體經濟。如唐代崔道融的《梅花》中所提「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如為政者能夠理解到公眾的信心問題,就請不要輕易地摧殘它。

股東回報率與普惠金融 促銀行資本和企業科技平台結合

雖然公眾對金融機構的信心無法完全以資本衡量,但在法規和風險管理要求下,銀行必須具備一定資本適足率,而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更被要求額外的附加資本準備[表1]。當投資人都希望金融機構達到一定的股東回報率,又同時希望投資安全時,越大型的全球銀行也就面臨更高的資本需求,也進而影響其業務成本及服務定位之策略。

與此同時,大眾對於銀行業也有其社會責任和推廣普惠金融的期許。開題所帶到的人力密集服務型勞動市場,如高齡長照或農漁業生產等領域,就有一定勞力缺口需要仰賴外籍勞工支援,但如何提供普惠金融服務予移工如跨境匯款,以利安全交易、符合防制洗錢監控及銀行資本回報率要求,即是一門異業合作的學問。

根據安永會計事務所報告,跨境匯款自2018年至2022年平均以5%年成長,其中又以新興市場11%年成長為主。2022年的B2B交易即達到150兆美元,單筆5萬美元以上匯款交易還是以銀行直接服務為主,但其他56兆美元的低金額B2CC2C交易,即是資本要求較高的銀行業需要思量如何與合規的金流科技企業平台合作,以創造合理的股東回報和普惠金融的雙贏空間。

如同筆者在過去提到,本土金融業可透過與國際金融服務平台合作,以借券和優化擔保品管理來活化資產運用,普惠金融的成功也需要非金融業的結合,以達到靈活的營運彈性,來服務如交易量大的低金額跨境匯款,此舉也可以達到減低金融服務成本的機遇。筆者深知,在去全球化市場後,雖事事難順心,但願讀者們初心永不變。金融服務的持續創新,相信需要讀者睿智的細心觀察,也如007電影主題曲《For Your Eyes Only》,歌手希納.伊斯頓的歌詞:「You'll see what no one else can see, and now I'm breaking free」,與科技平台業者合作並發掘市場未被關注之商機。(本文作者Black Bubble現任職台灣外商銀行,曾於亞太數家外商銀行及金融資訊業任職業務及管理層;侑勳為東聯互動創

猜你喜歡

2025年9月

高一誠:AI為年輕員工創造新機會

2025年8月7至8日,遠在南美洲的我國友邦──巴拉圭銀行公會(ASOBAN)在首都亞松森舉辦首屆「巴拉圭銀行業年會」,廣邀國內外專家共同探討銀行業的創新趨勢,包括人工智慧在金融服務中的應用、支付系統的轉型以及傳統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之間關係的演變等。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高一誠應邀出席並發表專題演講,分享台灣銀行業應用AI的實踐經驗與成果。高一誠指出,台灣目前超過9成的銀行已經導入AI技術,且有8成展開了生成式AI的應用試驗,同時特別分享了台灣銀行業共同組成防詐產業聯盟的合作模式,如何運用AI技術有效進行提前預警。高一誠強調,AI的目的不是取代人力,而是將人們從低效工作中解放出來,為年輕世代提供更具挑戰性的職務。隨著AI提高員工生產力,銀行業薪資有望提升,進一步增強與其他產業的競爭力,這也意味著銀行業的工作職能將被重新配置,為年輕員工創造新的發展機會。面對AI主導的新時代,銀行要有明確策略、投資基礎建設、培育人才、建立聯盟合作,並營造開放的創新文化,才能成功轉型。本次演講獲得當地各家媒體廣泛報導及迴響,除了讓巴拉圭銀行家們了解到台灣穩健的經濟與金融實力,也充分展現出台灣銀行業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實力。翻開台灣跟巴拉圭的歷史,自1957年建立正式邦交以來,兩國關係已延續超過67年,始終保持著異常緊密、如鋼鐵一般堅固的夥伴情誼。巴拉圭是台灣在南美洲唯一的正式邦交國,鐵桿盟誼的背後有賴於深厚的政治與經濟合作支撐。巴拉圭以農牧和再生能源為經濟支柱,而台灣是其重要的貿易夥伴,不僅是巴拉圭豬肉的最大出口市場,也是牛肉的第二大出口市場。此外,台灣長期提供發展援助,範圍涵蓋農業技術、畜牧防疫、公共衛生與人才培育,例如雙方於2018年合作創立的「臺灣–巴拉圭科技大學」,持續為這段堅實情誼注入新動能。近年南美洲部分國家出現高通膨、名目利率偏高或幣值不穩定的狀況,該地區匯率對外部衝擊敏感度亦高於全球平均。例如阿根廷在2023年通貨膨脹率高達211%,其貨幣曾一次性遭官方貶值逾50%;玻利維亞近期則因總統大選引發的全國性道路封鎖,加上政府減少燃油補貼導致今年6月起通貨膨脹率提高至24%;委內瑞拉和蘇利南近年也持續出現高通膨及貨幣大幅貶值的現象。金融方面,阿根廷的隔夜附買回利率(Overnight Repo Rate)在2023年一度高達126%,現約29%;而巴西的基準利率(Selic)近期也高達15%。相較周邊國家,巴拉圭的總體與貨幣環境較為穩定,該國央行自2024年以來把政策利率維持在6%,疫情後,通膨年增回穩到約4%的水準,整體金融條件相對穩定。巴拉圭整體銀行業呈現出「寬利差」的產業特徵,根據巴國央行統計,該國銀行產業2024年12月平均貸款年利率約為:商業貸款(>1年)11.62%、消費貸款(>1年)19.22%、信用卡14.41%;存款端則為活存1.05%、6至12個月定存6.94%、一年以上定存8.75%,反映出當地銀行以「利息收入」為主的商業模式,資料顯示該國銀行業淨利息收入占營運利潤比例平均為72.5%。由於巴拉圭銀行對淨利息收入依賴度高,市場常見以行銷檔期帶動的高額回饋,例如信用卡新卡首刷50%回饋等限時限額活動刺激辦卡與消費。過去,巴拉圭的銀行業監管體系尚不完善,曾發生少數由財務公司轉型而來的銀行,利用極高的存款利率吸引資金,卻因後續經營不善而倒閉,導致金融消費者對當地銀行存款安全產生疑慮。所幸,巴拉圭政府已注意到此問題,不僅加強了監管措施,也提高銀行設立的門檻,使整體金融環境有顯著改善。此外,由於外國銀行在巴拉圭經營業務面臨諸多限制,加上債務催收和處理流程耗時,這導致台灣的銀行鮮少涉足此地。儘管早年中國信託曾在此設立短暫分行,但之後便無其他國內銀行進駐。近期,阿根廷政府實施匯率自由化並減少補貼,導致國內物價飆漲。許多阿根廷消費者因此跨境到巴拉圭,以美元現金進行採購,這為巴拉圭帶來了大量現金流入,進而影響了當地匯率。然而,當地企業在接收這些美元現鈔時,常因鈔票污損而被銀行拒收。他們因此轉而依賴地下匯兌。儘管地下匯兌能確保資金順利到帳,卻伴隨著高額手續費。這一現象凸顯了巴拉圭正規金融體系的覆蓋率不足,部分金融需求仍得透過非正式的地下管道來滿足。巴拉圭目前共有18家銀行業者,雖然大部分屬於資產規模中等的傳統銀行,但亦不乏創新氛圍。其中,Ueno Bank純數位銀行,正以「24/7體驗中心+App開戶+自助終端機台(TED)+視訊服務機台(ROT)」顛覆傳統服務模式。他們將傳統分行櫃檯替換為更輕量的「體驗中心」與智慧據點,強調「新創感」與「空間體驗」,室內設計標榜「受自然啟發」的清新與綠化空間、內設有協作/工作與交流空間、結合咖啡吧台服務,同時提供親子等候區、球迷觀賽區等。這些元素讓分行更像開放式的社群空間,而非傳統銀行大廳,在成立後快速成為年輕客戶的首選品牌,並連續榮獲Top of Mind、Fintech Americas等獎項。此次遠赴與台灣相距最遙遠的友邦,不僅展現出台灣銀行體系的穩健發展與人工智慧的成熟應用,更為雙方金融產業交流開啟了新的篇章。台灣金融研訓院規劃與巴拉圭當地機構簽署金融培訓及課程設計的合作備忘錄,後續將在金融議題、人才培育、科技應用等方面積極推動雙邊交流與合作。雖然未來仍有文化差異與市場環境等挑戰需要克服,但透過這一步的實質互動,雙方業界建立了寶貴的互信基礎,為台巴鐵桿情誼注入金融專業領域的新動能。(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