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2023年5月

擴大生態圈 邁向營運差異化

電子支付2.0時代
整理:陳雅莉

在現今的支付交易中,傳統銀行占比逐年下修,支付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占比日益升高,銀行下一步該如何走?劉美玲認為,跨足行動、電子支付領域,與相關業者合作,擴大生態圈,致力營運差異化,將是最可行的道路!

加速金融從業人員數位轉型,促進行內思維轉變,芬恩特創新聚落特地與不同金融機構合作,針對金融科技相關主題,契合金融業者需求,安排客製化學習課程;此次彰化銀行人資處與芬恩特合作,兩個月一次的線上課程,讓金融從業人員利用下班時間,透過機構安排同仁數位學習直播課程,進一步了解數位金融新趨勢,同仁反應熱烈且成效良好,2023年已進入第二年度合作課程。

台灣金融研訓院特別邀請全盈支付金融科技總經理劉美玲,為彰化銀行員工講述「行動支付發展與應用解析」,深入淺出介紹國內外行動支付趨勢與未來展望。

劉美玲曾任玉山金控副數位金融長、玉山銀行信用卡暨支付金融事業處副總經理,通曉傳統支付與行動支付發展歷史,也曾擔任金融科技創新園區審議委員、銀行公會電子支付委員會主委,精熟國內外金融產業生態與動向。

全球六大科企看準商機 紛紛跨足行動支付

「在2021年全球市值前10大的企業,有6家涉足行動支付市場,包括Apple、Microsoft、Amazon、Alphabet(Google母公司)、微信、阿里巴巴,足見行動支付的熱度。」劉美玲指出,被視為產業趨勢家的企業家馬斯克(Elon Musk)日前併購Twitter,目的就是為了進軍行動支付市場。

根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研究,在今日支付交易中,傳統銀行所占比例逐年下修,到2020年已不到80%,支付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占比則日益升高。然而,行動支付一如信用卡,本身獲利微薄,但眾企業仍爭相搶進,旨在透過行動支付,掌握消費者的偏愛,以期建立更高層次的互動。

不同國家的行動支付市場生態也不盡相同,中國、瑞典、新加坡堪稱三大典型。在中國行動支付市場,主要業者為非銀行的支付機構,屬寡占市場,主要支付模式為QR Code掃碼支付;中國政府現正針對支付機構壟斷、套利、違規經營等層面,強化監管。

在瑞典行動支付市場,銀行是主要業者,主要支付模式為手機門號轉帳及QR Code掃碼轉帳。瑞典政府正施行新政策,防堵民營企業壟斷行動支付產業,並確保銀行持續提供實體現金相關服務。

在新加坡行動支付市場,銀行、非銀行支付機構並駕齊驅,屬高度競爭市場,主要支付方式為QR Code支付與NFC(Near-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訊)感應支付。新加坡政府現正致力完善行動支付基礎設施,訂定《支付服務法》,以提升監管成效。

在行動支付興起後,全球銀行生態也發生質變,NuBank、Chime、Revolut、Starling Bank、Monzo、Acorns等,皆是從行動支付發跡的新興銀行,不乏業者從行動支付起家,再進軍傳統銀行領域,帶動金融業變革。

新興銀行加入 開展支付新商模

NuBank發跡於巴西,現已是拉丁美洲行動支付的霸主,使用者超過上千萬人。因為諸多拉丁美洲民眾收入不豐,根本無法開設銀行帳戶,就算有銀行帳戶,但當地治安不佳,銀行安檢程序嚴格、繁複直逼機場,存、領皆頗為不便,NuBank遂得以快速茁壯。

Chime Bank被稱為美國最大的獨角獸,其客戶完成一筆消費,系統會將該筆消費金額,四捨五入到整數,然後將零頭自動存入客戶的儲蓄帳戶,而每月存款超過500美元的客戶,還可享有透支100美元的優惠,吸引眾多年輕人前來開戶。

Revolut成立於2015年,之後在英國快速崛起,被稱為「金融體驗之王」,更被視為行動支付業者的標竿,其發展史與商業模式,甚至被視為金融業的教材。

為了與傳統銀行區別,Revolut首創多項行動銀行服務,包括客戶可用31種貨幣匯款、可提領150種貨幣、免手續費兌換30種貨幣,提供客戶手機與醫療保險,並可幫客戶買賣比特幣、以太幣、萊特幣等數種虛擬貨幣,深受跨國工作者歡迎。

Starling Bank同是英國新興銀行,成立於2014年,在新冠疫情爆發後,迅速茁壯。先前,Starling Bank頒布「疫情協助計畫」(Starling Coronavirus Support Scheme),提供客戶3個月500英鎊免息小額借貸,也推出「自動小豬撲滿存錢模式」,幫客戶把每筆消費零頭的餘額,存到儲蓄帳戶,刺激客戶數大幅成長。

「該銀行更推出鄰近付款(Near by payments),方便客戶轉帳。」劉美玲解釋,若Starling Bank的A客戶積欠B客戶款項,若兩人正在附近,A客戶就可直接將款項轉給B客戶,不必填寫帳號與個人資料。

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螞蟻金服,是當下中國行動支付的領頭羊,其最知名的服務,當屬「親密付」。螞蟻金服的客戶,可為父母、子女、配偶開通「親密付」;當他們進行網購消費時,「親密付」將從該客戶的帳戶中扣款。

阿里巴巴集團還有另一家行動支付「芝麻信用」,重新定義了個人信用評分,評分標準包括行為能力、身分特質、履約能力、信用歷史、人際關係等5個面向,客戶總體評分越高,可享有越多優惠。現在,連許多家長評價女兒的男朋友時,也要檢視其芝麻信用評分。

行動支付不僅盛行於先進國家,在東南亞國家,也越來越普及;在東南亞國家,最受歡迎的手機錢包,當屬GrabPay。2016年,新加坡計程車公司Grab推出GrabPay,原僅適用於搭乘該公司的計程車,後範圍擴及一般民生消費,且功能越來越多元;目前,GrabPay已可在5個國家使用。

發展生態圈已成趨勢 法規須與時俱進

2022年1到9月,台灣非現金支付交易筆數約39.15億筆,交易金額約新台幣4.5兆元,推估全年可達6兆元;而非現金支付有4大來源,按照占比高低排序,依次為信用卡56.44%、ATM轉帳26.04%、電子支付3.69%,與儲值卡1.13%。

由此可見,與信用卡、ATM轉帳相比,電子支付占比依然偏低,使用人次為1,998萬人次,代理收付金額累積至新台幣760億元,而行動支付業者依然持續虧損。在2021年,街口支付虧損新台幣4.56億元,一卡通虧損1.9億元,歐付寶則虧損1,955萬元。

「如果行動支付業者業務僅從事行動支付,實難從中獲利,必定得跨足消費領域。」劉美玲強調,金融業創新不必從零開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不僅應學習國外行動支付業者的商業模式,也應借鏡其從消費者痛點著手,開發新的商機。

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電子支付性質相近,消費者常張冠李戴。劉美玲說明,行動支付指消費者透過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進行支付,較知名的業者為Apple Pay、Google Pay;第三方支付指由公正第三方提供支付(代理收付)服務,全台此類業者家數上萬,LINE Pay、Pi拍錢包皆屬之,主管單位為經濟部。

電子支付的門檻較高,業者最低實收資本額應達新台幣5億元,可從事的業務包括支付、儲值、轉帳等,主管單位則是金管會。目前,台灣共有11家電子支付專營機構,如街口支付、全盈支付、全支付等,與20家兼營此業務的銀行。

「隨著非現金支付方式越來越多元,台灣相關法規也與時俱進。」劉美玲認為,當下已進入「電子支付2.0時代」,新法規將形塑以支付為核心的生態圈,賦予電子支付帳戶更多權限,在金流業務上,由封閉轉為開放,開放跨電支、銀行的轉帳與消費、國內外小額匯兌,並允許發行附隨電子支付帳戶的儲值卡。

在金流附隨及衍生業務上,新法規允許電子支付業者協助禮券與票券的發行、販售、核銷,提供客戶紅利整合、折抵服務,與協助其他企業開發電子支付系統,跨足資訊系統規劃與顧問服務。

而「發展共享會員生態圈」,已是台灣電子支付產業的重要趨勢,如將電子支付嵌入零售場景、社區場景、企業場景,未來將進一步嵌入金融產業場景,深化與銀行、保險、證券業者的合作。

企業應重新自我定義 迎接全新挑戰

全盈支付乃由玉山銀行、拍付國際資訊、全家便利商店共同出資成立,為台灣唯一擁有銀行、零售商、電商平台背景的專營電子支付機構。劉美玲透露,全盈支付規劃的支付生態圈藍圖,涵蓋用戶、銀行、保險業者、證券業者、特約商店、跨境錢包業者、FinTech新創業者等,彼此可共享會員、點數、數據。

「未來,所有的企業都應該重新自我定義,才能迎接新的挑戰。」劉美玲表示,Uber自我定義為資訊處理業,而非計程車業;airbnb自我定義為住宿服務提供者,而非旅館業者;螞蟻金服自我定義為科技公司,而非銀行業者,「而其規模,已遠遠超過一般計程車、旅館、銀行業者。」

那麼,銀行的下一步應該如何走呢?劉美玲相信,跨足行動、電子支付領域,或與相關業者合作,擴大生態圈,致力營運差異化,將是最可行的道路!

猜你喜歡

2025年9月

高一誠:AI為年輕員工創造新機會

2025年8月7至8日,遠在南美洲的我國友邦──巴拉圭銀行公會(ASOBAN)在首都亞松森舉辦首屆「巴拉圭銀行業年會」,廣邀國內外專家共同探討銀行業的創新趨勢,包括人工智慧在金融服務中的應用、支付系統的轉型以及傳統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之間關係的演變等。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高一誠應邀出席並發表專題演講,分享台灣銀行業應用AI的實踐經驗與成果。高一誠指出,台灣目前超過9成的銀行已經導入AI技術,且有8成展開了生成式AI的應用試驗,同時特別分享了台灣銀行業共同組成防詐產業聯盟的合作模式,如何運用AI技術有效進行提前預警。高一誠強調,AI的目的不是取代人力,而是將人們從低效工作中解放出來,為年輕世代提供更具挑戰性的職務。隨著AI提高員工生產力,銀行業薪資有望提升,進一步增強與其他產業的競爭力,這也意味著銀行業的工作職能將被重新配置,為年輕員工創造新的發展機會。面對AI主導的新時代,銀行要有明確策略、投資基礎建設、培育人才、建立聯盟合作,並營造開放的創新文化,才能成功轉型。本次演講獲得當地各家媒體廣泛報導及迴響,除了讓巴拉圭銀行家們了解到台灣穩健的經濟與金融實力,也充分展現出台灣銀行業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實力。翻開台灣跟巴拉圭的歷史,自1957年建立正式邦交以來,兩國關係已延續超過67年,始終保持著異常緊密、如鋼鐵一般堅固的夥伴情誼。巴拉圭是台灣在南美洲唯一的正式邦交國,鐵桿盟誼的背後有賴於深厚的政治與經濟合作支撐。巴拉圭以農牧和再生能源為經濟支柱,而台灣是其重要的貿易夥伴,不僅是巴拉圭豬肉的最大出口市場,也是牛肉的第二大出口市場。此外,台灣長期提供發展援助,範圍涵蓋農業技術、畜牧防疫、公共衛生與人才培育,例如雙方於2018年合作創立的「臺灣–巴拉圭科技大學」,持續為這段堅實情誼注入新動能。近年南美洲部分國家出現高通膨、名目利率偏高或幣值不穩定的狀況,該地區匯率對外部衝擊敏感度亦高於全球平均。例如阿根廷在2023年通貨膨脹率高達211%,其貨幣曾一次性遭官方貶值逾50%;玻利維亞近期則因總統大選引發的全國性道路封鎖,加上政府減少燃油補貼導致今年6月起通貨膨脹率提高至24%;委內瑞拉和蘇利南近年也持續出現高通膨及貨幣大幅貶值的現象。金融方面,阿根廷的隔夜附買回利率(Overnight Repo Rate)在2023年一度高達126%,現約29%;而巴西的基準利率(Selic)近期也高達15%。相較周邊國家,巴拉圭的總體與貨幣環境較為穩定,該國央行自2024年以來把政策利率維持在6%,疫情後,通膨年增回穩到約4%的水準,整體金融條件相對穩定。巴拉圭整體銀行業呈現出「寬利差」的產業特徵,根據巴國央行統計,該國銀行產業2024年12月平均貸款年利率約為:商業貸款(>1年)11.62%、消費貸款(>1年)19.22%、信用卡14.41%;存款端則為活存1.05%、6至12個月定存6.94%、一年以上定存8.75%,反映出當地銀行以「利息收入」為主的商業模式,資料顯示該國銀行業淨利息收入占營運利潤比例平均為72.5%。由於巴拉圭銀行對淨利息收入依賴度高,市場常見以行銷檔期帶動的高額回饋,例如信用卡新卡首刷50%回饋等限時限額活動刺激辦卡與消費。過去,巴拉圭的銀行業監管體系尚不完善,曾發生少數由財務公司轉型而來的銀行,利用極高的存款利率吸引資金,卻因後續經營不善而倒閉,導致金融消費者對當地銀行存款安全產生疑慮。所幸,巴拉圭政府已注意到此問題,不僅加強了監管措施,也提高銀行設立的門檻,使整體金融環境有顯著改善。此外,由於外國銀行在巴拉圭經營業務面臨諸多限制,加上債務催收和處理流程耗時,這導致台灣的銀行鮮少涉足此地。儘管早年中國信託曾在此設立短暫分行,但之後便無其他國內銀行進駐。近期,阿根廷政府實施匯率自由化並減少補貼,導致國內物價飆漲。許多阿根廷消費者因此跨境到巴拉圭,以美元現金進行採購,這為巴拉圭帶來了大量現金流入,進而影響了當地匯率。然而,當地企業在接收這些美元現鈔時,常因鈔票污損而被銀行拒收。他們因此轉而依賴地下匯兌。儘管地下匯兌能確保資金順利到帳,卻伴隨著高額手續費。這一現象凸顯了巴拉圭正規金融體系的覆蓋率不足,部分金融需求仍得透過非正式的地下管道來滿足。巴拉圭目前共有18家銀行業者,雖然大部分屬於資產規模中等的傳統銀行,但亦不乏創新氛圍。其中,Ueno Bank純數位銀行,正以「24/7體驗中心+App開戶+自助終端機台(TED)+視訊服務機台(ROT)」顛覆傳統服務模式。他們將傳統分行櫃檯替換為更輕量的「體驗中心」與智慧據點,強調「新創感」與「空間體驗」,室內設計標榜「受自然啟發」的清新與綠化空間、內設有協作/工作與交流空間、結合咖啡吧台服務,同時提供親子等候區、球迷觀賽區等。這些元素讓分行更像開放式的社群空間,而非傳統銀行大廳,在成立後快速成為年輕客戶的首選品牌,並連續榮獲Top of Mind、Fintech Americas等獎項。此次遠赴與台灣相距最遙遠的友邦,不僅展現出台灣銀行體系的穩健發展與人工智慧的成熟應用,更為雙方金融產業交流開啟了新的篇章。台灣金融研訓院規劃與巴拉圭當地機構簽署金融培訓及課程設計的合作備忘錄,後續將在金融議題、人才培育、科技應用等方面積極推動雙邊交流與合作。雖然未來仍有文化差異與市場環境等挑戰需要克服,但透過這一步的實質互動,雙方業界建立了寶貴的互信基礎,為台巴鐵桿情誼注入金融專業領域的新動能。(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