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2023年3月

推進轉型 擁抱新挑戰

第16屆亞洲金融論壇 線上線下盛大展開
整理:陳雅莉

16屆亞洲金融論壇首度實體回歸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專家表示,當今世界面臨諸多挑戰,也帶來新機會。唯有擁抱新挑戰,全球聯手合作,才能達成共同目標。

著疫情趨緩,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及香港貿易發展局合辦的第16屆亞洲金融論壇首度實體回歸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並以「線上線下」混合模式,廣邀逾百位全球政商領袖、金融專家、投資權威、商界翹楚、科技巨擘及經濟學家擔任演講嘉賓。

亞洲金融論壇是金融及商界年度盛事,今年以「推進轉型:創效、共融、創新」為主題,為重量級財商領袖提供平台,全方位剖析2023年金融經濟形勢,探討熱門社會議題及創新科技發展,期盼各國攜手合作,應對全球經濟變局。

FinTech帶動金融成長

2022年多事之秋,烏俄戰爭、高通膨、各國央行升息,全球資金緊縮、經濟持續下行,均使得2023年前景充滿不確定性。

若問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面臨最大的挑戰為何?「地緣政治風險,」香港金融管理局副總裁阮國恒一言以蔽之。不過,金融科技與創新將可為整體金融增長帶來裨益。

歐洲證券及市場管理局(ESMA)主席蘿絲(Verena Ross)表示,地緣政治風險深深影響歐洲經濟發展,尤其是烏俄戰爭導致後疫情通膨壓力遽增,能源及商品短缺,衝擊金融市場和消費者生活。

為使金融市場有序運作,保護投資者,「尤其是零售投資者是我們最關心的族群。」蘿絲說,ESMA將提供公開透明的平台與指引,確保投資人有知情的權利,並敦促企業重視ESG揭露內容的正確性,引領企業朝向可持續性金融轉型。

在通膨壓力下,全球進入升息循環。巴西央行於2021年初率先緊縮貨幣政策,提前預防通膨,成為最早啟動升息、收緊資金的央行。巴西央行監管副行長Otávio Damaso指出,巴西為新興市場國家,建立可行的貨幣政策與信貸框架,有助於對抗高通膨,確保巴西金融系統可因應內外部系統風險。

日本今年1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4.3%,創下42年來新高。隨著能源、食品及原物料價格高漲,許多企業將成本轉嫁消費者,日本銀行副總幹事上原博人認為,企業訂價行為改變是否會成為未來常態,值得密切關注。日本人口總數估計會持續下降,尤其是都會區,日本政府應透過金融科技與服務,提前預防勞動人口減少的問題。

IMF貨幣與資本市場部副主任何東說,全球央行同步縮緊貨幣政策後,全球通膨壓力稍獲緩解,但美元強勢升值,也帶來通膨壓力。值得觀察的是,高通膨還會持續多久。

落實ESG 有利提高聲譽與競爭優勢

除了地緣政治風險、高通膨壓力外,氣候變遷也是一大嚴峻考驗。為降低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風險,各國企業越來越重視ESG議題。香港金融機構又是如何推動ESG轉型,處理可持續金融議題,發展綠色金融,並協助企業邁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呢?

根據羅兵咸永道(PwC HK)及香港貿發局於2022128日至28日進行「投資企業轉型,推動可持續發展未來」聯合市場調查,結果顯示,香港企業越來越重視碳中和、淨零排放的承諾,但缺乏確保實現目標的科學方法。受訪者正積極採取各種行動,包括使用替代能源、供應鏈重組及提升員工技能等,以推動ESG轉型。其中,43%受訪企業關注綠色供應鏈的推動,大多數公司也將ESG視為長期競爭優勢和提高聲譽的重要因素。

羅兵咸永道亞太及大中華區主席趙柏基表示,該調查說明越來越多企業看到推動ESG轉型可帶來長遠好處,「以往只追求股東利潤最大化,現在則認為ESG與創造股東價值有正向關聯,這是之前從未見過的情形。」

然而,缺乏專業知識與人才、政策激勵和資金困難是企業推動ESG轉型的主要障礙。76%受訪者會持續增加ESG投資,但經濟放緩,企業對支出持謹慎態度,也會影響到ESG投資金額。在利率上升和信貸市場緊縮的情況下,越來越多企業仰賴內部現金流為ESG活動提供資金。

趙柏基認為,香港在金融市場成熟度、國際市場影響力和本地企業對ESG採納的熱情等方面最具競爭力。但香港要如何發展成綠色金融中心,還需要ESG共同分類法和標準。

此外,提供獎勵誘因,加強企業對ESG的認知,讓更多機構了解ESG的重要性。更新稅收政策和補貼計畫,支持綠色產品發行,是解決資金困難的必要條件。「整體而言,好消息是許多機構看到ESG長遠好處,但我們還需要更多國家和企業加入ESG行列!」趙柏基補充說。

國際合作、溝通 才能安度危機

全球危機林林總總,在此動盪時刻,有些人認為,脫鉤及去全球化是更好的解決方案。但全球重要政商領袖,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許正宇、盧森堡財政部長Yuriko Backes、菲律賓財政部長Benjamin Diokno、泰國財政部長Arkhom Termpittayapaisith、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吉達伊斯蘭開發銀行財務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Zamir Iqbal、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兼董事會主席金立群、國際清算銀行亞太區辦事處首席代表張濤,以及亞洲開發銀行東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副總裁Ahmed Muneeb Saeed,國際證監會組織主席、比利時金融服務及市場管理局主席Jean-Paul Servais等,一致認為各國必須更緊密合作,共同努力並轉變經濟模式,以應對眼前種種挑戰。

盧森堡財政部長Yuriko Backes表示,後疫情時代,歐洲各國越來越擔憂保護主義的盛行,以及全球供應鏈斷鏈的影響。烏俄戰爭發生至今,歐盟在財務、資金上支持烏克蘭,對俄國實施史上最嚴厲的制裁和禁令,卻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不論是處理地緣政治緊張、食品和能源安全及氣候變遷等議題,均需要國際合作、溝通和對話,才能解決問題、安度危機。

亞洲開發銀行東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副總裁Ahmed Muneeb Saeed指出,氣候變遷導致的強颱、洪水、乾旱等天災,肆虐於巴基斯坦、孟加拉及中國等亞洲國家,帶來的衝擊可能較世界其他地區更為嚴重。

當今世界面臨諸多挑戰,每一項挑戰都帶來新機會。Ahmed Muneeb Saeed強調,擁抱新挑戰,邁向碳中和是必行之路,但此非單一國家可以做到,必須要全球聯手合作,才能達成共同目標。

香港企圖維穩金融中心地位

過去3年來,國際經濟遭逢前所未見的疫情重創,更需要創新、轉型及共融,才有機會在今年逆風中走出艱困局面。

香港貿發局主席林建岳表示,香港身為世界領先的金融中心,亟需更進階的金融轉型,並在全球經濟、多邊貿易、共融金融、央行貨幣政策、數據管理、虛擬資產、氣候變遷等議題上,與世界各國夥伴共同攜手,開創合作契機。

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受疫情、烏俄戰爭及高通膨等影響,全球經濟成長從2021年的6%,放緩至2022年的3.2%,2023年更將下降至2.7%。這是2001年以來最疲弱的成長情況。

近幾年,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相當大的挑戰,香港是小而美的經濟體,更容易遭受全球經濟不穩定的衝擊。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的實力,香港特區政府持續推動自由流動資金和人才,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配合中國「十四五」計畫,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

而這段時間往香港掛牌的數量大減,也讓港交所思考對策,「香港正持續推行金融市場轉型工作。」去年香港交易所修訂《主板上市規則》部分條文,發布特專科技公司新上市規則的諮詢文件,允許部分尚無收益和處於發展初期的科技公司上市。此為港交所提振初次上市(IPO)數量的最新舉措。

此外,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發布公開諮詢檔,詳細介紹為單一家族辦公室(SFO)所管理的符合資格家族投資控股實體(FIHV)所得稅稅務豁免的擬議優惠政策法案,相關優惠政策從202241日生效。

過去一年多來,香港特區政府透過香港投資推廣署成立了全球家族辦公室團隊,專門為家辦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務。各政府部門也積極與業界對話,此次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發布的措施,對現行政策的不足提供了積極的解決方案,期能增加香港作為亞洲家族辦公室樞紐地位的吸引力。

為打造金融科技友善環境,香港特區政府過去2年推出各種補貼計畫,鼓勵創新,去年核准90個項目,以金融服務範疇為主,包括財富管理、金融保險、電子支付、機器人顧問、防制洗錢、風險監管、ESG科技評估等。光是今年初,即已收到超過120件申請案,顯示重視金融科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