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臺灣企銀員工數位浪潮應變力

強化商模設計、數位行銷

112.3台灣銀行家第159期採訪、撰文:蘇偉華
數位化浪潮下,唯有持續創新、轉型,才能貼近客戶需求。臺灣企銀委託芬恩特創新聚落舉辦「未來金融X數位創新設計力」培訓專班,希望藉此加速數位轉型,並強化員工應變能力。

增進員工的專業能力,與對未來產業趨勢的認識,臺灣中小企業銀行(簡稱「臺灣企銀」)特委託台灣金融研訓院芬恩特創新聚落,為其舉辦「未來金融X數位創新設計力」培訓專班,以期加速企業數位轉型。

在培訓專班課程中,台灣金融研訓院特邀企業數位營銷顧問王如沛、加個零文化傳播公司創辦人張嘉玲,分別主講「商業模式設計」、「數位行銷」,希望可強化臺灣企銀員工面對數位化浪潮的應變能力。

成功 從了解客戶需求開始

王如沛指出,商業模式包括策略模式、營運模式與收益模式,目的在銷售一種商品或服務,企業想要打造熱門的商品、服務,得先慮及市場需求性、技術可行性、商業存續性(即可否讓企業獲利)等三大因素,「尋找最佳商業模式的方法,當是找出自己公司能提供的價值、消費市場需要的價值之交集,且此交集是競爭對手無法涉足者。」

「成功的商品、服務,都從了解消費者的需求開始。」王如沛直言,數位化是全球金融產業最重要的趨勢,新冠疫情加快了銀行數位化的速度,各項數位服務的客戶數皆大幅成長,「即使當下疫情已稍緩,但銀行數位化的腳步仍未見停歇。」

以美國的銀行業為例,根據信用評等機構FICO20225月的調查,顯示仍有56%的銀行與69%的信用合作社,現正積極進行數位轉型,方式包括優化企業App、導入新科技、建置雲端平台、再造企業組織、深化使用大數據等數位分析工具。

「金融機構提升數位服務,可提升客戶的忠誠度。」王如沛引用PYMNTS的研究,說明金融機構App使用者的交易頻率,略多於網頁使用者,但這兩類客戶的黏著度,還高於習慣到分行臨櫃辦理業務者,「因此,使用數位服務的客戶理應獲得更高重視。」

但王如沛提醒,麥肯錫《台灣個人金融消費》報告顯示,台灣民眾對銀行越來越「花心」,在最近1年內,有20%客戶更換了主要往來銀行,理由是體驗不佳、服務未能滿足需求,「約有65%民眾習慣使用創新金融服務。而同時提供實體、數位服務的銀行,最受消費者青睞。」

企業唯有持續創新、數位轉型,才能貼近客戶的需求。王如沛揭櫫,創新的商業模式設計流程,當是「課題訂立→課題探索→課題收斂→價值主張→概念發展→原型製作→構想測試→學習與反思→方案改進→再次發展」。

其中,最重要的環節,當屬課題訂立、課題探索兩者,否則之後的流程將無法開展。課題訂立,指企業內部達成創新課題的共識;課題探索,則指找出市場需求,捨棄既有的偏見、假設,盡可能地了解課題、蒐集與課題相關的資訊。

建立觀察指標以落實執行

完成課題探索後,王如沛建議,應進行3CCustomerCompanyCompetitor)分析,思考現在與潛在客戶是誰、客戶有哪些需求、決定購買的因素為何、目前市場規模與發展性為何,思考自家公司的優劣勢、競爭對手、潛在威脅為何,資源強項是什麼。

接著,企業可應用人物誌(Persona)模式,找出新商品、新服務預計「進攻」的客群,及需考量的因素,包括潛在客戶的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居住地點、家庭成員數,及最常閱聽的媒體、商品與服務的使用習慣等。

確認潛在客群後,王如沛認為,企業應從行銷4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比較自家企業與競爭對手在產品、價格、通路、行銷方式等面向的優劣勢,再評估後續應採取的策略。

「不僅要從企業的角度評估行銷4P,也得從消費者的角度審視行銷4P。」王如沛強調,如此才可知曉,新商品、新服務可產生何種價值,消費者將付出哪些成本,與行銷方式是否奏效,再以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分析商品在市場脫穎而出的機會,以利思考後續的行銷策略。

企業著手數位轉型,數位行銷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其流程當是「確認溝通對象→鎖定溝通目的→選擇傳遞渠道→設計素材文案→徹底落實執行→持續進行優化」。王如沛表示,網路貼文不能只談商品銷售,消費者總有疲乏之日。

「數位行銷的核心,在於打造社群。想打造具影響力的社群,得兼顧關係、信任、對頻等三大元素,企業更應建立觀察指標,將之納入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關鍵績效指標)。」王如沛強調,社群是企業品牌的自媒體,唯有設計符合潛在客群的文案,才能讓他們覺得切身相關,並獲其信任,「若無法徹底落實、執行,一切都將淪為空談!」

「跟風行銷」講究速度、創意

「與其談數位行銷,不如談如何做好線上溝通,以達成目的。」張嘉玲認為,以分享為原始出發點,才能克服數位行銷所遭遇的問題,而分享資訊的動機,應是有趣、有用、新奇,「高品質的社群內容,都有兩大重點:幫助客戶得到好處、讓客戶不踩到壞處。」

張嘉玲指出,行銷應將資源花在刀口上,專注吸引目標客戶,提供客戶滿足需求、解決痛點的資訊,致力改變他們的既定印象,「應從推銷思維,轉為貢獻價值思維。行銷應基於信任,讓客戶相信,你可以幫忙解決問題,而非一再鼓吹交易。」

若想精進數位行銷策略,一定得了解FacebookIG等社群網站的演算法。張嘉玲觀察,Facebook不斷改變演算法,企業若想增加粉絲專業流量,搭上流行、時事的「跟風行銷」是最佳方式,還可刺激網友轉發、討論,「不僅可增加能見度、記憶度,還多了點人味、趣味。」

「跟風行銷」早已蔚為風尚,但張嘉玲呼籲,企業針對流行、時事進行「二次創作」,要避開法律爭議,否則未蒙其利,反受其害。避開法律爭議的具體作法,包括不應引用他人的創作營利,「二次創作」不應傷害原創者的商業利益等,更要留心免費下載的內容,並不一定可以「二次創作」,或用於商業用途。

「不是所有的熱門時事,都可碰、都該碰。」張嘉玲解釋,歷史悲劇、敏感議題、負面新聞、私領域議題、未經查證的傳聞,與涉及各種歧視(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的話題,都應迴避,否則一旦點燃網友的議論火花,將引發「大災難」。

熱門時事隨時都可能更新,張嘉玲提醒,企業進行「跟風行銷」,應把握3天「黃金期」,注意時事與商品、服務的連結度,並同步搭配行銷方案,將社群熱度轉化為商機,「借勢需要速度跟創意」。

依不同需求選擇貼文形式

IG演算法的特性,在於注重貼文的關聯度、互動程度、更新頻率、使用者興趣,與使用者停留時間長短。張嘉玲認為,IG更適合企業發布即時動態,貼文若能激發網友共鳴,更易被轉發、分享,且互動性較強,較適合舉辦投票等活動,其貼文雖無法放上網頁連結,卻更能帶來商業合作機會。

無論耕耘哪一個社群媒體,張嘉玲強調,貼文都是數位行銷的靈魂,但唯有深諳網友的閱讀習慣、偏愛,才能發想出引人點閱的標題、封面,且讓網友樂於轉發,更可依需求選擇單圖貼文、多圖貼文、Reels連續短片、限時動態等不同形式的貼文。

單篇貼文的特色,在於凸顯單一重點,易抓住視覺重點,適用於產品比較,表達商品情境。多圖貼文的特色,在於可包容豐富多元的內容,適用於介紹系列故事,分享商品使用步驟、技巧,與製作事件「懶人包」。

Reels連續短片娛樂性較高,有助於營造品牌風格,適用於產品「開箱」、比較使用前後的差異等。限時動態的特色在於即時、互動性高,適用於培養與客戶的感情,也可用於徵集問題、問答QA等。

臺灣企銀數位金融部協理蔡育呈指出,數位金融是金融業的未來,沒有任何從業人員、消費者可逃避,兩位講者以互動的模式,帶領聽講者領略數位金融對金融業的衝擊,有助於臺灣企銀內部凝聚共識,加速數位轉型。

臺灣企銀人力資源處處長郭清雲感謝地說,兩位講者讓臺灣企銀員工清楚地認識數位金融的未來趨勢,與許多數位金融知識,更協助他們從消費者角度思考,了解消費者的需求、痛點,企劃出更便利、更符合時代潮流的服務與產品!

延伸閱讀

APABI組織將於5月訪台
107.4台灣銀行家第100期
「青年創業論壇」聚焦青創未來
107.5台灣銀行家第101期
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
107.5台灣銀行家第101期
防疫新生活 跟著阿中部長遊屏東
109.7台灣銀行家第127期
恭喜!
獲得積分+
本期精選文章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