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2023年3月

加值臺灣企銀員工數位浪潮應變力

強化商模設計、數位行銷
採訪、撰文:蘇偉華

數位化浪潮下,唯有持續創新、轉型,才能貼近客戶需求。臺灣企銀委託芬恩特創新聚落舉辦「未來金融X數位創新設計力」培訓專班,希望藉此加速數位轉型,並強化員工應變能力。

增進員工的專業能力,與對未來產業趨勢的認識,臺灣中小企業銀行(簡稱「臺灣企銀」)特委託台灣金融研訓院芬恩特創新聚落,為其舉辦「未來金融X數位創新設計力」培訓專班,以期加速企業數位轉型。

在培訓專班課程中,台灣金融研訓院特邀企業數位營銷顧問王如沛、加個零文化傳播公司創辦人張嘉玲,分別主講「商業模式設計」、「數位行銷」,希望可強化臺灣企銀員工面對數位化浪潮的應變能力。

成功 從了解客戶需求開始

王如沛指出,商業模式包括策略模式、營運模式與收益模式,目的在銷售一種商品或服務,企業想要打造熱門的商品、服務,得先慮及市場需求性、技術可行性、商業存續性(即可否讓企業獲利)等三大因素,「尋找最佳商業模式的方法,當是找出自己公司能提供的價值、消費市場需要的價值之交集,且此交集是競爭對手無法涉足者。」

「成功的商品、服務,都從了解消費者的需求開始。」王如沛直言,數位化是全球金融產業最重要的趨勢,新冠疫情加快了銀行數位化的速度,各項數位服務的客戶數皆大幅成長,「即使當下疫情已稍緩,但銀行數位化的腳步仍未見停歇。」

以美國的銀行業為例,根據信用評等機構FICO20225月的調查,顯示仍有56%的銀行與69%的信用合作社,現正積極進行數位轉型,方式包括優化企業App、導入新科技、建置雲端平台、再造企業組織、深化使用大數據等數位分析工具。

「金融機構提升數位服務,可提升客戶的忠誠度。」王如沛引用PYMNTS的研究,說明金融機構App使用者的交易頻率,略多於網頁使用者,但這兩類客戶的黏著度,還高於習慣到分行臨櫃辦理業務者,「因此,使用數位服務的客戶理應獲得更高重視。」

但王如沛提醒,麥肯錫《台灣個人金融消費》報告顯示,台灣民眾對銀行越來越「花心」,在最近1年內,有20%客戶更換了主要往來銀行,理由是體驗不佳、服務未能滿足需求,「約有65%民眾習慣使用創新金融服務。而同時提供實體、數位服務的銀行,最受消費者青睞。」

企業唯有持續創新、數位轉型,才能貼近客戶的需求。王如沛揭櫫,創新的商業模式設計流程,當是「課題訂立→課題探索→課題收斂→價值主張→概念發展→原型製作→構想測試→學習與反思→方案改進→再次發展」。

其中,最重要的環節,當屬課題訂立、課題探索兩者,否則之後的流程將無法開展。課題訂立,指企業內部達成創新課題的共識;課題探索,則指找出市場需求,捨棄既有的偏見、假設,盡可能地了解課題、蒐集與課題相關的資訊。

建立觀察指標以落實執行

完成課題探索後,王如沛建議,應進行3CCustomerCompanyCompetitor)分析,思考現在與潛在客戶是誰、客戶有哪些需求、決定購買的因素為何、目前市場規模與發展性為何,思考自家公司的優劣勢、競爭對手、潛在威脅為何,資源強項是什麼。

接著,企業可應用人物誌(Persona)模式,找出新商品、新服務預計「進攻」的客群,及需考量的因素,包括潛在客戶的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居住地點、家庭成員數,及最常閱聽的媒體、商品與服務的使用習慣等。

確認潛在客群後,王如沛認為,企業應從行銷4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比較自家企業與競爭對手在產品、價格、通路、行銷方式等面向的優劣勢,再評估後續應採取的策略。

「不僅要從企業的角度評估行銷4P,也得從消費者的角度審視行銷4P。」王如沛強調,如此才可知曉,新商品、新服務可產生何種價值,消費者將付出哪些成本,與行銷方式是否奏效,再以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分析商品在市場脫穎而出的機會,以利思考後續的行銷策略。

企業著手數位轉型,數位行銷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其流程當是「確認溝通對象→鎖定溝通目的→選擇傳遞渠道→設計素材文案→徹底落實執行→持續進行優化」。王如沛表示,網路貼文不能只談商品銷售,消費者總有疲乏之日。

「數位行銷的核心,在於打造社群。想打造具影響力的社群,得兼顧關係、信任、對頻等三大元素,企業更應建立觀察指標,將之納入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關鍵績效指標)。」王如沛強調,社群是企業品牌的自媒體,唯有設計符合潛在客群的文案,才能讓他們覺得切身相關,並獲其信任,「若無法徹底落實、執行,一切都將淪為空談!」

「跟風行銷」講究速度、創意

「與其談數位行銷,不如談如何做好線上溝通,以達成目的。」張嘉玲認為,以分享為原始出發點,才能克服數位行銷所遭遇的問題,而分享資訊的動機,應是有趣、有用、新奇,「高品質的社群內容,都有兩大重點:幫助客戶得到好處、讓客戶不踩到壞處。」

張嘉玲指出,行銷應將資源花在刀口上,專注吸引目標客戶,提供客戶滿足需求、解決痛點的資訊,致力改變他們的既定印象,「應從推銷思維,轉為貢獻價值思維。行銷應基於信任,讓客戶相信,你可以幫忙解決問題,而非一再鼓吹交易。」

若想精進數位行銷策略,一定得了解FacebookIG等社群網站的演算法。張嘉玲觀察,Facebook不斷改變演算法,企業若想增加粉絲專業流量,搭上流行、時事的「跟風行銷」是最佳方式,還可刺激網友轉發、討論,「不僅可增加能見度、記憶度,還多了點人味、趣味。」

「跟風行銷」早已蔚為風尚,但張嘉玲呼籲,企業針對流行、時事進行「二次創作」,要避開法律爭議,否則未蒙其利,反受其害。避開法律爭議的具體作法,包括不應引用他人的創作營利,「二次創作」不應傷害原創者的商業利益等,更要留心免費下載的內容,並不一定可以「二次創作」,或用於商業用途。

「不是所有的熱門時事,都可碰、都該碰。」張嘉玲解釋,歷史悲劇、敏感議題、負面新聞、私領域議題、未經查證的傳聞,與涉及各種歧視(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的話題,都應迴避,否則一旦點燃網友的議論火花,將引發「大災難」。

熱門時事隨時都可能更新,張嘉玲提醒,企業進行「跟風行銷」,應把握3天「黃金期」,注意時事與商品、服務的連結度,並同步搭配行銷方案,將社群熱度轉化為商機,「借勢需要速度跟創意」。

依不同需求選擇貼文形式

IG演算法的特性,在於注重貼文的關聯度、互動程度、更新頻率、使用者興趣,與使用者停留時間長短。張嘉玲認為,IG更適合企業發布即時動態,貼文若能激發網友共鳴,更易被轉發、分享,且互動性較強,較適合舉辦投票等活動,其貼文雖無法放上網頁連結,卻更能帶來商業合作機會。

無論耕耘哪一個社群媒體,張嘉玲強調,貼文都是數位行銷的靈魂,但唯有深諳網友的閱讀習慣、偏愛,才能發想出引人點閱的標題、封面,且讓網友樂於轉發,更可依需求選擇單圖貼文、多圖貼文、Reels連續短片、限時動態等不同形式的貼文。

單篇貼文的特色,在於凸顯單一重點,易抓住視覺重點,適用於產品比較,表達商品情境。多圖貼文的特色,在於可包容豐富多元的內容,適用於介紹系列故事,分享商品使用步驟、技巧,與製作事件「懶人包」。

Reels連續短片娛樂性較高,有助於營造品牌風格,適用於產品「開箱」、比較使用前後的差異等。限時動態的特色在於即時、互動性高,適用於培養與客戶的感情,也可用於徵集問題、問答QA等。

臺灣企銀數位金融部協理蔡育呈指出,數位金融是金融業的未來,沒有任何從業人員、消費者可逃避,兩位講者以互動的模式,帶領聽講者領略數位金融對金融業的衝擊,有助於臺灣企銀內部凝聚共識,加速數位轉型。

臺灣企銀人力資源處處長郭清雲感謝地說,兩位講者讓臺灣企銀員工清楚地認識數位金融的未來趨勢,與許多數位金融知識,更協助他們從消費者角度思考,了解消費者的需求、痛點,企劃出更便利、更符合時代潮流的服務與產品!

猜你喜歡

2025年9月

高一誠:AI為年輕員工創造新機會

2025年8月7至8日,遠在南美洲的我國友邦──巴拉圭銀行公會(ASOBAN)在首都亞松森舉辦首屆「巴拉圭銀行業年會」,廣邀國內外專家共同探討銀行業的創新趨勢,包括人工智慧在金融服務中的應用、支付系統的轉型以及傳統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之間關係的演變等。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高一誠應邀出席並發表專題演講,分享台灣銀行業應用AI的實踐經驗與成果。高一誠指出,台灣目前超過9成的銀行已經導入AI技術,且有8成展開了生成式AI的應用試驗,同時特別分享了台灣銀行業共同組成防詐產業聯盟的合作模式,如何運用AI技術有效進行提前預警。高一誠強調,AI的目的不是取代人力,而是將人們從低效工作中解放出來,為年輕世代提供更具挑戰性的職務。隨著AI提高員工生產力,銀行業薪資有望提升,進一步增強與其他產業的競爭力,這也意味著銀行業的工作職能將被重新配置,為年輕員工創造新的發展機會。面對AI主導的新時代,銀行要有明確策略、投資基礎建設、培育人才、建立聯盟合作,並營造開放的創新文化,才能成功轉型。本次演講獲得當地各家媒體廣泛報導及迴響,除了讓巴拉圭銀行家們了解到台灣穩健的經濟與金融實力,也充分展現出台灣銀行業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實力。翻開台灣跟巴拉圭的歷史,自1957年建立正式邦交以來,兩國關係已延續超過67年,始終保持著異常緊密、如鋼鐵一般堅固的夥伴情誼。巴拉圭是台灣在南美洲唯一的正式邦交國,鐵桿盟誼的背後有賴於深厚的政治與經濟合作支撐。巴拉圭以農牧和再生能源為經濟支柱,而台灣是其重要的貿易夥伴,不僅是巴拉圭豬肉的最大出口市場,也是牛肉的第二大出口市場。此外,台灣長期提供發展援助,範圍涵蓋農業技術、畜牧防疫、公共衛生與人才培育,例如雙方於2018年合作創立的「臺灣–巴拉圭科技大學」,持續為這段堅實情誼注入新動能。近年南美洲部分國家出現高通膨、名目利率偏高或幣值不穩定的狀況,該地區匯率對外部衝擊敏感度亦高於全球平均。例如阿根廷在2023年通貨膨脹率高達211%,其貨幣曾一次性遭官方貶值逾50%;玻利維亞近期則因總統大選引發的全國性道路封鎖,加上政府減少燃油補貼導致今年6月起通貨膨脹率提高至24%;委內瑞拉和蘇利南近年也持續出現高通膨及貨幣大幅貶值的現象。金融方面,阿根廷的隔夜附買回利率(Overnight Repo Rate)在2023年一度高達126%,現約29%;而巴西的基準利率(Selic)近期也高達15%。相較周邊國家,巴拉圭的總體與貨幣環境較為穩定,該國央行自2024年以來把政策利率維持在6%,疫情後,通膨年增回穩到約4%的水準,整體金融條件相對穩定。巴拉圭整體銀行業呈現出「寬利差」的產業特徵,根據巴國央行統計,該國銀行產業2024年12月平均貸款年利率約為:商業貸款(>1年)11.62%、消費貸款(>1年)19.22%、信用卡14.41%;存款端則為活存1.05%、6至12個月定存6.94%、一年以上定存8.75%,反映出當地銀行以「利息收入」為主的商業模式,資料顯示該國銀行業淨利息收入占營運利潤比例平均為72.5%。由於巴拉圭銀行對淨利息收入依賴度高,市場常見以行銷檔期帶動的高額回饋,例如信用卡新卡首刷50%回饋等限時限額活動刺激辦卡與消費。過去,巴拉圭的銀行業監管體系尚不完善,曾發生少數由財務公司轉型而來的銀行,利用極高的存款利率吸引資金,卻因後續經營不善而倒閉,導致金融消費者對當地銀行存款安全產生疑慮。所幸,巴拉圭政府已注意到此問題,不僅加強了監管措施,也提高銀行設立的門檻,使整體金融環境有顯著改善。此外,由於外國銀行在巴拉圭經營業務面臨諸多限制,加上債務催收和處理流程耗時,這導致台灣的銀行鮮少涉足此地。儘管早年中國信託曾在此設立短暫分行,但之後便無其他國內銀行進駐。近期,阿根廷政府實施匯率自由化並減少補貼,導致國內物價飆漲。許多阿根廷消費者因此跨境到巴拉圭,以美元現金進行採購,這為巴拉圭帶來了大量現金流入,進而影響了當地匯率。然而,當地企業在接收這些美元現鈔時,常因鈔票污損而被銀行拒收。他們因此轉而依賴地下匯兌。儘管地下匯兌能確保資金順利到帳,卻伴隨著高額手續費。這一現象凸顯了巴拉圭正規金融體系的覆蓋率不足,部分金融需求仍得透過非正式的地下管道來滿足。巴拉圭目前共有18家銀行業者,雖然大部分屬於資產規模中等的傳統銀行,但亦不乏創新氛圍。其中,Ueno Bank純數位銀行,正以「24/7體驗中心+App開戶+自助終端機台(TED)+視訊服務機台(ROT)」顛覆傳統服務模式。他們將傳統分行櫃檯替換為更輕量的「體驗中心」與智慧據點,強調「新創感」與「空間體驗」,室內設計標榜「受自然啟發」的清新與綠化空間、內設有協作/工作與交流空間、結合咖啡吧台服務,同時提供親子等候區、球迷觀賽區等。這些元素讓分行更像開放式的社群空間,而非傳統銀行大廳,在成立後快速成為年輕客戶的首選品牌,並連續榮獲Top of Mind、Fintech Americas等獎項。此次遠赴與台灣相距最遙遠的友邦,不僅展現出台灣銀行體系的穩健發展與人工智慧的成熟應用,更為雙方金融產業交流開啟了新的篇章。台灣金融研訓院規劃與巴拉圭當地機構簽署金融培訓及課程設計的合作備忘錄,後續將在金融議題、人才培育、科技應用等方面積極推動雙邊交流與合作。雖然未來仍有文化差異與市場環境等挑戰需要克服,但透過這一步的實質互動,雙方業界建立了寶貴的互信基礎,為台巴鐵桿情誼注入金融專業領域的新動能。(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