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2023年3月

國際觀摩篇》數位資產的監管如何兼顧金融穩定與創新

各國政府高度關注
撰文:吳尚燉、李裕勳

加密貨幣/資產及NFT帶來的機會與風險,均為現在進行式,如何在立法上取得適當平衡,並兼顧金融穩定、消費者保護及防制洗錢等傳統金融監管議題,都值得努力。

分散式帳本技術為基礎的加密貨幣/資產及NFT,在2022年呈現發展多元且變化多端的狀態。以比特幣為例,在2022年間,單顆比特幣的價格變化最高達新台幣120萬元,最低僅有新台幣51萬元,即可體現該狀態。

據市場觀察,目前不同的產業都希望運用分散式帳本技術發展新的商業模式,並透過該等技術提升相關附加價值,具體案例包括:NBA推出NBA Top Shot,將過去實體卡牌收藏轉化為數位化的影像NFT;阿妹演唱會門票透過NFT形式發售,除了增添紀念性,亦可在未來透過空投機制增強粉絲的黏著度,較過往單純販賣門票具備更多彈性及延伸效益。在金融交易應用方面,VISA已與虛擬貨幣交易所合作(如Crypto.com),讓持卡者能以持有之虛擬貨幣交割刷卡之消費金額;美國也有服務商將不動產代幣化,並銷售給全球投資人,再定期以美元穩定幣之形式將租金轉帳予投資人之分散化(Decentralized)錢包;美國穩定幣發行商Circle亦發行USDC,建立加密貨幣/資產版美元支付之生態圈。上述之應用都著眼於加密貨幣/資產交易快速及點對點跨境支付的能力,嘗試增加加密貨幣/資產的應用場景。

強化客戶保護機制 亟需更快速、全面監管政策

加密貨幣/資產的迅速崛起使其成為不可忽視的全球資產類別,與傳統金融生態圈的連結度逐漸提高,對金融穩定的影響力也持續擴大。從這些不誠信行為風險凸顯出這個市場亟需一個更快速、更全面的國際監管政策與框架,以強化客戶的保護機制。在國際上,全球許多主管機關已經或即將制定數位資產的交易監管計畫。以下即以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及美國、歐洲與日本等金融先進國家/地區為本,說明國際上因應新型態加密貨幣/資產交易的監管發展趨勢。

‧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 FATF

FATF於2021年10月針對虛擬資產和虛擬通貨服務業者更新以風險為基礎的指南,主要目的為協助各司法管轄地區主管機關制定虛擬資產活動的監管方針,並同時協助虛擬通貨服務業了解和執行防制洗錢與打擊資恐(AML/CFT)工作之相關義務。

FATF於2022年7月的報告指出,旅行規則(Tavel Rule)的實施僅取得有限的進展,大多數的司法管轄區域仍尚未通過立法或開始施行監管措施。此外,FATF亦指出,違法交易中透過Peer to Peer交易比重超過與虛擬通貨服務業者(VASP)交易,顯示無實名制虛擬貨幣錢包(Unhosted Wallet)洗錢風險程度較高。

‧美國金融創新責任法案(Responsible Financial Innovation Act, RFIA

2022年間,美國參議院議員提出《金融創新責任法案》(RFIA)法案,重點包括將加密貨幣/資產名稱定性、引入Ancillary Asset資產類別、建立稅收政策及穩定幣相關規定、將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sation(DAO)納入管制、明確化政府各部門職責及投資人保護等。

以與金融支付最直接相關的穩定幣為例,RFIA草案要求穩定幣發行商應(1)維持100%高品質流動性資產;(2)揭露保障資產之內容及價值;及(3)保證即時贖回能力。除RFIA法案外,FinCEN、OFAC及NYDFS分別從聯邦及州層級對於穩定幣進行監管。

‧歐盟加密資市場規範(Markets in Crypto-Assets Regulation, MiCA

MiCA是全球首個針對加密資產的跨司法管轄區域的監管框架,最早於2020年推出,主要透過對於全球穩定幣發展的關注,以實際影響金融體系。MiCA推進了歐盟委員會的目標,即建立一個全面性的金融監管框架,提供金融業在採用分散式帳本技術(DLT)和加密資產時能依循的指引。在穩定幣監管方面(在MiCA下,可能為EMTs或ARTs),MiCA要求穩定幣發行人應提供符合要求及一定額度的準備金,以保障穩定幣持有人的贖回權。

MiCA原預計於2022年11月由歐洲議會進行批准,並於2024年生效,但該批准時程因故延後至2023年2月,日前又再度因語言翻譯等技術原因將歐洲議會批准時程延後至2023年4月。MiCA正式生效的日程或將可能因此推遲。

‧日本《穩定幣監管法案》

日本國會已於2022年中通過《穩定幣監管法案》,並將在一年內生效。根據該法規定,穩定幣只能由受監管的機構發行(例如銀行、匯款公司和信託公司),且穩定幣必須與日幣或其他法定貨幣掛鉤(亦即不得使用演算法穩定其價值),並保證穩定幣持有人有權按穩定幣面額進行贖回。日本金融廳表示,於該法案通過後,日本金融廳亦準備推出穩定幣發行人管理規範。此外,日本金融廳亦考慮於2023年解除國外穩定幣(例如USDT、USDC)不得在日本境內流通的禁令,並自2022年底開始向各界徵求在日本解除穩定幣禁令相關提案的意見。

信任感已被動搖 法令、教育與觀念需強化

另一方面,加密貨幣/資產及NFT雖然持續蓬勃發展,但市場上也產生不同的風險及事件,包括日前有關以演算法作為穩定機制的美元穩定幣UST價格崩盤、多家加密貨幣/資產交易所倒閉、舞弊、詐騙或客戶資產遭管理不善等事件頻傳,原本分散式帳本技術強調的不可竄改及分散化等特性,係以信任為基礎,但上述風險事件的發生,反而使得客戶對於加密貨幣/資產及NFT的信任感動搖。此類風險及事件產生的原因,可歸納如下:

一、法令遵循觀念待提升:涉及金融或類金融交易的虛擬通貨服務業者(VASP),絕大多數並非傳統金融業者,亦不了解金融交易相關規範。此類業者雖有很多創新的技術及想法,但並不熟悉金融業高度法令遵循的框架,因此較容易衍生相關爭議。以前述UST價格崩盤事件為例,該事件在於以演算法作為穩定機制的穩定幣,背後抵質押之資產是其他不具穩定性的虛擬貨幣,而非像USDC以實際美元作為抵押;當背後抵押的虛擬貨幣幣價與預期的美金價格脫鉤時,原本預期價格穩定的穩定幣即變得不穩定,導致以該幣種進行交易或投資的虛擬貨幣持有者遭受龐大損失。針對此爭議,部分國家開始要求穩定幣發行商需要像金融業一樣要符合最低資本適足、保證穩定幣持有者短時內保證贖回機制確保流動性,及要求會計師定期對保管美金帳戶進行查核工作,以保障穩定幣持有者的權益,降低市場風險。

二、投資人教育及保護待強化:對於發展中之新興技術,不同之交易安排,或是使用不同的加密貨幣/資產進行交易,其涉及的相關風險差異可能非常巨大,對於該種技術或交易不熟悉的投資人,對於所投資的商品內容及背後的風險可能不甚理解,導致該等投資人僅憑過往經驗或錯誤觀念做不適當的決策。以前述不動產代幣化的交易模式為例,這種將不動產碎片化的投資模式(即將特定不動產切割成小單位銷售給全球投資人,再利用智能合約將租金以美金穩定幣定期支付給投資人),雖然將具有強烈地域性格的不動產交易/投資帶來全球市場跨境銷售的想像,但也提高境外投資人對於此類交易或投資所涉不動產進行盡職調查的難度;若在背後連結的不動產非屬真實或本於該不動產的租賃安排並不存在,即可能衍生爭議。有鑑於此,部分國家已著手針對複雜型之加密貨幣/資產投資進行規範,並要求只能銷售給專業投資人,以便區隔風險,此即為將傳統金融業保護投資人之觀念帶入加密貨幣/資產投資的具體實例。

三、風險管理觀念待更新:如前所述,分散式帳本技術的重要特點之一在於分散化,故VASP為因應分散化的特性,針對某些交易採取完全顛覆過去的交易方式。以分散化金融(DeFi)為例,分散化交易所(如Uniswap)因為不會出現傳統集中化金融的造市商,故發展出自動造市商的交易機制,而若擬對此進行監管,用傳統的方式應該無法達成。再者,分散化的數位錢包,在防制洗錢的工作也是FATF提出其中一項較為困難的項目,主因在Peer to Peer帳戶持有者都不是實名制;但考量區塊鏈上的交易資料原則上均是公開透明,故VASP AML服務商也開始發展以鏈上分析的方式執行防制洗錢相關工作。

因應未來技術演進 主管機關研擬納入金融服務框架

綜上所述,各國主管機關正積極的研究、定義、徵詢、推案和立法,以將加密貨幣/資產納入現有金融服務框架。然而加密貨幣/資產之發展快速並且多元,在立法及監管技術上並不容易以單一框架進行規範。此外,英國Crypto & Digital Assets APPG(All-Party Parliamentary Group)跨黨派機構已於2022年1月發出之Consultation Paper提及,對於加密貨幣/資產的規範範圍不宜侷限在特定分散式帳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DLT),以因應未來技術演進。不論如何,加密貨幣/資產及NFT帶來的機會與風險均為現在進行式,如何在立法上取得適當平衡,並兼顧金融穩定、消費者保護及防制洗錢等傳統金融監管議題,仍有待觀察。(本文作者尚燉為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李裕勳為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律師

猜你喜歡

2025年9月

高一誠:AI為年輕員工創造新機會

2025年8月7至8日,遠在南美洲的我國友邦──巴拉圭銀行公會(ASOBAN)在首都亞松森舉辦首屆「巴拉圭銀行業年會」,廣邀國內外專家共同探討銀行業的創新趨勢,包括人工智慧在金融服務中的應用、支付系統的轉型以及傳統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之間關係的演變等。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高一誠應邀出席並發表專題演講,分享台灣銀行業應用AI的實踐經驗與成果。高一誠指出,台灣目前超過9成的銀行已經導入AI技術,且有8成展開了生成式AI的應用試驗,同時特別分享了台灣銀行業共同組成防詐產業聯盟的合作模式,如何運用AI技術有效進行提前預警。高一誠強調,AI的目的不是取代人力,而是將人們從低效工作中解放出來,為年輕世代提供更具挑戰性的職務。隨著AI提高員工生產力,銀行業薪資有望提升,進一步增強與其他產業的競爭力,這也意味著銀行業的工作職能將被重新配置,為年輕員工創造新的發展機會。面對AI主導的新時代,銀行要有明確策略、投資基礎建設、培育人才、建立聯盟合作,並營造開放的創新文化,才能成功轉型。本次演講獲得當地各家媒體廣泛報導及迴響,除了讓巴拉圭銀行家們了解到台灣穩健的經濟與金融實力,也充分展現出台灣銀行業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實力。翻開台灣跟巴拉圭的歷史,自1957年建立正式邦交以來,兩國關係已延續超過67年,始終保持著異常緊密、如鋼鐵一般堅固的夥伴情誼。巴拉圭是台灣在南美洲唯一的正式邦交國,鐵桿盟誼的背後有賴於深厚的政治與經濟合作支撐。巴拉圭以農牧和再生能源為經濟支柱,而台灣是其重要的貿易夥伴,不僅是巴拉圭豬肉的最大出口市場,也是牛肉的第二大出口市場。此外,台灣長期提供發展援助,範圍涵蓋農業技術、畜牧防疫、公共衛生與人才培育,例如雙方於2018年合作創立的「臺灣–巴拉圭科技大學」,持續為這段堅實情誼注入新動能。近年南美洲部分國家出現高通膨、名目利率偏高或幣值不穩定的狀況,該地區匯率對外部衝擊敏感度亦高於全球平均。例如阿根廷在2023年通貨膨脹率高達211%,其貨幣曾一次性遭官方貶值逾50%;玻利維亞近期則因總統大選引發的全國性道路封鎖,加上政府減少燃油補貼導致今年6月起通貨膨脹率提高至24%;委內瑞拉和蘇利南近年也持續出現高通膨及貨幣大幅貶值的現象。金融方面,阿根廷的隔夜附買回利率(Overnight Repo Rate)在2023年一度高達126%,現約29%;而巴西的基準利率(Selic)近期也高達15%。相較周邊國家,巴拉圭的總體與貨幣環境較為穩定,該國央行自2024年以來把政策利率維持在6%,疫情後,通膨年增回穩到約4%的水準,整體金融條件相對穩定。巴拉圭整體銀行業呈現出「寬利差」的產業特徵,根據巴國央行統計,該國銀行產業2024年12月平均貸款年利率約為:商業貸款(>1年)11.62%、消費貸款(>1年)19.22%、信用卡14.41%;存款端則為活存1.05%、6至12個月定存6.94%、一年以上定存8.75%,反映出當地銀行以「利息收入」為主的商業模式,資料顯示該國銀行業淨利息收入占營運利潤比例平均為72.5%。由於巴拉圭銀行對淨利息收入依賴度高,市場常見以行銷檔期帶動的高額回饋,例如信用卡新卡首刷50%回饋等限時限額活動刺激辦卡與消費。過去,巴拉圭的銀行業監管體系尚不完善,曾發生少數由財務公司轉型而來的銀行,利用極高的存款利率吸引資金,卻因後續經營不善而倒閉,導致金融消費者對當地銀行存款安全產生疑慮。所幸,巴拉圭政府已注意到此問題,不僅加強了監管措施,也提高銀行設立的門檻,使整體金融環境有顯著改善。此外,由於外國銀行在巴拉圭經營業務面臨諸多限制,加上債務催收和處理流程耗時,這導致台灣的銀行鮮少涉足此地。儘管早年中國信託曾在此設立短暫分行,但之後便無其他國內銀行進駐。近期,阿根廷政府實施匯率自由化並減少補貼,導致國內物價飆漲。許多阿根廷消費者因此跨境到巴拉圭,以美元現金進行採購,這為巴拉圭帶來了大量現金流入,進而影響了當地匯率。然而,當地企業在接收這些美元現鈔時,常因鈔票污損而被銀行拒收。他們因此轉而依賴地下匯兌。儘管地下匯兌能確保資金順利到帳,卻伴隨著高額手續費。這一現象凸顯了巴拉圭正規金融體系的覆蓋率不足,部分金融需求仍得透過非正式的地下管道來滿足。巴拉圭目前共有18家銀行業者,雖然大部分屬於資產規模中等的傳統銀行,但亦不乏創新氛圍。其中,Ueno Bank純數位銀行,正以「24/7體驗中心+App開戶+自助終端機台(TED)+視訊服務機台(ROT)」顛覆傳統服務模式。他們將傳統分行櫃檯替換為更輕量的「體驗中心」與智慧據點,強調「新創感」與「空間體驗」,室內設計標榜「受自然啟發」的清新與綠化空間、內設有協作/工作與交流空間、結合咖啡吧台服務,同時提供親子等候區、球迷觀賽區等。這些元素讓分行更像開放式的社群空間,而非傳統銀行大廳,在成立後快速成為年輕客戶的首選品牌,並連續榮獲Top of Mind、Fintech Americas等獎項。此次遠赴與台灣相距最遙遠的友邦,不僅展現出台灣銀行體系的穩健發展與人工智慧的成熟應用,更為雙方金融產業交流開啟了新的篇章。台灣金融研訓院規劃與巴拉圭當地機構簽署金融培訓及課程設計的合作備忘錄,後續將在金融議題、人才培育、科技應用等方面積極推動雙邊交流與合作。雖然未來仍有文化差異與市場環境等挑戰需要克服,但透過這一步的實質互動,雙方業界建立了寶貴的互信基礎,為台巴鐵桿情誼注入金融專業領域的新動能。(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