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2023年3月

總論篇》DeFi的下一步何去何從?

沒有監管,就沒有未來
撰文:張凱君

「若有完善的消費者保護機制為基礎,DeFi可望建立一個真正開放且觸及率更高的金融體系」。上述文字的關鍵詞正是「消費者保護」。一旦人們對DeFi的信任不再,就如同資源耗竭的土壤,什麼也無法栽植其上。

於「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 DeFi)這種基於區塊鏈技術提供的金融服務,一般的看法都強調其實現「去中心化」公開透明的特性,以及伴隨智能合約而來的自動化。因此相較於傳統金融體系,DeFi具有更低的交易成本,更快的交易速度,以及更寬鬆的使用限制,有益於普惠金融的推動。

不過,這樣的描述,僅僅呈現了去中心化金融的光明面。有些意見認為,由於DeFi的去中心化特性,貌似比傳統金融體系更加自由民主,因此不應該受到太多的監管,以免限制其創新和發展。理想的去中心化金融體系確實令人神往,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儘管「區塊鏈」本身有「信任機器」(Trust Machine)的美譽,但當這部機器是操控在「人」的手中,而整個DeFi體系的運作又高度仰賴參與者自律時,那麼所謂的「信任」,實則是關於人性的賭注。

程式設計缺陷 「The DAO」遭駭客盜取以太幣

還是藉由幾則真實案例,體會一下DeFi潛藏的風險吧!

首先看一個相對古早的事件:去中心化自治組織「The DAO」被駭客盜取以太幣。當時是20166月,後來惡名昭彰的ICO泡沫尚在發展初期,還要一年多才達到高峰。The DAO籌資時發行DAO代幣,向投資人換取以太幣。DAO代幣本身有治理功能,持有者可以就組織所擁有的以太幣如何使用來提案,並享有選擇投資專案的投票權,以及表決通過之投資案的所有權,權利按每人持有的代幣比例分配。The DAO就如同一個去中心化的創投基金,注資、紅利及分配全由智能合約處理,一切看來都相當美好。不幸的是,其中一個智能合約的程式碼有漏洞,身分不明的參與者針對漏洞發起攻擊。這個漏洞就是程式碼中的「遞迴呼叫」問題:用戶可反覆呼叫合約,呼叫結束前帳戶餘額不會更新。這有點像我們在一部有瑕疵的自動提款機提款時,不論操作幾次,系統卻只在使用者表明這是最後一次提領,機器準備退還金融卡時才更新帳戶餘額,結果發現帳戶早已透支了。於是攻擊者藉由與智能合約的互動不斷抽取資金,被阻止時已轉出價值約當5,500萬美元的以太幣。

這個案例揭示了DeFi的智能合約風險(或程式碼風險),也就是程式設計的缺陷引來駭客攻擊,導致使用者資產損失。此案例同時還顯現了去中心化金融監管議題的複雜度,例如損失以太幣的使用者應向誰求償?撰寫智能合約的人有責任嗎?持有DAO幣的「股東」們該負責嗎?事實上,這起事件最後的解決方式也與法律無關:少數領導階層決議,直接將區塊鏈硬分叉,讓狀態回復到駭客攻擊之前,彷彿事情從未發生。但是……這樣還能叫作「去中心化」嗎?

發展類銀行業務卻遭「擠兌」

接下來我們關注DeFi生態系中至關重要的交易媒介,也是價值衡量及儲存的工具:穩定幣。穩定幣是幣值錨定穩定資產(例如美元)價格的加密貨幣。維繫穩定幣幣值的機制有幾種,第一種是以法幣儲備支持,也就是發行穩定幣時,必須擔保11的法幣儲存,例如目前流通量名列前茅的Tether幣(USDT)。為了讓USDT與美元維持11的兌換關係,每發行1USDT,必須有1美元等值的儲備資產加以支撐。另一種是以風險資產超額抵押,也就是發行穩定幣時,必須以其他加密貨幣超額擔保。例如MakerDAO發行的DAI幣,當1枚以太幣可兌換150美元時,存入5枚以太幣可鑄造500DAI幣(150%超額擔保)。

創辦人來自南韓的Terra區塊鏈,則採用「雙代幣」機制,同時發行USTLuna兩種加密貨幣。UST是錨定1美元的穩定幣。Luna可視為Terra區塊鏈的治理代幣,價格自由浮動,但規定1UST可兌換「價值1美元的Luna」。例如Luna幣目前市價若為0.1美元,那麼可用10Luna1UST,或反之用1UST10Luna,但不見得能用1UST直接換到1美元,這要看UST的市價。當UST市價低於1美元(例如0.98美元)時,套利者可用市價購入UST,兌換為價值1美元的Luna,再將Luna換回1美元即可獲利(0.02美元)。UST的超額需求會提高其價格,直到市價回歸1美元;反之亦然。理論上,UST可藉此機制維持價格穩定。但是在202258日,某匿名帳戶突然拋售價值8,400萬美元的UST,導致UST價格下跌,與原應錨定的1美元小幅脫鉤,隨後又陸續出現多筆大額賣出UST的交易,使UST價格看似難以回復,衍生持有者的恐慌情緒,造成更多的UST兌換為Luna,供給量大增的結果使得Luna價格也急遽下跌,惡性循環一發不可收拾。一週之內,LunaUST價格雙雙跳水式崩跌,市值分別從原本的400億美元與186億美元幾近歸零。

這起事件與Terra區塊鏈的經營策略有關。該區塊鏈為發展類似銀行的業務,以年息20%吸引存戶(當然是以UST存入),存款餘額快速成長,但貸款績效卻沒跟上,事發前存放比大約只有20%。而這些存戶坐享高利,一見苗頭不對立刻跳船而去,棄Terra國資產如敝屣。該事件提醒我們,即使一般加密貨幣(如比特幣)價格波動劇烈早為人知,持有號稱「穩定幣」的加密貨幣也未必真能高枕無憂,承受的市場風險甚至可能更為巨大。

公司無治理 FTX走向申請破產保護

再過來我們看看位居實體世界與虛擬空間交界的虛擬資產交易所。這類機構雖然占據去中心化金融生態系的樞紐地位,但他們其實是中心化組織。其中有一家總部位在巴哈馬的FTX,由美國青年Sam Bankman-FriedSBF)於2019年創立。20228月時,年僅30歲的SBF,被《財星》雜誌譽為「下一個巴菲特」。3個月後,媒體揭露FTX與其關係企業存在帳務問題,面對客戶大舉提領存放的資產卻無法兌現,FTX申請破產保護,隨即引發全球虛擬資產市場的衝擊。不僅是無法兌領資產的客戶,FTX的債權人與投資人同樣受創。這起事件的最後一根稻草,是FTX高層擅自挪用客戶資產,以至於無法支應美元負債。更深層的原因是FTX內部幾無公司治理,現金管理一塌糊塗,將上百億美元資金移轉到旗下的另一間公司Alameda Research,毫無內控機制,公司財務報告也未能如實反映,連董事會的會議紀錄都找不到。

這個案例在本質上和2017年盛行的ICO詐騙不同,當時那些初次代幣發行白皮書自始就是圈錢的幌子,根本沒打算付諸實行。FTX好歹運作了幾年,有完整的團隊,營運規模還晉升為全球第二大。但另一方面,兩者也有相似之處,就是其行騙之道完全無關新科技的應用,而是採取最原始的方法:濫用他人的信任。這無疑更為可悲,因為「信任」是金融業(與其他許多行業乃至於為人處世)最珍貴的資產,卻在私欲驅動下被如此隨意揮霍。也許FTX事件帶來的唯一正面影響,是促使國際間的金融監理機關,再次體認到強化虛擬資產監管的重要。

適當監管+鼓勵創新 挽救DeFi信任度

DeFi因其跨越中介機構,理論上可以提供比傳統銀行更高的透明度和效率;而且隨著新技術的出現,DeFi還可望持續發展新模式。如果我們期望DeFi成為金融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藉由適當的監管,或許是增強金融消費者對DeFi信任的途徑之一。由於DeFi與傳統金融體系性質殊異,過往的金融監管模式未必全盤適用,為了確保DeFi體系的穩定運行和用戶的權益安全,同時平衡監管和創新,也就是一方面鼓勵創新發展,一方面保障體系的風險控制和安全,思考一個新的監管框架也許是必需的。

兩年前我在一篇文章提到,「若有完善的消費者保護機制為基礎,DeFi可望建立一個真正開放且觸及率更高的金融體系」。現在看來,上述文字的關鍵詞正是「消費者保護」。一旦人們對DeFi的信任不再,就如同資源耗竭的土壤,什麼也無法栽植其上。(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猜你喜歡

2025年9月

高一誠:AI為年輕員工創造新機會

2025年8月7至8日,遠在南美洲的我國友邦──巴拉圭銀行公會(ASOBAN)在首都亞松森舉辦首屆「巴拉圭銀行業年會」,廣邀國內外專家共同探討銀行業的創新趨勢,包括人工智慧在金融服務中的應用、支付系統的轉型以及傳統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之間關係的演變等。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高一誠應邀出席並發表專題演講,分享台灣銀行業應用AI的實踐經驗與成果。高一誠指出,台灣目前超過9成的銀行已經導入AI技術,且有8成展開了生成式AI的應用試驗,同時特別分享了台灣銀行業共同組成防詐產業聯盟的合作模式,如何運用AI技術有效進行提前預警。高一誠強調,AI的目的不是取代人力,而是將人們從低效工作中解放出來,為年輕世代提供更具挑戰性的職務。隨著AI提高員工生產力,銀行業薪資有望提升,進一步增強與其他產業的競爭力,這也意味著銀行業的工作職能將被重新配置,為年輕員工創造新的發展機會。面對AI主導的新時代,銀行要有明確策略、投資基礎建設、培育人才、建立聯盟合作,並營造開放的創新文化,才能成功轉型。本次演講獲得當地各家媒體廣泛報導及迴響,除了讓巴拉圭銀行家們了解到台灣穩健的經濟與金融實力,也充分展現出台灣銀行業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實力。翻開台灣跟巴拉圭的歷史,自1957年建立正式邦交以來,兩國關係已延續超過67年,始終保持著異常緊密、如鋼鐵一般堅固的夥伴情誼。巴拉圭是台灣在南美洲唯一的正式邦交國,鐵桿盟誼的背後有賴於深厚的政治與經濟合作支撐。巴拉圭以農牧和再生能源為經濟支柱,而台灣是其重要的貿易夥伴,不僅是巴拉圭豬肉的最大出口市場,也是牛肉的第二大出口市場。此外,台灣長期提供發展援助,範圍涵蓋農業技術、畜牧防疫、公共衛生與人才培育,例如雙方於2018年合作創立的「臺灣–巴拉圭科技大學」,持續為這段堅實情誼注入新動能。近年南美洲部分國家出現高通膨、名目利率偏高或幣值不穩定的狀況,該地區匯率對外部衝擊敏感度亦高於全球平均。例如阿根廷在2023年通貨膨脹率高達211%,其貨幣曾一次性遭官方貶值逾50%;玻利維亞近期則因總統大選引發的全國性道路封鎖,加上政府減少燃油補貼導致今年6月起通貨膨脹率提高至24%;委內瑞拉和蘇利南近年也持續出現高通膨及貨幣大幅貶值的現象。金融方面,阿根廷的隔夜附買回利率(Overnight Repo Rate)在2023年一度高達126%,現約29%;而巴西的基準利率(Selic)近期也高達15%。相較周邊國家,巴拉圭的總體與貨幣環境較為穩定,該國央行自2024年以來把政策利率維持在6%,疫情後,通膨年增回穩到約4%的水準,整體金融條件相對穩定。巴拉圭整體銀行業呈現出「寬利差」的產業特徵,根據巴國央行統計,該國銀行產業2024年12月平均貸款年利率約為:商業貸款(>1年)11.62%、消費貸款(>1年)19.22%、信用卡14.41%;存款端則為活存1.05%、6至12個月定存6.94%、一年以上定存8.75%,反映出當地銀行以「利息收入」為主的商業模式,資料顯示該國銀行業淨利息收入占營運利潤比例平均為72.5%。由於巴拉圭銀行對淨利息收入依賴度高,市場常見以行銷檔期帶動的高額回饋,例如信用卡新卡首刷50%回饋等限時限額活動刺激辦卡與消費。過去,巴拉圭的銀行業監管體系尚不完善,曾發生少數由財務公司轉型而來的銀行,利用極高的存款利率吸引資金,卻因後續經營不善而倒閉,導致金融消費者對當地銀行存款安全產生疑慮。所幸,巴拉圭政府已注意到此問題,不僅加強了監管措施,也提高銀行設立的門檻,使整體金融環境有顯著改善。此外,由於外國銀行在巴拉圭經營業務面臨諸多限制,加上債務催收和處理流程耗時,這導致台灣的銀行鮮少涉足此地。儘管早年中國信託曾在此設立短暫分行,但之後便無其他國內銀行進駐。近期,阿根廷政府實施匯率自由化並減少補貼,導致國內物價飆漲。許多阿根廷消費者因此跨境到巴拉圭,以美元現金進行採購,這為巴拉圭帶來了大量現金流入,進而影響了當地匯率。然而,當地企業在接收這些美元現鈔時,常因鈔票污損而被銀行拒收。他們因此轉而依賴地下匯兌。儘管地下匯兌能確保資金順利到帳,卻伴隨著高額手續費。這一現象凸顯了巴拉圭正規金融體系的覆蓋率不足,部分金融需求仍得透過非正式的地下管道來滿足。巴拉圭目前共有18家銀行業者,雖然大部分屬於資產規模中等的傳統銀行,但亦不乏創新氛圍。其中,Ueno Bank純數位銀行,正以「24/7體驗中心+App開戶+自助終端機台(TED)+視訊服務機台(ROT)」顛覆傳統服務模式。他們將傳統分行櫃檯替換為更輕量的「體驗中心」與智慧據點,強調「新創感」與「空間體驗」,室內設計標榜「受自然啟發」的清新與綠化空間、內設有協作/工作與交流空間、結合咖啡吧台服務,同時提供親子等候區、球迷觀賽區等。這些元素讓分行更像開放式的社群空間,而非傳統銀行大廳,在成立後快速成為年輕客戶的首選品牌,並連續榮獲Top of Mind、Fintech Americas等獎項。此次遠赴與台灣相距最遙遠的友邦,不僅展現出台灣銀行體系的穩健發展與人工智慧的成熟應用,更為雙方金融產業交流開啟了新的篇章。台灣金融研訓院規劃與巴拉圭當地機構簽署金融培訓及課程設計的合作備忘錄,後續將在金融議題、人才培育、科技應用等方面積極推動雙邊交流與合作。雖然未來仍有文化差異與市場環境等挑戰需要克服,但透過這一步的實質互動,雙方業界建立了寶貴的互信基礎,為台巴鐵桿情誼注入金融專業領域的新動能。(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