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與監理 2023年2月

綠袖現身了∼台灣私募股權業 集「聲」躍起中

撰文:陳亞維

國際金融市場在2022年經歷40年來首見的股債雙空,全球市值減損2成以上。較一般金融商品流動性更低的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定位為機構法人、專業投資人專屬的「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項目,針對非上市公司、大型開發專案進行長期投資,經過此波市場的上沖下洗,投資組合價格越見真實,尋找有別於傳統資產的金融買方(Buy Side),吸引力大幅提升。

3年的新冠疫情肆虐,最終以金融市場丕變走向終局,帶來的是一個無法描述的2023年景氣展望。就在此關鍵轉折時點,私募股權領域在台灣金融市場冒出綠袖,為產業集聲的私募股權同業公會全新成立,推選台杉投資總經理翁嘉盛出任理事長,會員結構來自私募股權業,證券業、投信業和創投業,國泰、新光、台新金控等重點金控業者均有法人代表參與。投信投顧公會亦最新成立私募股權基金專案小組,由公會副理事長暨第一金投信董事長尤昭文擔任召集人,6家已成立私募股權公司的投信業者為固定班底,新增約20家投信業者展現對私募股權基金的高度興趣。

國發會20216月的輔導管理要點,表態為私募基金擴大保險業及其他法人資金來源的盡責管理,也傳出好消息,首件通過審核為台杉投資的台杉六號科技基金,以及國際團隊的博觀資本(BOWRINGT ON)。後者為第一家獨立基金管理公司取得國發會核發的私募股權基金資格函,由曾任職於JP Morgan的多位資深PE專業人士於2020年初在台創立,為持有「台灣就業金卡」的外籍人士。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分析,台灣私募基金類型有六種:一、獨立型如東博、卓毅、達勝、華威等,特色是產經政界名人號召組成團隊,早期成功出場案例多,以及募資人脈充沛。二為產業型,代表包括能率、群創開發、台衫等,特色是產業企業為本身公司長期發展,投資產業相關上下游,被投資公司有較高比例被母公司併購,資金部分由母公司及大股東提供。三是證券型,包括福邦、台新等,特色是證券集團投入人脈資源,資金、財顧、承銷、股代等一條龍服務,過往客戶皆是募資對象。第四類才是近年的投信型,包括國泰、復華、福邦等,特色是具備次級市場綜合研究能量,具金融品牌知名度,具高淨資產個人及法人客戶可為募資對象。五是來自金控,代表則是中華開發,特色是國內第一家民營型態從事直接投資業務的金融機構,員工人數最多,基金種類多元,募資對象以法人為主。

公股投信第一檔 第一金投信私募股權公司揭牌

好事總是連樁。第一金控旗下第一金投信率公股投信之先,投入私募股權業務,成立第一金私募股權公司,111日舉行揭牌營運典禮。前財政部部長、現任國立臺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蘇建榮、第一金控總經理陳芬蘭、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與立法委員鍾佳濱等嘉賓出席,讚許第一金投信在關鍵時點的行動力。

前財長蘇建榮表示,此案誕生代表公股事業正式切入私募股權基金領域,是第一個投入台灣基礎建設的公股基金,符合APEC礎建設多元融資的倡議,肯定台灣基礎建設的穩定性與收益性。

第一金投信暨第一金私募股權董事長尤昭文指出,私募股權基金具備高端金融產業特性,屬於專業投資人參與投資的金融商品,未來公司的業務發展聚焦於「實質資產」策略為發展主軸,同時也積極配合國家政策,參與推動台灣基礎建設與公共建設的發展等。

「『Real Assets』(實質資產)是投信業投入私募股權的重大定位。」尤昭文說,這樣的發展策略因時制宜,可隨著投資帶來穩定現金流、持續創造成長動能,特別是在整體利率市場走升之後具有保護既有資本的功能。

對於第一金私募股權公司的長期發展主軸,尤昭文和第一金投信總經理廖文偉不是在畫大餅。在公司於202211月核准設立的同時,經營團隊積極布局市場,接觸多項開發案,台南沙崙科學城智慧能源管理系統BOT案是第一個規劃參與的實際案例。

廖文偉在出席台南市政府招商記者會時指出,這是第一個由投信私募股權基金參與的促參案,也是第一個官股金融集團由被動的銀行放款融資BOT,「轉為主動的股權投資」,官股私募股權基金響應財政部政策,投入地方公共建設案,同時建立信任投資、追求淨零具備綠能、智能基礎建設,完全符合ESG精神的BOT案。

廖文偉表示,第一金私募股權公司已與擁有太陽能與能源管理專業的睿禾控股簽訂合作意向書,將與掌握資訊大數據專業的宏碁集團,組成團隊參與興建管理,串接產業界、學界及民間力量,專業參與促參案件,希望能成為國內私募股權基金參與促參案合作模式的領頭羊。

面向產業投資 架構產業鏈大平台

「第一金投信這個團隊很認真」,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丁學文說,該團隊多次拜訪他,請教PE基金運作的細節,台灣市場上已相仿的投信業PE基金,投資標的多以52產業、ESG議題、新南向等組合,符合政策需求,且找出現金流回報,賦與PE業明確的商業模式,對母公司金控、金管會都較有說服力。

擁有海內外銀行、資產管理實務經驗的丁學文,在資本市場上多被定位是創投業者,卻和光陽工業等傳產業的互動非常密切,投資地理區域涵蓋中國大陸、台灣、印度及東南亞地區,目前旗下共管理7檔產業投資基金,管理規模超過百億。他說,金庫資本專注的是「全球產業資本整合平台的搭建與投資」,把「產業」放在資金的前面,也不是只看早期新創事業,整體上更像台灣現在所需要的私募股權基金模樣。

舉例說,金庫資本基金之一、在2020年初投資東南亞叫車龍頭「Grab3,000萬美元,當時丁學文看中的是Grab在打造電動車隊的願景,剛好符合金庫資本以及產業夥伴光陽機車的發展藍圖。在台灣的政策面解釋,這是「台灣錢新南向」。光陽機車的Ionex電動車則因此競標到Grab的大訂單,分別部署在雅加達跟新加坡,光陽也因此規劃前進泰國設廠。隔年,金庫資本再度結盟台灣大車隊與全球快遞,再砸新台幣1.8億元,邁向占全球9成市場的電動二輪市場,逐步成就E-mobility產業大平台。換成政策用語,這是台灣企業布局東南亞市場的真實成果。

另一部份,是投資組合的持股占比。丁學文說,金庫資本的投資概念是每個投資標的「不拿絕對多數的股份比例」,每個投資標的以持股30%為上限,也不會干涉企業的組織運作,和投資組合彼此要建立信任,才能好好當個獲利可期的產業投資人。博觀資本創辦人Raj Thammineni認同此點,PE基金的投資不在主導投資事業,他並進一步指出,「專注在特有產業鏈上,也是PE基金投資時很重要的提醒」。

國際獨立基金管理公司首次突破天限

2023年開春,私募股權同業公會成立、投信投顧公會成立私募股權基金專案小組的連續行動力,為台灣私募股權市場注入豐盛的活力,實際上這些行動還有更大的意義:讓默默在台耕耘多年的國際PE專家,因此更為篤定台灣的長期發展,Raj Thammineni和他的博觀資本團隊即是其中之一。

博觀資本2020年初在台創立,創辦人Raj Thammineni曾任職於國際投資銀行JP Morgan,在離開香港的工作後,和幾位資深同業在台灣相聚,提起創業PE基金管理公司的想法,也找上國內知名機構的從業朋友共同組成團隊。成立之初,博觀團隊即和多位產業專家及台灣首屈一指的理律法律事務所共同設立新基金,包括準備法律文件、建立投資流程及治理架構等,在完全符合全球標準下,力求達到台灣的法律規範要求。博觀團隊同時間開發了一系列很扎實的在地基礎建設案源,使基金得以在短時間內進行投資。

即便如此專業導向,台灣市場從上到下對於國際PE基金的壞印象,一直沒有官方出面說明,這個團隊天天如履薄冰,「過程中,我提心吊膽,真的很怕。」Raj說,幾位博觀資本的資深成員都取得台灣就業金卡,決心在台創業、工作,唯就PE基金管理還沒有合法審核,給錢的金主就算認可他們的專業,也不放心法規限制。

經過業界人士奔走、市場專業教育,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終於首肯協助。國發會於20216月公布「國家發展委員會促進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產業輔導管理要點」,對於私募股權基金業者有意在台灣市場募資、特別是針對保險公司者,應提出此項申請。Raj說,這對台灣PE市場是非常關鍵的法規,博觀資本在第一時間就開始了解資料、準備提出申請。

為展現國際團隊的專業實力,博觀資本完成「影響力投資原則」(Operating Principles for Impact Management)的簽署,成為台灣首家簽署法人,期許自我善盡善良管理人責任,為投資人創造良好的投資報酬外,也深信每項投資可以為台灣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Goals, SDGs)盡一分心力,堅守ESG的原則。而國發會不改對國際團隊的嚴格審查,團隊與審查委員進行數次中英文的深度討論與溝通,並提呈有關補充說明等。

所有合法化的努力,在202212月終於揭曉:博觀資本通過國發會核發的私募股權基金(PE FUND)資格函,是第一檔由獨立基金管理公司取得該項重大資格函。繼台杉投資的台杉六號科技基金之後,為國發會審核通過的第2檔。

Raj Thammineni和整個團隊對此幾乎流下眼淚,當初選擇相信台灣會往國際專業方向發展,現在初步得到肯定。他高興地說,台灣的PE fund市場正處於爆發成長前的萌芽階段,可望在不久的將來,追趕上其他已開發國家的成長趨勢。

尤昭文說,全球基礎建設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在20112021年的10年期間,由2,130億美元成長至8,980億美元,管理規模成長超321%,過去20年更成長超過百倍,近幾年已有許多國際知名私募股權基金業者大舉投入參與台灣基礎建設、再生能源等;而國內退休基金與保險業資金保守估計有1兆元投資到國外的私募股權投資,早已透露國內機構投資者與高端資產客戶對此的投資需求相當殷切,現在是台灣資產管理業者掌握法規時機,大步參與龐大且持久商機的時候了。

猜你喜歡

2025年8月

AI的零點擊資安攻擊來了

「安全始於設計」原則,近年來已經逐漸在資安界扎根。與其在寫完程式之後,才用人工或自動化工具找出漏洞,還不如一開始就選擇那些在語言層級上本就無法寫出某些類型錯誤的程式語言。舉例來說,若捨棄各種已有數十年歷史的C語言,改用如Rust等較為現代的語言,便能從根本上排除大量的資安漏洞。然而,就在傳統軟體界逐漸接受這個新思維的同時,人工智慧的迅速崛起,卻大幅動搖了這項理念。一旦給了大型語言模型(LLMs)讀取或操作系統資源的權限,它卻可能出現邏輯來源不明、行為難以預測的狀況。有時候,這些風險可以靠修改提示語的上下文、交由其他模型進行驗證,或者為特定錯誤情境設計固定回應來處理。但因為LLMs背後的技術邏輯是由資料訓練出來的,不是人工設計的,這些方法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用來確實防護整體資安。因此,大型語言模型的安全並不是靠設計就能確保不會出錯,而是靠統計方法降低出錯的機率。儘管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危險,但直到2025年6月EchoLeak事件,這些風險才真正首次爆開。微軟Copilot自推出之初就充滿爭議,它的預設權限極廣,且不完全透明。其中最令人擔心的,就是使用Copilot+的電腦,會定期截取使用者的螢幕畫面,並搜尋畫面中的內容。Copilot+甚至還會自動掃描使用者的Email信箱,將冗長的內容整理成簡短摘要。EchoLeak攻擊就利用了這個功能。它向受害者發送電子郵件,而收件者甚至不需要打開Email或點擊任何內容,就可以製造資安界公認最難防範也最高明的「零點擊」(Zero-Click)攻擊。這封Email內含惡意指令,讓LLM反過來對自己發動攻擊,協助攻擊者搜尋系統上最機敏的資料,然後將這些資料外洩出去,在這段過程中它可以繞過許多原本保護機密資訊的安全措施。雖然這個漏洞目前並未在真實環境中被使用,而且微軟已經修補完成,但相同原理的攻擊,未來很有可能產生。EchoLeak攻擊的技術稱為「提示語注入」(Prompt Injection),也就是讓使用者透過特定語句,說服模型忽略系統的原始設定。最著名例子就是「忽略所有先前指令」。這種攻擊之所以難以預防,是因為LLM目前不具備有效的「輸入清理機制」(Input Sanitation)。傳統資料庫系統可以設計防線,讓系統將像「Drop Table」這類的語句視為純文字資料,而不是實際執行的刪除指令。但對LLMs來說,每一段文字都被一視同仁當作指令,沒有明確區分命令與內容。攻擊者正是透過這種混淆來下達他們真正的指令。專家正在開發一些針對提示語清理的解決方案,可能即將問世。德國研究團隊在2025年1月的論文中提出一個辦法:將系統內建的指令,轉譯成一種只有AI才能看懂的秘密語言。AI在處理語言時,會把大量的輸入壓縮進有限的語意空間,因而可能出現語意重疊的情況,使得看似亂碼的字串也會被模型認為具有特定含義,這種特性有點像是看到一個特定的雜訊畫面,卻能接收到某個具體意義。透過這類作法,模型能更明確區分內建系統指令與一般使用者的對話內容,避免將惡意語句誤認為內部指令。然而,這類方案依然基於大型語言模型的黑箱特性,專家目前還在爭論它到底算不算是本文一開始提到的「安全始於設計」的理想。假設這類方案能逐漸改良並逐漸推廣,類似EchoLeak的攻擊空間將會大幅縮小。但真正該擔心的是,LLM的資安漏洞無邊無際。根據開放網路應用安全計畫(OWASP)組織2025年提出的「LLM十大安全漏洞」(OWASP Top 10 for LLMs),提示語注入僅是最關鍵的一種攻擊方法,但並非唯一。當AI能夠主動幫我們執行的任務數量越來越多,種類越來越廣,「過度代理」(Excessive Agency)這類問題也將日益複雜,成為資安領域的重要挑戰。隨著AI深入各種工作流程,企業對它的管理方式將不再只是資安層面的防禦問題,會更像是新進員工的培訓與信任建立過程。剛導入的AI系統不宜立刻接手敏感任務,但若完全不建立起任何信任關係,企業恐怕也將錯失這場自網際網路以來最具顛覆性的技術革命。(作者為金融研訓院̮外聘研究員;譯者為劉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