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2025年9月

汪喵星人的保險物語

詹芳書

家的柴犬Diesel,是滿月時抱回家的,我們的生日只差3天。每年的生日,我都會準備一份屬於我們的慶祝儀式:我有蛋糕,Diesel則有狗食套餐。這些生活片段,讓我更明白,雖然法律定義寵物保險屬於財產保險,但在情感上,保單保障的其實是家人間的陪伴。保險讓我可以放心,未來Diesel面臨健康挑戰時,我們可以盡可能為牠提供好一點的照顧。在《保險法》分類中,寵物保險被歸為財產保險,因為法律上動物不屬於「人身」承保的範疇。然而,對於真正的飼主來說,寵物並非冰冷的財產,而是每天陪伴我們生活、共享喜怒哀樂的家人。

隨著台灣社會邁向少子化與高齡化,家庭結構正在重組。根據國發會推估,我國已於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台灣銀行家2025.9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0%。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長者、單身族與DINK族(雙薪無子女)選擇以寵物作為情感寄託與生活陪伴。


農業部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底,台灣犬貓合計登記數量已達222萬隻,其中犬隻約140萬隻、貓隻約82萬隻。犬隻晶片植入率接近9成,貓隻晶片植入率也穩步上升,顯示台灣的寵物飼養管理已經具備完整的基礎制度。更值得注意的是,市場預估今年犬貓登記總數將突破400萬隻,成為一股龐大的照護與消費需求。

然而,雖然寵物數量不斷增加,投保寵物保險的比例卻依舊偏低。根據產險公會資料,台灣寵物保險的滲透率不到3%,遠低於日本的12%及英國近30%的水準。不過近來急起直追,2023年全台有效寵物保險契約數突破10萬張,較2020年成長超過3倍,顯示飼主的保障意識正逐漸提升,市場正在從「早期觀望」邁向「主動選擇」。

目前國內的寵物保險內容有限,多半只理賠「意外」與「特定疾病」,且理賠流程較為繁瑣,讓許多人覺得「理論上很好,但實際不好用」。但國際上,已有新的保單內容與服務模式,以香港的新創數位保險公司OneDegree為例,其「Pet CEO Plan」年度醫療保障額高達港幣10萬元,涵蓋癌症、慢性病、貓傳染性腹膜炎(FIP)、重大疾病一次性現金補助,甚至連MRI與CT這些高單價檢查也納入保障。更具突破性的是,承保對象從傳統的貓狗擴展到鳥類與龜類,讓不同家庭型態的寵物都有保障。

另外,有些保單在寵物11歲前投保,即可享終身續保,避免高齡寵物因風險高而失去保障權益。這對高齡飼主尤其重要,因為一旦年紀漸長,醫療費用往往會急遽上升,有了保險,經濟負擔與心理壓力都能減輕許多。

現代寵物保險的另一個亮點,是將AI與物聯網穿戴裝置結合到保單服務之中。飼主可以替寵物配戴健康追蹤器,系統會自動收集活動量、飲食與睡眠數據,並透過AI分析異常狀況。例如活動量驟降、進食減少、睡眠模式改變,系統會自動推送提醒,甚至透過App直接安排線上獸醫諮詢。

這種模式讓保險從傳統的「事後理賠」,進化成「事前預防」,不僅降低醫療風險,也讓飼主能在第一時間介入照護。模組化保單設計更讓保障彈性化,飼主可依需求選擇疫苗補助、牙科保健、行為治療、寄宿看護、走失協尋,甚至寵物殯葬費用,將保險變成全方位的生活守護工具。

對許多高齡飼主來說,最大的擔心並不是醫療費用,而是「我不在了,牠怎麼辦?」這是一個現實且迫切的問題。在英國與美國,已有保險公司結合寵物信託與公益團體,當飼主過世或失能時,立即啟動安置計畫,包括預先安排寄養家庭、收容所或認養流程,並由保險或信託資金支付後續照護費用。這種模式有效降低了寵物因失去主人而流落街頭的風險,也讓飼主在生命末期更加安心。

台灣雖然尚未導入,但已有動保團體與保險業者展開初步討論。如果能將「延續照護」納入保單條款,不僅有助提升市場吸引力,也能成為高齡社會中一項重要的社會安全網。

根據調研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全球寵物保險市場在2024年市值約為183億美元,預估至2030年將成長至49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18%。此外,英國寵物保險滲透率約為33%,瑞典則高達50%,研究指出教育與市場成熟度對保險普及具有關鍵推動力量。對台灣而言,這是一個尚未完全開發的藍海市場。以現有犬貓登記數量與投保率計算,即使滲透率提升到如日本的12%,市場規模也將至少翻3倍,帶動產險公司、獸醫產業與相關服務鏈的共同成長。

寵物保險在情感層面上,它保障的是家人,是陪伴,是無聲卻深刻的承諾。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台灣,若寵物保險能更普及、更人性化,不僅能減輕飼主的經濟壓力,也能為整個社會增添溫度。

未來的寵物保險,不會僅是提供一筆理賠金,而是一套完整的生活守護方案,從醫療到長期照護,從日常監測到生命終點。寵物雖是財產保險的標的,卻是我們一輩子珍視的家人。(作者為東吳大學財務工程與精算數學系教授、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