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永續焦點不再只侷限於氣候變遷,自然生態對企業與金融的影響也逐漸搬上檯面討論。事實上,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2025年公布的全球風險報告,未來10年全世界所可能面臨的長期風險中,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系統崩潰、自然資源短缺等風險樣態,其威脅程度僅次於極端天氣事件。WEF曾多次強調,全球有超過半數的經濟產值高度依賴自然資源,若無法妥善維持生物多樣性,將會波及如農作物、食品的正常供給,並嚴重衝擊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當然,自然生態涵蓋範圍極為廣泛,舉凡生態復原、海洋保育、瀕危物種維護等不一而足,惟現階段幾乎跟生物多樣
川普回歸後,銀行對化石燃料產業融資,3年來首見攀升,但公私部門的氣候訴訟案有增加趨勢,未來銀行放貸時應重新建立此類新型的法律識別風險。
川普推動的《大而美法案》讓傳統石化產業笑納紅利,綠能資金卻斷鏈,恐徹底弱化美國的能源領頭羊角色。
歐洲央行宣布,將在歐元體系的擔保品架構中新增「氣候因子」評估,以管理與氣候轉型相關財務風險。